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著手北方(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082 字 9個月前

“天下軍戶數量為一百八十六萬五千四百二十七,軍屯田為八十二萬六千頃,軍屯籽糧二千三百七十二萬五千餘石。”

大明的軍戶數量增多了不少,但這主要得利於舊港、呂宋、貴州、安南等地衛所不斷設立的緣故,軍屯田的增加也是這緣故。

張玉已經六十六歲,按照張輔都能活到七十五的情況來看,他活到七十應該不成問題,畢竟就現在來看,他並沒有什麼傷病在身。

瞧著張玉,朱高煦不免想到自己提前兩年結束靖難而帶來的蝴蝶效應。

先是老朱攢下的本錢沒來得及被朱允炆敗光,故而被永樂朝用到了現在都還沒用完。

其次便是各地軍團除了遼東和北平、山西遭到重創外,其餘基本沒怎麼參加戰事就結束了戰爭,大明軍力充沛。

這些各種蝴蝶效應,讓永樂年間的局麵比曆史上好了太多太多,朱棣北征也是能拉出幾名善於規劃的將領給他,讓他不用像曆史上那樣當一個北征路上的老媽子,什麼事情都得他指揮,明軍才能乾好。

這樣的局麵,讓朱高煦不由驕傲自滿,而接下來的夏原吉、黃福等人上疏更是增添了這種驕傲。

運河疏通,黃河束水閘修建大半,泥沙比較五年前驟減大半。

吳淞、黃浦兩條江河泛濫次數減少,等待三年後修通就能讓蘇鬆等地百姓免於水患,糧產更加穩定。

這一件件事的彙報,讓朱高煦和朱棣兩人因為徐皇後病情不見好轉的心情都好了許多。

直到朝會結束,父子二人接受唱禮退場在華蓋殿更換衣服時,朱棣還不免自誇自讚道:

“古今往來,還有哪對父子能和俺們倆相比?”

“確實少有。”朱高煦驕傲回應。

確實,古往今來的父子皇帝,有誰能向北開拓到奴兒乾城,向南開拓到舊港,向西到俄力軍民府,向東在日本建立市舶司的?

更彆提在位七年時間,耕地增加一億七千萬畝,人口增加一千二百多萬人了。

今年的朱棣四十九歲,朱高煦二十九歲,能在這個年紀做出和他們差不多功績的父子,那是真的很少。

“去了東宮之後,彆忘記晚上去乾清宮吃家宴。”

“兒臣記得。”

朱棣在左右太監的伺候下換上常服,對朱高煦交代一句後便先走出了華蓋殿。

同樣換好了常服的朱高煦走出了華蓋殿,並在門口見到了等待的亦失哈和孫铖。

“殿……”

孫铖話還沒說完,朱高煦上去便一個熊抱。

對於身高不過五尺二寸的孫铖來說,他在朱高煦麵前猶如小孩麵對成人一般無力。

他被朱高煦抱了起來,雙腳還在半空中撲騰了幾下。

等朱高煦把他放回地麵,朱高煦才道:“今日與我同乘金輅。”

他牽著孫铖的手走上了金輅,亦失哈也笑著跟了上去。

三人坐在金輅之中後,朱高煦這才詢問起孫铖:“新朝八年你才入京,是我耽誤你了。”

“殿下哪裡的話,臣能為殿下在北邊做事,是臣的榮幸才是。”

“換做旁人,還不一定會有這樣的機會。”

孫铖如實說出自己的想法,朱高煦見狀也開口道:“日後為你保個侯爵。”

“臣謝殿下隆恩。”孫铖倒也沒有婉拒,因為他清楚自家殿下的性格。

見他應下,朱高煦也滿意點頭:“我在這京城被百官牽製,無法前往北邊一探究竟,我的雙眼除了西廠,便是你們了。”

“現在我問你,那新政執行的到底如何,百姓的日子又究竟如何?”

隨著年紀增長,朱高煦也漸漸開始有些不安。

他雖然擁有權力,可卻沒有能直接了解下麵的能力,隻能通過他人了解偏遠地區的情況。

這種局麵下,他對自己的新政其實是充滿了擔心的。

“殿下放心!”孫铖作揖道:“新政之地的百姓都安居樂業,按照去年情況來看,各省均田數量為山東七畝,遼東六畝,渤海十四畝,大寧九畝。”

“均田政策沒有變化,孔府被我派人監視,也不敢明目張膽的欺壓佃戶和百姓。”

“唯一的問題,主要還是學子畢業參與工作的年齡太小,因此麵對許多誘惑時,他們的抵抗能力太低,被賄賂的數量……”

