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老子多心
“畢竟胡人為朝廷心腹大患,兒子當初在抵達渤海不久就已經開始插手其中了。”
武英殿內,麵對朱棣意味深長的話,朱高煦不緊不慢的回答,這讓朱棣有些摸不準。
他倒是很想把哈密收為己用,為兒孫打下進入西域的基礎。
不過現在朱高煦這麼一說,他也吃不準到底要不要冊封安克帖木兒為忠順王了。
安克帖木兒活著,哈密還能維持現有的秩序,可安克帖木兒死了,那哈密恐怕就得亂成一鍋粥,大明不僅得出人出錢安撫,還得想辦法恢複秩序,這有些難辦。
“你覺得朝廷應該怎麼對待哈密?”
朱棣心裡有了想法,不過還是準備聽聽朱高煦的意見。
“兒臣以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賞而不使,隻賞賜而不派遣使者,通過肅州的互市來回贈賞賜就足夠。”
“等到朝廷國力雄厚些,能夠庇護哈密的時候,到時候再與哈密商議庇護駐兵也無妨。”
朱高煦說出自己的建議,不過朱棣卻搖搖頭:“這麼辦雖然可以在短時間保住哈密,不過那鬼力赤一旦當上大汗,必然會通過哈密的互市來與朝廷互市。”
“如果朝廷不願意,那鬼力赤恐怕依舊會對哈密下手。”
“如果朝廷願意,那鬼力赤便能不斷壯大,這不符合朝廷的弱虜之策。”
朱棣抓了抓胡子,似乎正在沉思,過了片刻後他又繼續道:“俺想年末派出使者出使哈密,賞賜卻不封王。”
“等消息傳到鬼力赤那裡,剛好朝廷也開始北征了,鬼力赤如果是新任大汗,一定會出兵援救兀良哈。”
“不過從漠西到漠東距離遙遠,他們還沒抵達斡難河上遊,俺恐怕就已經驅逐了兀良哈。”
“屆時俺在漠東派人修建官道前往漠北,以此來迷惑鬼力赤,讓其誤以為俺要打他。”
“在這些大事麵前,那鬼力赤即便想要去處理哈密的小事,卻也有心無力。”
朱棣這麼說著,末了看向朱高煦:“不過這麼辦就是有一點問題,需要渤海出糧食。”
“這倒不是問題。”朱高煦頷首,隨後說出自己的擔憂:
“若隻是出糧食還沒什麼,兒臣擔心的是,鬼力赤如果帶著韃靼、瓦剌兩部入侵漠東,那漠東恐怕難以守住。”
漠東太大,朱高煦一開始想的就是設三衛十八千戶所,以此來慢慢拓展漢人在漠東的生存範圍。
這一前提是漠東必須要有太平的時間,不然遷徙過去的軍戶恐怕很難順利開墾荒地。
“俺知道,你不想把漠東當做拉鋸戰場,因此俺準備在開平集結重兵來迷惑鬼力赤。”
朱棣說出自己的想法,可這樣一來,維持開平重兵的糧食負擔就加重了。
“您想集結多少兵馬到開平?”朱高煦忐忑詢問,朱棣也抓了抓胡子:“五萬兵,每年起碼運九十萬石,算上民夫消耗就是一百二十萬石。”
“這恐怕有些得不償失。”朱高煦皺了皺眉,如果每年要出一百二十萬石糧食來吸引韃靼、瓦剌兩部注意,那他寧願派一萬人一舉拿下哈密。
他前世去過新疆的北疆旅遊,自然也經過了哈密。
哈密哪怕在後世氣溫上升,降雨線向西移動,並且有現代科技加持的情況下,耕地也不過八十餘萬畝。
即便朱高煦在哈密修建坎兒井,恐怕也很難達到這數量的一半。
為了一個哈密而每年在開平衛折騰一百二十萬石,這在朱高煦看來明顯不值得。
“有脫脫在手,兒臣寧願坐視不理哈密,將一百二十萬石糧食投入古之瓜州。”
“我手下的人去過瓜州,他們說瓜州的綠洲雖然不算大,但也能修建一城,開墾十數萬畝耕地。”
“若是朝廷選擇在瓜州留駐三千兵馬和七千屯兵,並在當地開墾荒地為耕地,那每年都能積存下幾萬石糧食,也能讓朝廷與哈密的距離縮短到六百裡。”
“哪怕鬼力赤滅亡哈密,朝廷也可以立脫脫為王,集結重兵在瓜州,從瓜州出征拿下哈密。”
“憑借火器,我漢軍五千足可擋數萬胡騎,鬼力赤不足為懼。”
朱高煦目光灼灼與朱棣商討,朱棣聽後道覺得這麼做也不錯,隻是現在的沙州與敦煌一帶被前元西寧王的後裔所占據,有些難辦。
“沙州和敦煌一帶被前元西寧衛後裔所占據,要對他們下手,恐怕朝廷得耗費不少錢糧。”
朱棣說出擔憂,朱高煦卻熟知曆史,關西七衛壓根就不想待在沙州、敦煌那地方。
他們沒有足夠的工匠和技術,在當地開墾耕地不僅累,糧食產出還很低,隻有實糧三四鬥。
曆史上沙州衛一聽到要內遷,立馬高高興興的帶著家當進入了甘肅,與其它幾衛一樣,種瓜放貸不亦樂乎,壓根沒有出關的想法,而是視甘肅二州為天堂。
這堆人隻要見到大明的軍隊,並賞賜他們一些牧場,恐怕入關安家的速度會比朱高煦拿下南京還要快。
“關西之地,若是有能工巧匠修築坎兒井還算好,若是沒有便是煉獄。”
“我觀那沙州、敦煌、赤斤等關西蒙古人日子貧苦,但凡陛下您願意給他們些正五品、正六品的散階,並賜予他們牧場,那恐怕他們能立馬轉頭投靠朝廷。”
“不過在此前提下,還得請宋晟帶兵走一趟關西,威懾這群胡雜。”
朱高煦與朱棣說著自己對關西的態度,朱棣聽後也有些吃不準,想讓錦衣衛去查查情況:“俺派錦衣衛先去查查,如果真如你所說的,那俺可以給他們世襲散階,並且可以在甘州劃出一處牧場給他們。”
“陛下英明。”見朱棣同意自己的想法,朱高煦也不免拍起他馬屁。
“去去去!彆跟著那群腐儒學這套。”
朱棣擺擺手,而後又繼續把話題引回漠北:“按照伱的說法,鬼力赤對朝廷來說恐怕是一個大敵。”
“不會,請陛下放心。”朱高煦搖搖頭:“真正的大敵是河中、波斯地區的帖木兒國。”
“嗯?”朱棣詫異看向他:“有什麼動靜?”
