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青藏驛道(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096 字 9個月前

“西番的事情,我準備派侯顯做天使,他是西番人,做這件事情應該不錯。”

朱棣聽了大概,確定自己和朱高煦除了駐軍這一件事情有分歧,其它都比較貼近後,他便說出了自己想要選派的人選。

“侯顯確實不錯。”朱高煦點了點頭,朱棣見狀便對一旁王彥開口:

“你稍晚些去找侯顯說這件事,讓他來見我。”

“奴婢領諭”王彥回禮應下,朱高煦見狀便開口道:“父親還有彆的事情嗎?”

“沒了,你可以走了。”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表情十分平淡,像極了提上褲子不認人的浪蕩子。

“那兒臣告退。”見朱棣這樣,朱高煦隻能苦笑搖頭離開了武英殿。

新的一年開始了,他手頭上的工作繁多並沉重,尤其是這幾日的會試。

由於朱高煦增加了科舉之中《算術》的內容,因此今年的科舉名次就連他自己都不能確定與曆史上是否一樣。

不過他也不在意,畢竟這次的科舉隻是他的一次試探,如果群臣反應激烈,那他會徐徐圖之。

隻是就眼下來看,他們並沒有什麼激烈的反應,想來倒也不奇怪,畢竟這次的算術篇裡他沒有添加太多的初中數學問題,大明朝的考生們還能應付得過來。

就是不知道等日後出現幾何、微積分、方程式等題目的時候,那部分不善算術的考生會是如何下場了。

念頭之間,朱高煦也乘坐步輿返回了春和殿,並派人去傳來了李英。

過了一個時辰左右,朱高煦便聽到了腳步聲,不等班值太監開口便提前道:“讓他進來吧。”

他的提前開口讓眾人始料未及,但班值太監還是讓李英走進了殿內。

李英沒少來這裡,畢竟朱高煦會時不時召他來考校他問題。

“臣烏斯藏都指揮使李英,參見殿下!”

李英作揖唱禮,朱高煦也放下了手中毛筆,揉了揉眉心後才開口道:

“算算時間,你也帶著三千番兵訓練了一年半了。”

“我記得當初你說六千兵馬能抵禦萬餘披甲番兵,那如今呢?”

朱高煦饒有興致的看著李英,想看看他能說出什麼話來。

聞言的李英挺起胸膛:“若是有足夠的槍炮,那三千在京西番火器營,足夠擊敗上萬番兵。”

從當初的六千可以抵禦,到現在的三千足夠擊敗,李英如此驕傲不是沒有理由的。

彆的不說,單單野戰炮的霰彈就足夠擊垮那些士氣不高漲的西番先鋒騎兵,隻要先鋒潰敗,那上萬軍隊潰敗也隻是轉瞬之間罷了。

“我剛從武英殿回來,朝廷不日便會下旨,令你接受西番太監侯顯的節製,與河州的劉昭、麗江的木土三人各率兵馬,合計萬人,兵分三路進入西番招撫西番,詔諭西番大小土司,為朝廷修建三條驛道。”

“你的烏斯藏都指揮使是遙領,還是把控實權,這就看你自己了。”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李英則是聽的十分激動。

不等他開口,朱高煦又為他這把火添了柴:“按照你的年紀,若是在烏斯藏做得好,那應該能在四十五左右入京進入右軍都督府了。”

“是!臣當竭心儘力!”聽到可以入右軍都督府,李英不由拔高了聲音,躬身作揖。

“具體的,侯顯這幾天應該會找你,怎麼做他也會告訴你。”朱高煦說著,眸光平靜看著李英:

“我還是那句話,朝廷給的俸祿足夠差事,給你的賞錢也絕不會少。”

“像西寧收留逃人,私下開辟田莊那種事情,我希望日後不要發生。”

“臣……”李英口乾舌燥,沒想到那件事情朱高煦還記得:“謹遵教誨。”

“下去吧。”朱高煦擺擺手,李英見狀也又驚又喜的小心退出春和殿。

瞧著他離開,站在殿內的亦失哈這才小心翼翼開口道:“殿下是擔心不好節製他嗎?”

“他和他手下人都是西番人,若是在烏斯藏手握大權卻沒有敬畏之心,那對朝廷不利。”

朱高煦說著,同時也對亦失哈開口道:“朝廷流放雲南的那幾十萬建文佞臣如今怎麼樣了?”