孫铖沒好意思說下去,但朱高煦卻十分理解。

新政畢業的學子,年齡大多在十五到二十之間。

在過去的人生裡,他們一年能吃飽飯就已經是最舒坦的日子,偶爾能吃肉的話更是神仙日子。

擔任胥吏後,即便他們的俸祿已經足夠吃飽飯,時不時吃肉,但人的本性終究是得寸進尺。

吃不飽飯就想著吃飽飯,吃飽飯就想吃肉,吃了肉就想天天吃肉,酒足飯飽就會想女人,想權力。

這不是官學學子的問題,而是人本身就擁有這種欲望。

能克製這種欲望的人是極少數的,不然宋代和清代高薪養廉也不至於失敗。

在朱高煦看來,貪腐享受美色都沒什麼,隻要能把朝廷的政策落實,彆搞什麼苛捐雜稅來禍害百姓,那就還能利用。

可一旦他們沒有執行朝廷的新政,那朱高煦就要準備換人了。

每年二十幾萬的畢業生,足夠他把新政數省的胥吏換個遍。

畢業崗位緊缺的苗頭已經出現了,如果下麵的人連這點反應力都沒有,那也不適合在崗位上繼續待著。

“碩鼠年年有,年年打不儘,此事是斷絕不了的,伱不用內疚。”

朱高煦坐在金輅上坦然開口,並指導道:“你要做的,就是在發現這些人與我們分道揚鑣後,將他們裁換就足夠。”

“是!”孫铖鄭重點頭,朱高煦也微微頜首。

他確實重感情,可他的第一身份是大明王朝的儲君,第二個身份才是臣子們的殿下。

他確實容易驕傲自滿,可麵對事情的時候卻會能冷靜下來。

他在老朱手底下當了那麼些年孫子,早就鍛煉出來了。

“北直隸、山西、河南這三地你走訪過了吧?”

朱高煦詢問孫铖,而孫铖居然點頭了。

“臣秘密去的三地,所見的情況也讓臣對當地的新政推行有了新的想法。”

“說說來看。”朱高煦來了興致,孫铖也沉思片刻,整理了一下思緒後開口道:

“說實話,三地情況各有不同,其中以山西最為不同。”

“山西由於在至正年間遭受戰火較少,境內山脈較多,太原以北河流較少,故此耕地其實已經開發了八九成,繼續開發也不會取得太大成果。”

“臣去了山西的長子縣,翻看了《黃冊》和《魚鱗圖冊》,內容基本都是抄舊的洪武二十六年,實地情況來說,增加的耕地並不多,而口數的話,以臣判斷來看,長子縣口數應該不低於六萬,遠超黃冊上記載的四萬七千口。”

“臣走訪其它地方,大多也是耕地增長較少,人口增長較多。”

“據臣判斷,山西的口數,比《黃冊》所記載的四百萬要多,最多能達到六百萬口。”

“以六百萬口種四千萬畝耕地,看上去是比較富裕,但實際上並不富裕,當地的鄉紳富戶和衛所兼並田地數量起碼占據全山西的四成。”

“這樣的兼並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就是百姓人均耕地不足,好處就是便於穩定,容易收稅。”

“不僅是山西,在整個天下,臣的觀點都是這兩個。”

孫铖的話讓朱高煦點頭,事實證明,地主兼並土地較嚴重的地方,確實容易穩定,例如晚明的江南就兼並土地嚴重,可除了崇禎年間江南海水倒灌而引發的糧食漲價導致社會短期不安定外,剩下的就是大順攻陷北京後的江南奴變行為。

這兩種不安定因素,都建立在社會經濟下滑的局麵下。

前者因為地主土地被海水吞沒,佃戶失去了收入來源,後者是因為被壓迫太甚而導致的起義。

奴變是因為明初製度沒能繼續執行,朝廷放任富戶購買奴仆所致,這是可控的,而前者的佃戶收入來源則是得做好準備。

“山西這種地方,如果放任土地兼並,那能收容沒有土地農民的便隻有煤窯,而煤窯工人待遇偏低,整個山西百姓的生活環境除了這幾年降低田賦而稍微舒坦些,前些年一直都不好過。”

孫铖說著這樣的話,並對朱高煦繼續道:“相比較山西,北平和河南河流、湖泊繁多,許多兩宋時期的耕地都因為人口不足而被荒廢。”

“臣特意去尋訪過,許多農民即便粗放耕種田地,也頂多人力耕種十餘畝,畝產不高且不提,乾起活來也不比精耕細作輕鬆,隻是到了年末收割時能多收割百來斤糧食。”

“但即便如此,河南和北平還是有許多耕地荒廢,這些耕地複耕容易,隻是由於當地人口不足導致拋荒。”

“如果能給山西百姓發開荒糧與耕牛,並遷徙他們前往北平和河南,那山西的環境能變好,河南和北平的複耕工作也能快速進展。”

“偌大的河南,居然隻有不足一千七百萬畝耕地,這實在是極大的浪費。”

孫铖如此說著,金輅也停在了東宮門前。

朱高煦下了馬車,同時對身後的孫铖交代道:“你稍許回去後擬個章程給我,我要詳細看看、”

“臣已經擬好了。”孫铖下了馬車後將懷中奏疏拿出,朱高煦也接過走進了東宮之中。

隻有恢複北方經濟,才能讓北方從看江南臉色吃飯的身份,轉變為平等的身份。

因此,孫铖的這份奏疏十分重要……,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