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078 字 9個月前

戰船的造價並不貴,可船上的火炮卻十分金貴,決不能丟失。

“點火!”

“轟轟轟——”

炮聲與槍聲持續不斷,麵對參與此次南下的一萬明軍和上百艘戰船,陳祖義麾下的海盜根本無力擴大傷亡。

明軍僅付出兩艘三千料戰船和二十餘艘沙船,以及不到五十人的傷亡,便擊沉、擊毀百餘艘海盜船,擊斃海盜無算。

麵對這樣的死傷,海上的海盜船不敢上前,隻能用弩炮和投石機與明軍火炮對轟,但對轟一段時間後就發現明軍受創的艦船屈指可數,反觀己方沉船不斷,到處都在救人。

相比較他們,由楊展、鄭和所指揮的前軍和中軍艦船正在用大炮轟毀渤淋邦港,使之變成一片瓦爍,讓岸上海盜無處藏身。

海上激戰持續了兩個時辰,到下午申時三刻(15:45),渤淋邦港海戰徹底結束,海上海盜潰逃,楊展指揮戰船靠岸,明軍登陸上岸,開始對渤淋邦城進行搜寇。

直至黃昏,渤淋邦城被明軍接管拿下,被俘海盜三千六百餘人,陳祖義帶著兩千多殘兵逃往南方。

“看樣子這陳祖義是準備去南邊找滿者伯夷。”

上岸之後,鄭和找到了接管渤淋邦城的楊展,並在獲知陳祖義去向後說出自己的看法。

對於他的看法,楊展也表示認可:“崔均來報,說是海上的海盜起碼逃往了百餘艘戰船,如果陳祖義能帶著那群殘兵與這群人彙合,那依舊是股不小的實力。”

“我的意思是,暫時停下去滿者伯夷,先圍剿乾淨這群海盜。”

楊展的話出乎鄭和預料,他沒想到楊展居然會推延去滿者伯夷,畢竟前幾日北邊來信,楊俅的情況並不算好。

“先為國,再為家!”

麵對鄭和的錯愕,楊展放下一句話後便開始指揮明軍檢查己方戰船。

對於受損的戰船,擴建渤淋邦港的船廠來修補。

對於渤淋邦城,則是交給鄭和來齊民編戶,上疏請朝廷賜名。

等這件事情傳到京城的時候,已經是五月下旬。

朱高煦拿著由錦衣衛抄寫在信紙上的情報看了看,又要來了鄭和他們自己寫的字條,確認無誤後才點頭看向了麵前。

在他的麵前分彆坐著戶部尚書郭資、吏部尚書夏原吉、工部尚書黃福,以及不待見朱高煦,也不被朱高煦待見的禮部尚書李至剛。

“這消息沒有問題,和剛才給你們看的一樣。”

朱高煦放下信紙和字條,對麵前四人開口的同時,也站起身來用指揮杆對南洋的地圖指點道:

“蘇門答臘島和我朝四川差不多大小,現在我朝所占據的舊港宣慰司麵積差不多隻有蘇門答臘島的十分之一。”

“這個島嶼上有土邦、國家大小數十個,我的意思是以舊港宣慰司為招撫司,專門招撫島上的土邦為土官,羈縻管理當地土司,對於實力強大些的國家就納入為屬國。”

“至於上邊的滿剌加半島(馬來半島),朝廷隻接觸了滿剌加國,但當地還有大泥、彭亨、丁加盧等十餘個小國。”

“這些小國如果願意接受大明招撫,那就警告暹羅,不得向這些國家繼續索要貢賦,所有國家貢賦由朝廷製定,同時朝廷也在各國設立禮部屬國館,所有貢賦交到屬國館,屬國互市貿易也通過屬國館進行。”

“如果他們不同意,那則是就地扶持滿剌加,將滿剌加半島上的彭亨、丁加盧等朝廷還未接觸的小國消亡,讓滿剌加半島在朝廷掌控下。”

他說完了自己的想法,無非就是以舊港宣慰司來長期震懾南洋,將南洋各國收為屬國和羈縻土司,以此保持大明在南洋的海上權威,同時方便收取日後的關稅和貢賦。

對於他的建議,郭資幾人自然不會阻攔,隻是禮部尚書李至剛作揖詢問:“按照殿下這麼說,那這屬國館恐怕要設立不下二十處。”

“若是這樣,那禮部的開支也會變大,對於朝貢回賜又該如何解決?”

李至剛詢問朱高煦,可朱高煦對於這種問題根本不放在心上:“朝貢回賜就按照之前的做,南洋一旦太平,日後收海上關稅都能收回足夠多的錢糧。”

不等李至剛繼續開口,朱高煦便將目光投向郭資:“入西番大軍的錢糧是否調撥齊全?”