直接流放漢人去青藏高原無疑是讓其送死,可如果先流放雲南,再流放青藏,那就安全許多了。

當然,朱高煦也不準備流放這群人了,他是準備在這群人中招募可以常駐青藏的漢兵。

“因瘴氣和疾病而死的人不算很多,主要是殿下您教導的好,他們這群人怕死,都記得什麼能吃,什麼能喝。”

“他們入雲南三年以來,倒是基本在當地安穩下來了,雲南也因此獲利,開墾出了民田近百萬畝。”

“前些日子奴婢還去六軍都督府看過,算上軍屯田,朝廷在雲南的耕地也有近三百萬畝了。”

亦失哈的話讓朱高煦輕笑頷首,顯然十分滿意。

就漢家人口和耕地而言,現在的雲南開發程度直追明朝中後期的嘉靖時期。

即便現在朱高煦什麼都不乾涉,僅憑雲南承宣布政使司自己安排,那二十年後雲南漢人數量也不會低於一百萬,耕地發展到四五百萬畝都有可能。

如果朱高煦願意把朝廷的資源傾斜一部分給雲南,那雲南的漢化和開荒速度也會加快,能支撐明軍向西南更深入,對三宣六慰從弱羈縻變成強羈縻。

“遼東、山東、渤海、大寧的情況如何,耕地、人口、馬政,教育之類的。”

見雲南已經步入正軌,朱高煦就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基本盤,日後大明北方的大糧倉。

“去歲因為北征耽擱了開荒的任務,不過情況還是很可觀的。”

亦失哈先給朱高煦提了個醒,緊接著才解釋道:

“遼東有民二百餘四萬口,去歲造冊耕地數量近九百萬畝,水利興建大小三千四百餘處,當地糧食畝產實糧也基本保持在八鬥左右。”

“當地馬政所造冊記錄的有挽馬七萬六千餘匹,乘馬兩萬餘匹,軍馬四千餘匹。”

“遼東學子三十九萬餘,畢業的學子數十萬六千餘人,可參與政務的有六萬七千餘人。”

亦失哈說到這裡頓了頓:“孫铖上疏詢問那年紀太小的三萬九千餘學子應該怎麼辦。”

亦失哈這般說著,朱高煦聽後卻不假思索道:“讓他們去教導遼東、山東、渤海、大寧等地明年剛入學,且年紀不滿十歲的學子。”

官學學子過於年輕化,這個問題朱高煦暫時解決不了。

想要展開第二階段的中學,起碼還需要四年的時間,而他不可能讓這批年輕的學子等四年。

因此,讓他們去山東、遼東各地教導不滿十歲的入學學子是最好的辦法。

“是”見朱高煦這麼吩咐,亦失哈將他的話記下,隨後繼續彙報。

“山東耕地五千七百餘萬畝,口數五百餘二萬,學子數大概三十六萬,具體還在統計中,畢竟剛開學不久。”

“至於大寧耕地一百二十萬餘畝,口數算上發配的有十七萬,但北邊的漠東三衛僅有不到五萬,挽馬兩萬餘,乘馬五千,軍馬兩千,學子兩萬餘。”

“渤海的話就稍微富裕些,口數五十二萬餘,學子九萬五千餘,耕地……”

亦失哈彙報了朱高煦的基本盤情況,不得不說進步很大。

不過對此,朱高煦還是特彆交代道:“遼東、渤海不能隻專注農業,更重要的是工業和礦產、木料等作坊和工場。”

“孫铖肯定清楚,遼東每年開采了多少金銀銅鐵煤礦,又砍伐了多少木料,運送了多少柴出去。”

“我就拿去年遼東海路供給山東的三千多萬斤柴,六百萬斤煤、五十萬斤鐵錠來說,這兩筆收入就為遼東創收四萬餘貫,扣除伐木場和煤礦工人的工錢,遼東淨賺兩萬貫。”

“就這些東西,都是遼東和渤海隨處可見的東西,要學會利用鴨綠江水運和遼河水運,把木柴和煤炭、鐵料運出去。”

“除了這些,渤海可不可以組織下麵的村莊去集體狩獵,狩獵毛皮給江南的達官顯貴來賺錢?”

“以前我們能憑著這些賺錢,現在為什麼不行?”

朱高煦手把手的教亦失哈搞錢,亦失哈也紛紛記下,準備讓孫铖把這些事情都組織起來。

在朱高煦看來,東北是日後供應北京的糧倉不假,但東北也要成為大明的“工業”基地。

一味的靠土地吃飯,那等到小冰河期到來,東北遭遇三江洪澇的時候,恐怕連自給自足都困難,一旦後世皇帝還試圖在東北盤剝,那到時候恐怕就是百萬流民版的“後金入關”了。

讓東北成為資源和手工業商品輸出地,增加工人占比,這才是眼下的長久之道……,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