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好事不斷(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112 字 7個月前

第374章 好事不斷

“這就是你說能增產兩成的東西?”

武英殿裡,當朱棣伸出手在經過處理的土化肥之中抓取的時候,朱高煦才開口道:

“說是兩成有些誇張了,不過穩定增產一成以上是沒有問題的。”

“想要製作這些東西,主要得從海上的鳥糞島獲取鳥糞石,然後經過處理後搭配一些草木灰製作,肥力比農家肥要高出許多。”

“就太學之中的試驗田來說,試驗田在沒有用肥料時,畝產在三百斤左右,在使用農家肥的情況下能達到三百六十斤左右,而使用了土化肥的試驗田則是可以達到平均四百斤的水平。”

朱高煦將試驗田的情況給彙報了出來,並繼續彙報道:“如果還要說詳細些,那就是水田、水澆田的產量情況。”

“在太學農學所中使用土化肥的試驗田裡,水田平均四百斤,最高四百六十二斤,水澆田平均三百四十斤,最高畝產三百八十二斤。”

“除此之外,北方也有研究,其中選用的是吉林農學的試驗田的產量。”

“其中水田平均畝產達到一百六十七斤,最高一百八十五斤,水澆田平均畝產一百二十二斤,最高一百四十七斤”

說完數據情況,朱高煦才繼續道:

朱棣的想法朱高煦也想過,隻是他認為將土化肥分攤到軍屯手中實在太分散了。

“當下國朝隻有南海島嶼上有大量鳥糞石,兒臣算過,即便安排一百艘五千料馬船,一年頂多跑三趟,三趟大概能帶回十五萬噸鳥糞石,經過製作後能得到四十五萬噸土化肥。”

有了好東西,朱棣第一想法就是給軍屯田用,畢竟大部分軍屯田的產出依舊全部上交五軍都督府,而這樣才能實現朝廷的利益最大化。

“你要用蘇鬆二府,就得著手丈量耕地了……”

既然如此,乾脆還不如把某一地區劃分出來,方便管理。

“是。”朱高煦知道這是朱棣心裡沒底的表現,所以他詳細解釋起了自己未來將會對蘇鬆二府做出的改變。

至於這個地方,朱高煦則是選的是蘇州、鬆江二府。

後麵的話他沒有再說了,不過朱棣明白是什麼意思。

朱棣呢喃著這個數目,隻是稍微細算便明白這土化肥的好處。

朱高煦作揖躬身,朱棣聞言略皺眉頭:“俺……”

“既然如此,那便沒有什麼問題。”

他沉吟半天沒說出一句,末了看了看朱高煦後才道:“俺幫你說服他們,同時會讓紀綱和陳瑛幫你的。”

朱高煦口中的噸他也知道是什麼單位,一噸為一千斤,一千斤土化肥能照顧二十畝地。

聽到朱高煦要將蘇鬆二府拿來做土化肥示範區,朱棣話裡有話的提醒起了他。

一來這二府的水患已經被治理大半,二來則是這裡距離南洋、長江、運河都足夠近,三來則是這裡的糧食畝產高,耕地足夠廣袤。

二府的問題在於,耕地數量沒有問題,但耕地質量問題很大,戶口劃分問題更大。

“按照每畝撒五十斤來看,頂多能顧及九百萬畝。”

他的話說完,整個武英殿安靜了不少,朱棣原本看向土化肥的目光,從一開始聽到是鳥糞的嫌棄,再到後來聽到每畝增產百斤的重視。

“這東西,給軍屯田用如何?”

二府有百姓近三百萬口,耕地一千四百萬畝,同時也是畝產極高的地方,平均每畝二石。

“九百萬畝……”

九百萬畝看似不多,可九百萬畝土地都增產百斤,這就是六百萬石糧食了。

“試驗田數據來說,將化肥放在江南,能取得最大的利益,因為土化肥的產量十分有限。”

要動蘇鬆二府,就等同在動廟堂之上大部分人的蛋糕。

朱棣可不是不知民的天子,他很清楚許多江南百姓根本用不起農家肥,因此對於富戶來說,土化肥的出現頂多就是增產四十斤,可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就是增產百斤。

凡是朝中說得上名字的官員勳臣,幾乎沒有一個人是不在蘇鬆二府購置田地、宅院的。

作為江東六府中除應天府外最繁榮的兩個府,蘇鬆二府在擁有大明4%人口的同時,還掌握著大明10%的田賦,因此它們不僅有繁榮的經濟,還有錯綜複雜的關係。

“渤海出身的人,兒臣能說服。”

