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著手北方(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082 字 9個月前

第378章 著手北方

“劈裡啪啦——”

“轟轟轟!”

又是一年過去,當永樂八年正旦節到來,整個大明都陷入了歡慶新春的氛圍中。

南京城的禮炮作響,而大朝會也如期舉行。

群臣百官並不知道此刻的鄭和帶兵攻破錫蘭國都,生擒其國主,隻是一如往常的作揖唱禮。

金台之上,朱棣與朱高煦身穿冕服,一個坐著,一個站著。

冕旒遮蔽了他們的五官,讓人看不清楚他們的表情,難以揣測。

“陛下,臣戶部尚書郭資,有事啟奏……”

“準”

新政推行已然勢不可擋,群臣都通過旁敲側擊獲得了今年畢業的新政學子人數。

朱棣說出了對貴州的一係列政策,並宣布了北直隸四地執行新政的事情。

相比較貴州四大土司,這些小鬼才是難纏的角色。

幾日前,沐春已經搗滅思州城,田琛被俘,現在沐春兵鋒向北轉進印江,準備將田宗鼎也給收拾。

“四川、貴州田賦糧自留,湖廣田賦糧調派四川。”

至於安南和貴州,這兩個新設立的省份,前者已經逐漸安定,可以將稅糧納入朝廷之中,後者也是同樣道理。

“雜項、商稅、礦課、鹽引、茶引折色二百三十萬餘貫,各項絲絹棉布折色一百五十六萬七千餘貫。”

對於大部分儒學學子來說,家裡又是供他們上私塾,又是重金為他們結交人脈,所耗費錢糧數百貫,而他們怎麼可能去做一個年俸折色才二十貫的刀筆吏。

“尚有糧兩千四百餘萬石,錢三百餘萬貫,鈔七百餘萬貫。”

儘管說貴州的田地丈量和登籍造冊還沒有開展,不過就眼下來看,貴州耕地數量不太可能低於一千萬,口數也不會低於四百萬。

在郭資的彙報下,永樂七年無疑又是吃老朱老本的一年。

彆說往前數三代,就是往前數七八代,新政學子的祖輩也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泥腿子。

“如今播州、思州、思南、水西、水東等地土司大多接受招撫,貴州三司也可以著手設立了。”

黔南地形複雜,要剿滅他們無疑是一個長期工作。

“黔南之地,為雖然還沒改土歸流,但也先設下普安府、安順府、都勻府。”

“舊庫現在還有多少錢糧?”朱高煦詢問起了郭資。

“去歲,朝廷歲入田賦三千五百萬石,布帛十二萬五千六百匹,絲綿五十二萬餘斤,綿花絨四十萬餘斤。”

“新朝七年時間,使天下耕地增加一百四十餘萬頃,而稅糧不過增加了四百萬石。”

“去歲支出三千九百六十餘萬石,錢八百二十五萬貫,取舊庫四百六十餘萬石,錢一百一十五萬四千餘貫。”

朱棣感受到朱高煦的目光,也知道是自己開口的時候了,因此他開口道:

他們會這麼想,是因為他們的祖輩都是書香門第,而新政學子不會。

朱棣開口回應,戶部尚書郭資見狀也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彙報工作。

朱棣的定額規劃倒是沒有人反對,因為群臣都知道,過去幾年無疑是遼東、四川、河南三省受惠的時期。

二十四萬六千四百三十二人,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目。

“經戶部計算,去歲入糧三千五百萬石,其它各類折色歲入七百餘九萬六千餘貫。”

郭資如實回答,朱高煦聞言頷首之餘,也不由將目光放到了朱棣身上。

“今歲稅糧定額三千五百萬石,新增加的五百萬石,分彆劃給安南二百五十萬,遼東各一百萬,貴州、四川、河南各五十萬。”

四大土司被剿滅後,沐春還需要和李景隆配合剿滅、招撫黔南地區的諸蠻夷。

“金三萬五千兩整,銀八十九萬五千餘兩,銅一百九十五餘萬貫。”

“北直隸、河南、山西、貴州四地即日起執行新政。”

要對抗上百萬知識分子,這連皇帝都很難做到,就連朱高煦都是先從吉林城一步步鞏固基礎才能有自己的基本盤和群臣對抗,而群臣能不能拉出那麼多學子與新政學子對抗?

在沐春的兵鋒下,以及四麵八方明軍的包圍下,宋氏、安氏這兩個土司開始接受改土歸流,而朱棣給他們的待遇也不差,正一品的散階和武勳待遇,外加遷移成都府,賜莊田萬畝。

“設貴州三司,設貴州十六府,另外六部商討設置七十二縣。”

他們可以拉出來,但他們拉出來的學子,又有幾個人看得上糧長、裡長、吏員等這些刀筆吏的工作?