“據兒臣消息,帖木兒正在與魯迷國(奧斯曼)交戰,並且最多年底就能取得勝利。”
朱高煦向朱棣說著此刻的中亞變化,並詳細說道:
“帖木兒一旦凱旋回師,恐怕經過短暫休整過後就會發動東征。”
“屆時他應該會打著東征朝廷的名頭起兵,但實際上是為了拿下西域,窺探漠北。”
朱高煦從不認為帖木兒會傻乎乎的穿越數千裡來和大明進行國戰,畢竟國戰打的就是國力。
能和大明比拚國力的國家目前還不存在,更何況就西域那五六十萬人口,想滿足帖木兒大軍的後勤簡直是癡人說夢,就算帖木兒人相食都撐不到肅州。
這樣的距離和情況,帖木兒不可能不知道,畢竟他多次派遣使者入貢大明打探消息。
相比較之下,朱高煦更覺得他是想要拿下西域,窺探漠北。
畢竟東察合台汗國對帖木兒國的態度已經轉變,加上兩方的舊仇,帖木兒東征恐怕是假道伐虢。
“按照你的說法,那這哈密,俺得早些拿下。”朱棣緊皺眉頭,可朱高煦卻輕笑:
“父親不用自擾,那帖木兒身體每況愈下,恐怕活不了幾年了。”
“那你還說河中是朝廷的大敵?”朱棣疑惑與朱高煦對視,朱高煦卻點了點頭:
“這個大敵不是指任意一國,而是指河中地區那數量龐大的蒙古人群。”
“眼下帖木兒手中有一名元裔,名為本雅失裡。”
“這個俺知道。”朱棣打斷了朱高煦,隨後疑惑道:“那本雅失裡部屬不過百餘人,除了一個元裔的身份,幾乎什麼都沒有,你提他作甚?”
“若是帖木兒沒死,他自然會被嚴加管控。”朱高煦解釋道:“若是帖木兒死了,那他的兒孫必然爆發內鬥,也就管不了本雅失裡了。”
“憑借元裔的名頭,他可以招兵買馬,退往彆失八裡打探漠北情況,然後在彆失八裡支持下與天元帝舊部阿魯台會和。”
“瓦剌與韃靼結仇過深,本雅失裡一旦回歸,那鬼力赤恐怕生死難料。”
朱高煦說罷,朱棣卻疑惑:“這對朝廷是件好事,為何擔心?”
聞言,朱高煦苦笑道:“憑借元裔名頭,這本雅失裡可是能從七河、河中之地招募部眾的。”
元裔的名頭對於這個時代的蒙古國家來說可是個外交萬金油,本雅失裡之所以能那麼出名就是因為頂著這個名頭,在他死後的繼任的幾個大汗就因為沒有這個名頭顯得不是很出名。
“這麼說倒也是,不過俺手裡有野戰炮和火繩槍,隻要有五萬鐵騎就能馳騁漠北,倒也不擔心這些。”
朱棣抓了抓大胡子,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朱高煦聽後,這才反應過來朱棣為什麼表現得那麼不在意本雅失裡。
曆史上在意是因為對付蒙古人得出十幾萬軍隊來維持後勤,才能保障三五萬主力抵達漠北。
可是眼下,有了加農炮和火繩槍,外加惱溫江的水運,隻要漠東能安穩生產,那朱棣的北征距離一下子被縮短八百裡,後勤負擔一下子就變小了。
同樣的後勤人口,前者隻能打到忽蘭忽失溫,後者恐怕能讓朱棣打穿漠北,打到金山(阿勒泰山)腳下。
當然,渤海是拉不出那麼多後勤軍隊的,不過憑借關外的近二百萬百姓,想要拉出十萬民夫還是不成問題的。
這十萬民夫如果從兀良哈禿山出發,那能一口氣保障後勤到斡難河上遊。
就像朱高煦之前與朱棣說的一樣,隻要能在斡難河上遊站住腳跟,那明軍完全可以依托斡難河打到忽蘭忽失溫,甚至打到漠西去。
明代西北氣候確實惡劣,但歐亞大陸草原卻依舊頑強存在。
依托歐亞大陸草原,隻要後勤能跟上,大明完全可以順利拿下漠北和漠西,不過在這個時代,這兩個地方並沒有太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