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籌備北征(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730 字 9個月前

故此在朱棣看來,自家老二雖然也支持了自己一次,但估計也不會支持第二次。

然而他失算了,麵對他的想法,朱高煦卻輕笑道:“您隻要愛惜國力,不管您想要做什麼,兒子都是支持您的。”

“老二……”朱棣鼻頭一酸,不禁有些感動的走上前來,伸出手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老二,你真像我。”

“……”聽著這話,朱高煦總覺得古怪,但也沒深想,隻是詢問道:“娘也去行在嗎?”

“去。”提起徐皇後,朱棣鼻頭的酸楚也很快消散,笑嗬嗬的坐在朱高煦身旁,單手杵在茶幾上說道:

“你娘說了,很久沒有見北平將士們的家屬,想趁這個機會去北平看看。”

“挺好的。”聽著朱棣這話,朱高煦有些感慨。

曆史上徐皇後薨逝前一直念叨而遺憾的事情,就是沒有回一趟北平。

如今好了,大明國力沒有遭受太大重創,加上自己對西南和東洋的開發,大明北征的進度也排了上來,自家娘親也能順利回一趟北平了。

“等這次收拾了兀良哈,三年後就可以收拾韃靼了。”

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同時想到了西邊的事情,不由詢問道:

“俺派去河中的錦衣衛調查了些事情,那帖木兒似乎在撒馬爾罕召開忽裡勒台,準備開始東征,你那西廠有消息沒有?”

時間進入永樂三年後,中亞的帖木兒總算結束了與奧斯曼的戰事,並在返回撒馬爾罕後準備以征討大明的借口,試圖去征服東察合台汗國,拿下蒙古人起家的漠北。

對於朱棣能在三年時間裡就派錦衣衛把手伸到中亞,朱高煦倒是有些佩服,但對於中亞的事情,朱高煦卻從不擔心。

“父親放心吧,那帖木兒的身體已經染上了病症,他如果真的要東征,恐怕還沒和彆失八裡交手就要隕落了。”

朱高煦說罷,朱棣詫異道:“這種消息你都能打聽到?”

“西廠可不止能打聽到這些。”朱高煦強裝自信,朱棣聞言也狐疑的捋了捋胡須,而後才遺憾道:

“可惜了,俺看了那帖木兒的情報,他也算個梟雄,不能和他交手倒是有些遺憾。”

朱棣還在惋惜著,殿外卻傳來了唱禮聲:“左軍都督同知徐增壽求見陛下。”

“宣他進來!”聽到小舅子來了,朱棣也回應了一聲,同時走向了自己的位置坐下。

不多時,待徐增壽身穿賜服的蟒袍走進來,他便先與朱棣五拜三叩,而後對朱高煦作揖表示行禮。

做完這一切,徐增壽才作揖道:“陛下,羽林左右二衛已經準備妥當,一萬兵馬隨時可以出征。”

“俺知道了,你們準備準備,先一步前往揚州等待吧。”

朱棣頷首吩咐了徐增壽,隨後不忘說道:“這次皇後也要北上,不過她就在北京待著就行,到時候你自己找她說你要北征,俺可不想被她埋怨。”

“是!”徐增壽笑著回禮,自然清楚自家姐姐不想自己上戰場的事情。

不過不上戰場,他又從哪裡去撈軍功呢?

“父親、舅舅,兒臣先告退了。”

瞧著兩人要具體聊北征的事情,朱高煦也不想耽擱時間在這裡待著,而是準備返回東宮,享受自己最後的幾日閒暇。

畢竟等朱棣一走,屆時政務的壓力就都落到自己肩頭了。

“等會老二。”朱棣開口攔住了朱高煦,並說道:

“俺這次北征,還要帶殿前的大學士,以及六部的左侍郎和一些員外郎、主事北上。”

“這監國雖然是你,但俺也要閱覽政務的,重要的事情你可不能漏了發給俺。”

“父親請放心。”朱高煦一聽就笑了,朱棣自己找事情做,那可就怪不得他了。

“額……”瞧著朱高煦笑的那模樣,朱棣感覺到了不妙,因此補充一句道:“大事才發,小事就不用了。”

“兒臣明白。”朱高煦咧著口大白牙,壓根沒被朱棣的這話聽進去。

他畢恭畢敬的回了禮,隨後就走出了武英殿,哼著小曲上了金輅,往春和殿返回。

在他上車的同時,朱棣也捋了捋胡子,不太放心的詢問徐增壽:“你說……老二會不會趁俺不在南京,把俺給架空?”

“嗯?”徐增壽以為自己聽錯了,抬頭詫異看了一眼朱棣。

在確定自己沒有聽錯後,徐增壽這才開口道:“太子仁孝,這是朝野都知道的事情,陛下何故擔心?”

