“嗯,到時候王妃也臨盆養好身體了,我剛好可以去那邊一邊授課,一邊處理政務。”
朱高煦沒有遮掩,而之所以如此,也是因為他準備親自培養這三百多人,然後留下甲等的太學士,把乙等太學士放回地方做未來中學的教學教習。
如果說現在的關外關外還處於一半古代內容,一半後世內容的程度,那日後的中學就是以朱高煦所記得的後世文理科知識為主了。
中學的三年隻要他們能學好,那大明的科學基礎也就能夯實了。
相較於後世的初高中生來說,興許他們所學的內容是落後的,可放在這個時代就是領先了數百年的知識。
不過在此之前,朱高煦得把教材解決才行。
好在他一直抽空編撰教材,因此不管是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的教材都編撰了七七八八。
剩下的幾個月時間裡,剛好就是他補全這些知識的時候。
想到這裡,朱高煦坐到了自己的椅子上,開始將那些堆積的奏疏一一批複。
雖說是新年,可他與朱棣並沒有時間去乾清宮共食家宴,二人都在各自的崗位上,麵對那一本本奏疏而頭疼。
如此枯燥乏味的日子持續了大半個月,朱高煦前往了江東碼頭歡送沐春、瞿能、顧成、王瑄、鄭和等人離去。
不同於第一次下東洋,這次下西洋圍觀的百姓很多,其中不少是各地商幫的探子。
“黔國公一路順風。”
“勞煩殿下了……”
甲板上,朱高煦掃視了那一眼看不到邊的圍觀人群,隨後便與沐春他們告彆。
下了甲板的時候,剛好碰上了迎麵走來了楊展、王瑄、崔均等人。
雙方相顧一笑,隻是一個擁抱便表達了自己的情緒。
“嗚嗚——”
伴隨著號角聲響起,朱高煦親眼看著楊展他們登上寶船,瞧著寶船船隊駛離江東碼頭。
待他們走遠,朱高煦才返回了馬車,而馬車外已經有兩名等候許久的官員了。
“上車說。”
朱高煦看了一眼壓抑著的鬱新與許久沒有露麵的胡綸,示意他們上車的同時,自己也走上了馬車坐下。
等二人上車,負責護衛的隊伍開始護送朱高煦返回東宮,朱高煦也看向了剛剛入座的二人:“說吧,什麼情況。”
見朱高煦直奔主題,鬱新也沒有遮掩,直接作揖回答道:“西洋市舶司正月初一開辦,如今已經有三十九家商幫登記造冊。”
西洋市舶司,這便是給予走私商人正規身份的機構,凡是在西洋市舶司登記造冊的商幫,都可以憑借朝廷發給的文書在龍江及金州、定遼等處船廠營造三千料的馬船。
三千料馬船載有洪武鐵炮六門,成本價是一千二百貫,但出售給商幫們的價格是五千貫。
也就是說,僅憑造船這一行當,大明就能獲得三千八百貫的利潤。
所有在西洋貿易船隻都得用朝廷的三千料馬船,等同說想要加入西洋市舶貿易,起碼要有不低於五千貫的資產才行。
當然,有了這種船,一般的海盜不是對手且不提,單說貨運量也極大。
三千料馬船可載貨二千石,如果運回二千石的香料,那即便香料價格跌到二十文一斤,那一趟也能收獲六千貫,除去成本外,能淨賺四千多貫。
如此隻需要兩年時間,就能把馬船成本給賺回來,並且還能結餘三千多貫。
對於走私商幫來說,這樣的成本他們完全可以接受,畢竟隻要洗白了身份,那下南洋就可以在呂宋、舊港補給淡水和物資,而且可以直接從舊港購買朝廷商品前往西洋,在舊港當地販賣給朝廷。
正因如此,西洋市舶司才會在短短十六天的時間裡接到三十九家商幫注冊。
“各地船廠接了多少訂單?”