朱高煦回禮,朱棣卻追問道:“你得先與俺說,你對二府準備如何做。”

“因為要挖掘鳥糞石來製作,而一艘五千料馬船頂多能采回五百噸鳥糞石,五百噸鳥糞石和草木灰一起製作後能得到一千五百噸土化肥,因此土化肥產量需要看鳥糞石產量,以及草木灰產量。”

這樣的存在,無疑可以稱得上是‘國之重器’。

說完這些,朱高煦不忘補充道:“當然,這是在鳥糞石充足的情況下,要是鳥糞石不夠的話……”

可如果要把軍屯土地集中,那無疑難度更大,波及的百姓更多。

朱棣看著自己麵前口袋中的土化肥,目光難以挪動開來,呼吸更是急促了起來。

蘇州、鬆江二府地理上連成一片,是江南地區最富饒繁華之地,僅鬆江一府,歲賦京師至八十萬石,是天下聞名的產米區。

在如此氣候、地理、人口條件下,無疑是集中使用土化肥的最佳地方。

朱棣的遲疑是燕府出身的文臣武將,一旦能說服他們,其它人便無法阻礙朱棣。

朱高煦解釋道:“草木灰好說,東北和南洋開荒路上,要多少有多少,難點在於鳥糞石。”

“兒臣的意思是,將土化肥直接分發給蘇湖鬆三府的百姓,然後就地征稅、買糧。”

“你說產量有限,那是多有限?”

也正因如此,蘇鬆二府的耕地劃分才會容易出現問題。

“蘇鬆二府人口近三百萬,耕地一千四百萬畝,但承擔了三百八十五萬石田賦。”

“兒臣認為這田賦無需削減,甚至可以略微增加到四百萬石。”

“不過在此的前提是,丈量當地田地情況,同時按照耕地情況進行收稅。”

“雖然這樣有些複雜,但朝廷也隻是在蘇鬆二府如此收稅,並且派遣的裡長、糧長、吏員也會是尋常府縣的兩倍。”

朱高煦說罷,朱棣輕聲道:“四百萬石……”

他略微算了下,若是按照朱高煦的建議,那蘇鬆二府每畝田要征收四十二斤糧食。

“想讓百姓改換農家肥為土化肥可不容易。”朱棣看著朱高煦提醒道。

“可又有幾家百姓能用得起農家肥?”朱高煦反問朱棣的同時,又開口道:

“朝廷給出的化肥,按照每斤一文售賣,而多產糧食百斤,上交稅糧後還能有三百五六十斤,比原先產量高出五六十斤,而今蘇鬆米價每斤三文,百姓每畝可多賺百餘文。”

“況且即便是農家肥,那費用卻也不便宜,每畝最少要用三車,每車三四十文,可不比化肥便宜。”

“隻要朝廷給出政策,兒臣不相信那些用不起農家肥的百姓會不用土化肥。”

朱高煦有把握,沒有人比他更懂得農民為糧食增產的渴望。

即便麵對新鮮事物時他們會變得十分保守,但隻要朝廷之中的官員率先開始使用土化肥,那百姓也會爭先效仿。

“你的政策是什麼?”朱棣詢問,朱高煦也順勢說道:

“民間的風向,都是以官員為主,而官員又以宮廷為主。”

“兒臣準備說動在蘇鬆有田的官員使用土化肥,並讓他們吩咐宣傳,同時在各縣鄉鎮的官府衙門開設官店,以朝廷名義對土化肥進行擺放售賣。”

他口中所說的“說動”,倒不如說是脅迫,畢竟相比較百姓,當下的官員們更好控製。

蘇鬆二府多少官員手上的田是乾淨的,他們比誰都清楚。

朱高煦這次承認他們手上的田,可以說為許多人免去了牢獄之災。

經過這麼些年治國,朱高煦也差不多看開了。

均田地如果能均,那自然是最好的。

如果不能均,那就加強稅收和吏治管控,隻要確保稅能收上來,並且能合理用到百姓身上去,那反倒利於管理天下。

田賦、雜項、商稅這樣的直接稅征收起來過於麻煩,倒是類似鹽、茶、鐵這樣的間接稅收起來比較容易。

如果不是當下大明的貨幣儲量還不足以支撐征收貨幣稅,朱高煦甚至想提前進行稅收改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