“俺總覺得這小子表麵仁厚,暗裡奸詐。”朱棣嘟囔幾聲,徐增壽則是哭笑不得:“您可不是那麼好架空的。”

徐增壽這話倒不假,朱棣雖然失了先機,但手中畢竟還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兵馬,而且廟堂上的群臣是支持他多過支持朱高煦的。

如果不是朱高煦的地位太穩固了,估計群臣會在一開始他冊封太子時就反對冊封朱高煦。

比起朱高煦,朱高熾才是他們心中想要的太子和儲君。

隻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事情已經敲定,朱高煦的位置就連朱棣都無法撼動,同樣朱高煦也難以撼動朱棣的位置。

“也是……”朱棣歎了一口氣,想到了剛才朱高煦支持自己二次北征的事情,立馬又自己打臉:

“老二畢竟像俺,俺孝敬俺爹,老二也孝敬俺。”

“他要是想要皇位,那肯定會表現的急不可耐。”

“再說,俺現在也四十四了,雖說還算壯年,但也不知道能活多久,老二沒必要冒險。”

朱棣自己打臉自己,徐增壽見狀也是十分無奈,有的時候他都覺得自家姐夫有些神經兮兮的。

“這次北征,你和李遠率領羽林左右二衛擔任中軍,先鋒交給孟章。”

朱棣說起正事,並解釋道:“畢竟俺們五六年沒有去漠東了,漠東具體什麼情況都不算了解。”

“孟章在渤海招撫女真和南逃的兀良哈人也快三年了,他軍中肯定有兀良哈人作為巡哨,由他當先鋒比較好。”

“至於這次北邊調動的將領,俺想了想還是用丘福、陳懋他們。”

說到這裡,朱棣不免有些惆悵。

燕府出身的諸將平均的年紀都在四十往上,朱能算是目前能挑大梁中最為年輕的一人,但也足有三十四了。

新生代的將領中,隻有朱高煦提過的張輔、孟瑛有帥才,其它的大部分都隻適合獨領一衛,作為先鋒進行征戰。

除了他們,朱棣腦中也隻有去年被自己發掘的蔣貴,有些潛力。

這樣窘迫的局麵讓朱棣惆悵,隻覺得燕府將領在年紀這塊太大了,說不定十年後就得陸續退出一線,轉而張玉、陳亨、孟善這樣的二線。

相比較之下,倒是渤海出身的將領十分年輕,哪怕是年紀最大的王義也才剛剛四十,往後數的傅讓也才三十六,剩下的林粟、張純、陳昶、徐晟和南邊的楊展、王瑄等人不過二十八九。

可以說,朱高煦的班底平均年齡起碼比燕府的年輕十二三歲。

朱棣還是很羨慕自家老二能帶出那麼多年輕將領的,不過他倒是不覺得自己比老二差,隻是覺得自己身邊聰明的武將太少,學不到他的精髓。

“將帥年輕些是好事,隻要打仗不含糊就行。”

徐增壽畢竟也和朱棣出征打過乃兒不花,同時也被朱元璋派到西北練過兵,因此指揮個幾千人他還是很有自信的,軍事上的眼光也不算差。

在他看來,朝廷的將領年輕化是好事,畢竟自洪武朝留下的將領大都四五十了,如果這批人老去而沒有中堅力量站起,那日後大明的邊備確實令人擔心。

“俺也就是感歎感歎。”

朱棣搖搖頭,隨後便與徐增壽聊起了家常。

一刻鐘後,他親自送徐增壽走出了武英殿,瞧著他走遠後才返回了殿內。

隻是不等他回到殿內太久,便聽到了腳步聲傳來。

抬頭看去,卻見來人是錦衣衛都指揮使紀綱。

“臣叩拜陛下……”

紀綱入殿五拜三叩,隨後在朱棣的“嗯”聲中起身。

“近來廟堂上如何,還有人說俺北征的事情嗎?”

朱棣詢問紀綱,紀綱聞言眼底也閃過一絲精光,連忙回答:

“殿閣大學士解縉、楊士奇、胡廣、胡儼、金幼孜、黃淮,以及禮部尚書李至剛、刑部尚書鄭賜、兵部尚書劉雋等人皆反對,就連漢王殿下也……”

他說到這裡,慢慢遲疑起來,朱棣聽後也心裡十分不舒服,冷哼道:“滿朝文武,就老大挑頭唱反調。”

“這群人你且記著,看看他們是出於私心還是公心,另外這次北征你就不用去了,在南京城好好待著,給俺看看他們有什麼舉動,東宮那邊的政策也要及時傳給俺。”

朱棣說著說著頓了頓,過了幾個呼吸才開口道:“如果東宮有什麼安排,你也可以先辦再上疏。”

他捋了捋大胡子,有些不確定道:“老二畢竟還是像俺,應該不會出什麼事情。”

“臣領諭!”紀綱應下,心思也漸漸活絡起來。

不多時,他在朱棣的示意中退下,而整個京城也隨著北征日子的到來愈發忙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