儒學體係下的學子,目標都是參加科舉,選中進士後平步青雲。

“貴州三司設立後,立即遷徙山中之民前往四川眉州、潼川、嘉定、保寧等地,由朝廷分發口糧、農具,派遣裡長與糧長,帶領他們開墾荒地,自給自足。”

儘管大家對這都沒有意見,不過總是吃老底總歸不是什麼好事。

“傳俺的旨意,將播州分為遵義府、平越府,將思州與思南拆分為思州府、銅仁府、思南府、石阡府、鎮遠府、黎平府、新化府,將水東水西拆分為畢節府、威寧府、盤州府、貴陽府。”

“去歲天下田畝數為五百四十六萬七千九百一十九頃三十二畝六分。”

儘管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不過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眾人還是忍不住的深吸了一口氣。

現在要推行新政的,不僅有皇帝和東宮太子,還有新政體係下的上百萬學子。

“去歲天下戶數一千四百三十四萬七百五十五,口數七千二百四十六萬九千四百二十七。”

相較於他們,新政學子就沒有這個顧慮了,對於他們來說,讀書的成本並不大,除了書本費和口糧,其餘都是朝廷支付的,而他們隻要畢業達到標準,就能帶領全家擺脫貧困。

儒學學子們看不上的刀筆吏那二十貫俸祿,卻是大明九成九以上百姓需要在田地裡辛苦三四年才能賺到的財富。

二十貫俸祿,以當下的米價都能買五十石米,是江南二十五畝田地的產出,是北方五六十畝耕地的產出。

“一人從吏,全家吃飽”這句民諺便是從永樂五年,官學學子開始大批畢業的情況下開始傳出的。

以當下新政學子的畢業數量,任誰都清楚早畢業的人能早吃飽,畢竟吏員、教習的數量也是有限的。

就單說今年畢業的學子數量,那足以填滿四省的縣鎮教習、吏員,鄉鎮裡長、糧長等全部崗位。

今年如此,那明年呢?後年呢?

隨著時間漸漸過去,頂多五年時間,新政就會在大明全麵推廣,屆時再畢業的學子數量不僅多,而且崗位還少。

現在的新政學子等同和鐵飯碗掛鉤,隻要畢業就有崗位,可日後就不一樣了。

新政學子們急,群臣比他們更急,因為新政在擴張的時候,儒學學子必然遭受擠壓,因此禮部尚書李至剛忍不住走上前一步:

“陛下,臣禮部尚書李至剛有事啟奏。”

“準!”

朱棣回應過後,李至剛連忙道:“臣以為,新政官學不過僅五年就學時間,能培養出的學子質量堪憂,如果僅憑畢業就能擔任教習和胥吏,這未免有些太簡單了。”

前些年的時候,官學學子擔任胥吏沒人反對,那是因為利益沒有遭受侵犯,也沒想到朝廷會以這種滾雪球的方式來推廣官學。

現在他們反應過來了,如果繼續放任朝廷繼續下去,那江南儒學還真就沒有活路了。

“相比較官學畢業的,眼下由地方擔任的胥吏,恐怕才是真的簡單。”

忽的,一道聲音響起,不過這道聲音卻不是從朱高煦口中說出,而是站在百官前三排的一名官員。

見到這名官員,眾人紛紛愣了愣,他們印象裡並無這個人的記憶。

不過他們沒有記憶很正常,因為這個人並不在京城走動,或者說這是他十幾年來第一次回到京城。

“戶部右侍郎,韓州伯孫铖,見過陛下、殿下……”

當孫铖開始自我介紹,眾人這才反應過來,一直在山東主持關外和山東新政的韓州伯孫铖居然就是眼前人。

孫铖的入京代表著什麼,群臣不用耗費腦筋就能想到,無非就是代表官學的全麵推廣。

這麼一想倒也正常,一口氣對天南地北四個布政司進行新政推廣,如果沒有一個能臣坐鎮,那的確很容易出岔子。

在剛才皇帝宣布這件事的時候,不少大臣就想到了這一點,不過他們沒想到孫铖。

儘管孫铖也是靖難的渤海派功臣,並且受封伯爵,可他的存在感確實低的嚇人。

如今他突然進入京城,群臣們不免心中升起一股焦慮感。

“孫铖,你初到京城,不明白大朝會禮製,今日突然出口,念在你不懂禮製,便不追究你了。”

“臣慚愧……”

朱高煦忽然開口,看樣子是在訓斥孫铖,但實際上是在為他解圍,因為李至剛作為禮部尚書,已經準備用大朝會禮製來壓倒孫铖了,但現在卻被朱高煦打斷,差點一口氣沒能上來。

“退下吧。”

朱棣開口示意,孫铖也識趣退回位置上。

在他退下的同時,五軍都督府的張玉也主動站了出來作揖道:

“陛下,去歲天下有三百七十二個衛,兩千八百二十個所,另有二百一十六個守禦千戶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