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忘恩負義(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196 字 7個月前

第355章 忘恩負義

“額啊!!”

“彆打了!彆打了!”

二月,在打砸聲與哭嚷聲中,蘇州城內的一條小巷被重重包圍。

巷外,一名身穿西廠黑色戎裝的男子騎在馬背上,身旁是平度州的守將。

男子不開口,守將也不敢貿然開口。

過了片刻,兩名身穿黑色戎裝的男子帶著十餘名兵卒走出,他們手中抱著文冊,兵卒肩頭挑著拓印的版片。

“大人,證據確鑿,這裡確實在印刷禁書,並準備將禁書售賣。”

一名黑衣男子開口,馬背上的那男子聞言低頭看向蘇州城守將:“王千戶,麻煩你的人動動手,把這個書場的人連帶其親屬儘數抓捕入獄,等待朝廷旨意。”

“是是是……末將現在就辦!”守將汗流浹背,連忙命人將巷內書場的上百名員工押出,並根據他們的地址去抓捕他們的家人。

不出意外,他們所要麵臨的將是甘肅或大寧等偏遠地區的流放。

這還是中亞蒙古人沒有東遷的情況,如果等中亞蒙古人東遷,那估計韃靼、瓦剌兩大部真能拉出一百六十萬人口,近十五萬大軍來和大明打擂台。

朱高煦給了他機會,他卻直接背刺朱高煦。

“殿下,您消消氣……”

“奴婢領教”

光是一月以來查抄的書場就高達五十六處,牽扯五千餘人。

如果算上瓦剌,那應該有百餘萬人口,能戰之兵十二三萬。

“眼下北征的難題,主要還是民夫的問題。”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想著讓朱棣先出兵削弱一番阿魯台,彆等本雅失裡和阿魯台彙合再動手。

“北邊糧草調撥的如何?”

“給我傳教各地官學,把王平的下場給我張榜告示,讓天下教習們好好看看,他是怎麼為了二十貫錢,讓朝廷耗費數萬人力物力的!”

原本朱高煦還以為,這件案子背後是江左或者浙西、江東的官員在搗亂,如果是這樣的話,他還能有個撒氣的對象,可現實卻給了他一個耳光。

亦失哈勸慰朱高煦,可朱高煦卻氣笑了,他在桌案前來回渡步,口中念念有詞:

朱高煦的盛怒來源於教材的傳播,而教材的傳播,則是來源於他口中那人的愚蠢。

亦失哈想讓朱高煦殺殺江南的威風,朱高煦聽後卻抬手:“責令購買教材的所有人歸還教材,朝廷按照市價退錢,敢有私下拓印者,夷三族!”

自己一手培養的渤海學子,就為了二十貫錢把他給賣了,這換誰聽了都得吐血。

在哭嚷聲中,這一百餘人儘數被押走,而書場內的板片儘數被焚毀,禁書全部焚燒。

換做其它地方的學子,恐怕早就夷三族了,連商量的餘地都沒有。

相比較之下,能拉出五六萬甲兵的阿魯台可以說是一個勢力強大的對手,更彆提馬哈木、太平及把禿孛羅等瓦剌貴族了。

朱高煦隻布置了後勤,至於軍隊那不在他考慮範圍內,朱棣會自己搞定。

“從韓州、長春、肇州、吉林、安東各地征調十五萬民夫,每人每日工價二十文,等待朝廷調令集結。”

此刻的阿魯台有能戰之兵五六萬,部眾三四十萬口。

韃靼和兀良哈不一樣,兀良哈本來就實力不強,即便如此也在漠東和朱高煦、朱棣兩父子打了十幾年擂台。

這次大明要對付的,主要是盤踞在呼倫貝爾草原的阿魯台部,並在擊退他們後留兵駐守在哈剌溫山脈西段,一點點向著斡難河上遊進發。

如此情況,隻是整個江南的一個縮影……

結果因為個人的愚蠢,這批教材被人拓印賣出,現在傳播到了整個江南。

朱高煦消了消火,並開始關心北邊的北征事宜。

“我說這些日子不見他們動靜,合著他們早就知道這案子與自己無關,全等著看我笑話呢!”

“是……”聽到朱高煦的話,亦失哈心底歎了一口氣。

“山東調運五十萬石前往遼東,遼東從民間買五十萬石北上鶴城衛。”

“漠東三衛已經開辟屯田七萬餘畝,產出在七鬥左右,當地有軍戶百姓近三萬,渤海和遼東也給當地陸續運了六十萬石糧,運抵四十八萬石。”

從朱高煦對王平和詔諭刑部的懲處來看,朱高煦沒把王平夷三族,已經是看在王平渤海吉林人的份上了。

亦失哈解釋著北邊的情況,朱高煦聽後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

不是朱高煦,王平現在還是吉林船廠的一個普通軍戶子弟,一輩子隻能待在吉林屯田。

“把王平梟首,子孫五代不得科舉錄用!”