“都已經調撥齊全了,麗江木氏也已經準備好,三千木瓜兵可以隨時進入西番。”

“劉昭指揮使麾下的四千西番騎兵也已經抵達了鬆潘,目前隻等李都指揮使在六月抵達西寧,三路大軍即刻出發進入西番。”

“禮部通知烏斯藏和俄力、朵甘了嗎?”朱高煦看向李至剛,李至剛聞言隻能作揖:

“三月派遣三百兵卒和三名官員前往詔諭,許多土官已經知道朝廷的天軍會進入西番,但他們並不歡迎,臣擔心會爆發衝突。”

“這你不用擔心。”朱高煦安慰了眾人,並將眼下西番的情況道出:

“西番早已不複吐蕃之威,眼下各派手中兵馬多則不過萬餘,寡者僅有數百。”

“進入西番不可能平安無事,但如果說要打,那朝廷也不懼怕任何人。”

“先駐兵一萬在西番是預期,如果之後的馬賦收取不儘人意,亦或者收不到那麼多,那再酌情減少也是可以的。”

朱高煦說著自己的想法,而這也是因為戶部給他看了運糧的損耗情況。

從關中平原、成都平原運糧抵達西寧、鬆潘就損耗了兩成,進入青藏後恐怕還會更高,甚至達到十石起運,半石送抵都有可能。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酌情削減當地駐軍數量也不是不可以。

“殿下英明。”

朱高煦的話才說完,下麵的郭資就鬆了一口氣。

見他們這樣,朱高煦便繼續詢問道:“半年過去了,安南和河南、漠東情況如何?”

“先後發配、遷徙了不下十五萬人。”郭資下意識回答,緊接著補充道:

“河南遷入六萬餘人,複墾十分順利,不到半年就已經複墾二十餘萬畝。”

“漠東發配了不少人,眼下《黃冊》記載有六萬餘口,但其中一萬多人還在發配的路上。”

“安南情況最好,許多閩浙江南遷徙過去的百姓就地均田分地,已經安家落戶。”

“就今年情況來看,當地土戶應該能繳納田賦一百二十萬石,所以……”

郭資目光詢問朱高煦,想知道是要收稅,還是繼續蠲免一年。

“繼續蠲免一年,讓安南百姓過的舒服些。”

他們依舊將安南稱呼為安南,鮮少稱呼為交趾,而且蠲免政策和均田政策也在進行中,許多安南百姓都均到了一到三畝耕地。

之所以對他們這樣,為的就是讓安南百姓知道大明的好處,以便在傀儡陳曜病卒之後,名正言順的將安南納入大明統治。

“安南西邊的胡氏父子殘部已經被鎮壓,不過長山之中的蠻人,還有當地的豪強時不時就叛亂。”

“傅讓雖然鎮壓及時,但每次叛亂都會給百姓造成傷害,所以蠲免在我沒有開口前不要停下。”

朱高煦對郭資吩咐著,見他作揖表示知道,朱高煦才對他們詢問起這次科舉後續的風波。

“科舉已經過去了兩個月,我聽聞民間許多士子都認為縮減《經義》,增加《算術》不是好事,是也不是?”

“這……”夏原吉遲疑片刻,與李至剛對視過後才汗顏道:“確實有不少敗在《算術》的考生對朝廷此次科舉詬病不淺。”

“那就昭告天下,告訴這群考生,讓他們知道科舉並非一成不變。”朱高煦直接了當:

“經史典籍要學,算術依舊要學,並且還有不斷的精學。”

“我不說其它的,單說洪武二十六年河南、四川二省連耕地數量都能統計錯誤,這還是朝廷已經入仕多年的官員。”

“如果朝廷真的按照當年統計錯誤的數額去征收稅糧,這兩地的百姓恐怕隻有揭竿而起了。”

朱高煦越說越氣,他對於明初這群經過兩宋驕縱,前元放養的士大夫十分看不上眼。

在他看來,國家數據是絕對不能出錯的,但這種錯誤在整個明朝出錯多次。

前一年耕地一千多萬畝,結果一查突然一億多畝,並且人口還沒變化。

朝廷要是根據這種數據去征收賦稅,那估計用不了兩年就全國揭竿而起了。

“臣慚愧……”

郭資作為戶部尚書,自然知道前些年地方統計錯誤的事情。

如果不是鬱新和朱元璋將河南、四川二省的《魚鱗圖冊》駁回,那當地衙門估計真的能一錯再錯下去。

“剩下這幾個月,朝廷隻有下西洋和入西番,移民實邊這三件事。”

“大的戰事不會再有,但如果涉及民生,戶部也不要吝嗇。”

朱高煦說的是蠲免和賑災的事情,儘管洪武、永樂兩朝都把天下水利經營不錯,但在大自然麵前還是顯得那麼單薄。

賑災這種事情馬虎不得,所以朱高煦特意交代。

“臣領教……”

郭資應下,朱高煦見狀也擺擺手:“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

四人起身回禮,隨後緩緩退出春和殿。

在他們走後,朱高煦對旁邊一直沒有開口的亦失哈吩咐道:

“楊展父親楊俅那邊,你這幾日多跑幾趟,雖說太醫院的禦醫和醫院的醫生們都說沒事了,但該照顧還是照顧。”

“奴婢領教……”亦失哈作揖應下,但這是殿外突然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

一名班值太監著急忙慌走了進來,這讓朱高煦有了不好的預感。

果然,他走進春和殿後立馬跪下叩首,聲音嚎啕:

“殿下,武定侯薨逝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