朱高煦詢問鬱新,鬱新也不假思索道:“八十二艘,朝廷獲利三十一萬餘貫。”
“看樣子他們是資產雄厚啊。”聽到這個數額,朱高煦隻能說這群沿海商幫還真是趁著元末明初這段混亂時間賺了個盆滿缽滿。
就這八十二艘三千料馬船,如果組合在一起,那也絕對是橫行大洋的存在。
洪武鐵炮雖然在大明已經被淘汰,但對於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算是先進的產物,尤其是在西洋的諸國和海盜麵前。
不提日後新增的商幫,單說眼下這數量,就足夠推平好望角以東,馬六甲以西的所有海盜。
不過對於朱高煦來說,商幫的武裝商船越多,對於日後大明進一步拿下南洋就越有利。
反正朝廷掌握加農炮技術和寶船技術,隻要技術不流傳出去,那大明始終能壓製沿海商幫,不必擔心。
如果可以,朱高煦甚至希望沿海商幫能一舉注冊數百家,營造上千艘馬船。
這麼一來,即便不下西洋,朝廷也能賺的盆滿缽滿了。
當然,朝廷能讓商幫願意交那麼高的造船費用是建立在下西洋龐大艦隊能控製南洋航道的前提下,所以就算想要坐等收錢,也得維持艦隊威懾力才行。
而且為了讓商幫在西洋貿易中有利可圖,朝廷無疑要做出一定的商品利益讓步。
不過這麼一來,雖然沒辦法像曆史上一樣做大額的一錘子買賣,但卻能做小額的商稅、造船等間接稅的長久買賣,說不上虧本。
“其它各省商幫有動靜嗎?”
朱高煦將目光投向胡綸,他消失幾個月的時間裡,就是去調查這件事,以及忙另一件事去了。
“大部分還在觀望,但少部分已經出發來南京了,西廠推算有三十家左右,不過他們的底子不足,興許會合並來購置馬船。”
胡綸給出了西廠調查所得的情報,鬱新也早就見怪不怪的模樣,畢竟他已經成為了東宮的核心官員之一,接觸到西廠並不奇怪。
“這麼說,還有一二百家商幫沒有行動。”朱高煦頷首推斷,鬱新聞言也開口道:
“沿海商幫聽上雖多,但許多隻是三五個富戶弄幾艘幾百料沙船的小商幫罷了。”
“之所以還在觀望,應該是負擔不起五千貫的造船價格。”
“臣估計他們要麼合並為大商幫,要麼就販賣沙船,專心務農。”
“嗯……”朱高煦頷首,隨後看向胡綸:“你覺得若是合並,最後能有多少大商幫?”
“臣估計應該不少於一百家。”胡綸給出自己的推斷,朱高煦聽後覺得也不少了。
如果不是擔心商幫一家獨大,他甚至都想扶持類似廣州十三行一樣的十個商幫。
“安南的事情辦的如何。”
詢問完了西洋市舶司的問題,朱高煦便開始向胡綸詢問他這段時間去辦的另一件事。
“不少弟兄已經進入安南,能找到的陳氏子孫大多被他們檢舉,胡氏對陳氏子孫毫不留情,寧抓錯不放過。”
胡綸彙報了西廠在安南的行動,並訴說了現在安南的局勢和情況:“胡季犛的新政觸犯了大多數陳朝遺臣和貴族、富戶的利益,因此新政遭到陳朝遺老以及儒者的一致抵製。”
“不僅如此,這些人還私底下招募兵馬,試圖推翻胡季犛的統治。”
“不過胡季犛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調動兵馬平定叛亂,殺害了不少陳朝遺臣,故此才會有裴伯耆他們來到京城請援一事。”
胡綸說罷,鬱新也開口道:“殿下,如果是這樣,那這群陳朝遺臣興許在日後也會反對朝廷。”
“嗯”朱高煦點頭認可,畢竟黎利一開始就是投降大明的陳朝富戶,後來眼見大明吞並安南,大明新政觸犯當地貴族、富戶的利益後,他便立馬開始扯旗造反。”
如黎利這樣的人不止一個,因此朱高煦才準備在拿下安南後搞大株連。
“我已經吩咐了沐春和傅讓他們,他們知道怎麼做。”
“陳朝遺臣的事情不用太擔心,隻需要保持一定的監視就足夠。”
“此戰過後,大部分胡、陳遺臣都會被一掃而空。”
朱高煦目光灼灼,鬱新與胡綸見狀也想到了早前朱高煦對安南的快慢政策之見。
“安南氣候不適合北人,鬱尚書回去後與夏尚書商量,調集兩廣和江南的官員,募集江淮胥吏,等待治理安南。”
“我算了算,起碼需要六百官員,三千胥吏。”
“這些胥吏的俸祿按照每年二十石撥給,如果招募不到還能拔高,隻要不超過山東及遼東胥吏便可。”
“是。”鬱新應下,不過同時他也提醒起了朱高煦:
“殿下平定安南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壯舉,不過對安南的政策上還是需要注意,避免廟堂那群人攻劾。”
鬱新擔心土兵屠戮安南會讓朱高煦身為太子的風評下降,不過對此朱高煦卻笑道:
“下旨平定安南的是我父親,是永樂皇帝,關我東宮何事?”
“額……”聽朱高煦這麼說,鬱新與胡綸麵麵相覷,一時間居然不知道怎麼反駁他。
雖然話是這麼說,可就是不知道朱棣知道後會怎麼想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