“殿下,要不要借題發揮,反正江西和江東不少學子都買了教材。”

山東平度州東城官學教習王平,渤海吉林人,隻為了五十貫錢,就將教材傳播了出去,而且是全套教材。

正因如此,也能從此看出朱高煦有多難堪。

春和殿內,當朱高煦盛怒開口,亦失哈連忙作揖應下。

要知道這批教材,朱高煦光書寫就花費了兩年時間,花費的人力物力更是難以評估。

這興許是朱高煦提及“夷三族”最多的一天,饒是如此,他所殺之人也不過王平一人,其餘牽連的人都被他流放到了大寧都司的漠東三衛。

“再給刑部發教令,讓他們增添一條律法,但凡私下售賣官學教材,一律夷三族!”

以明初規模最大的兩次北征來看,分彆是洪武北伐捕魚兒海之戰期間的十三萬,以及朱棣首次禦駕親征阿魯台,本雅失裡期間,約十二萬。

在遠離供給中心的境外,大明的最大規模出兵就十三萬。

當然,如果再狠一點的話,也許能湊到十五萬,但沒有那個必要,因為蒙古人對陣明軍確實沒有勝算。

就朱棣親征阿魯台來說,十二萬大軍加上三十幾萬民夫湊出的五十萬人,實際上運送到前線,隻有朱棣身邊的兩三萬人。

即便如此,朱棣也憑著兩三萬人,將阿魯台和本雅失裡的五六萬人給正麵擊垮。

這還是曆史上的明軍,而眼下的明軍擁有火炮和火繩槍,戰力比曆史更甚不說,北征距離也直接縮短。

從鶴城衛到斡難河上遊,隻需要五萬軍隊和十五萬民夫就足夠。

趁著本雅失裡沒有東進,先把阿魯台打得半身不遂,然後休息兩年再收拾瓦剌,把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給打殘。

這麼一來,起碼能給大明爭取到十幾年的太平日子。

朱棣五次北征,後三次斬獲不多的原因就是因為前兩次北征分彆把韃靼和瓦剌本部給打疼了,這兩部見到朱棣就奪命狂奔,尤其是阿魯台連糧車和牧群都給丟了,導致部眾被凍死餓死者無算。

在朱高煦看來,隻要北征兩次,保證漠東太平就足夠。

隻要給大寧的漠東三衛十年時間,漠東三衛絕對能作為日後的明軍西征糧倉,源源不斷的給明軍輸送糧草。

有漠東三衛做基礎,再加上日後掌控哈密,明軍完全可以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韃靼、瓦剌兩部。

隻要每年保持幾千人的野戰騎兵對兩部進行搗巢,用不了幾年兩部就得撐不下去西遷。

想到可以解決蒙古的問題,朱高煦原本因為王平之事而生氣的心情都不由冷靜了下來。

“對了,河套怎麼樣了。”

深呼吸舒緩了情緒,朱高煦坐回自己的位置上,詢問起了河套的事情。

“河套情況不錯!”提到河套,亦失哈都精神了幾分。

“林粟在抵達河套後,分彆從陝西、陝西等地遷徙胡漢三萬餘口百姓在當地放牧、屯墾,興修水利。”

“從永樂三年到如今,河套之地耕地頻增,眼下已經有近五十萬畝耕地,算上當地的軍戶,也有三萬七千餘戶,近十八萬口人了。”

“再這麼下去,河套應該就能恢複為州、府了。”

亦失哈的高興是有道理的,大明這四年來對河套的投入也算不計成本,光糧食就先後調撥四百萬石,火藥二百噸,水泥六百噸,煤炭四千噸,幾乎把每年山西的結餘都調給了河套的六個衛所。

正因如此,河套才會恢複的如此之快,而且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工業”。

“我讓林粟弄的九原鐵礦,他經營如何了?”

朱高煦笑著開口詢問,亦失哈聽後立馬高興道:“奴婢要說的正是這裡。”

“自鐵礦開挖四年以來,每年產出熟鐵近百萬斤,成本不過每斤五文,售出卻足有三十文。”

“僅此一項收入,九原衛就能收獲兩萬多貫歲入,雖然還不能自給自足,但隨著時間推移,相信那一天也快到來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