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好奇詢問,孫铖見狀也一股腦的把解縉和他麾下那群人的工作態度給說了出來。
“這群人自詡為清流,可他們隻會提出問題,把問題提出來給下麵人解決,明明自己有解決問題卻不解決,最後把問題推到我們這邊,讓我們來解決,另外……”
孫铖氣憤的說著,而他說著說著,朱高煦就覺得不對勁了。
他突然感覺解縉這群所謂清流,不就是後世那群在公司和單位裡總喜歡指點江山,結果提出問題不切實際的家夥麼。
這麼一看,朱高煦突然想起了前世的某部電視劇。
那電視劇裡,清流之中除了張居正還會想點辦法外,其它人隻負責拆台,而不是解決問題。
說白了,嘴巴上的清流不過是一種鬥爭的姿態,裝好人罷了。
這種人從古至今一直存在,不管是官場還是民間,人間總缺不了這種善於誇誇其談,指出問題卻不提供建議的人。
這麼一想,朱高煦也覺得挺對的。
三楊當上殿閣大學士的時候,他們知不知道宣德年間需要減免百姓壓力,需要減輕軍戶壓力?
他們知道,但是他們不說也不做,而他們不說不做,朱瞻基自然也不會主動的選擇調整。
反倒是黃福陰陽了一頓朱瞻基後,朱瞻基立馬清醒過來,搞了幾次地方蠲免,還組織了最後一次的下西洋。
“他們的事情我知道了,我會增加你這邊修書人手,減少他們那邊修書人手的。”
“你要做的,就是把我準備的那些書塞入其中。”
朱高煦交代了一句孫铖,孫铖見得到了回應,也生氣的拱手作揖:“那臣退下了。”
“退下吧,彆為了這種人氣壞了身體,他高興不了幾年了。”朱高煦安慰了一句孫铖,孫铖聽到這話,那鬱悶也頓時消散了大半。
待他離開春和殿,亦失哈這才對朱高煦作揖:“殿下,廣州已經來信,鄭和抵達廣州了。”
“好!”聽到這話,朱高煦算是鬆了一口氣,而亦失哈也追問道:
“殿下,若是鄭和回來,那真的要對江南推行新政嗎?”
“自然。”朱高煦不假思索,可亦失哈卻遲疑道:“若是真的推行,那光是新政的官吏俸祿和教習俸祿,便會突破三千萬貫。”
“朝廷……能拿得出這筆錢嗎?”
亦失哈的擔心不無道理,畢竟如今的大明全年財政折色也不過三千萬貫出頭罷了。
倘若在江南推行了新政,那大明財政起碼負支出兩千萬貫,而這筆錢大明朝頂多吃朱元璋和下西洋的兩年老本就能吃乾淨。
既然如此,那兩年以後呢?
“你查查今年渤海、遼東和山東的教習與學子比例。”
朱高煦沒有直接回答,反而是讓亦失哈去翻看文冊。
亦失哈疑惑走到書架,找尋一番後將文冊拿出打開,隻是稍微翻閱便語塞當場。
“看明白了吧?”
朱高煦詢問亦失哈,亦失哈聞言看了看文冊,又看了看朱高煦,半天說不出話來。
倒是朱高煦沉穩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同時開口道:
“山東數量最多的幾批學子已經畢業,他們一畢業,那大部分教習就要麵對無學生可教的局麵。”
“這樣的教習數量,大概是十六萬,而他們的俸祿是三百二十萬貫,占據整個新政教習半數俸祿。”
“如果將他們投入江南,那他們能解決起碼二百萬生源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隻要再招募幾萬教習,便能解決江南的教習問題,所以根本花不了三千萬貫。”
教師資源緊張,往往都是生源數量太多所導致的。
然而隨著遼東和山東第一、第二批的百萬學子陸續畢業,大部分教習需要麵對的情況是各地正常的十幾二十幾萬學子的在讀數量了。
各地的教學情況,也從原本的一班四十幾人,發展到了如今的一班十幾人。
這樣的情況下,實際上許多教習都做好了另謀出路的準備,甚至許多嗅覺靈敏的教習,在中學頒布後不久就主動辭職,前往了中學就讀。
“今年中學報名數量多少,就讀數量又有多少?”
朱高煦詢問亦失哈,亦失哈也拿著手中文冊翻找了一會,末了報出道:“今年報名的消息還沒報到京城來,按照往年看來應該是四月才能彙總上奏。”
“至於中學的就讀數量,文冊上寫的是四萬六千七百餘人。”
“嗯。”朱高煦頷首,隨後道:“這群人嗅覺還算靈敏,倒是那些不靈敏的就有苦頭吃了……”
“苦頭?”亦失哈愣了下,隨後反應過來:“您不準備把這十六萬人投入江南?”
“新政的好處,不能總給一批人吃。”朱高煦搖搖頭道:“不過我不會一口氣裁汰他們,他們還有跟上來的機會。”
“你準備一下,對天下官學開始宣布,自今年起,改官學為小學,每年正月為教習考核月,考核五年一考,若是沒有通過考試,則無法繼續擔任教習。”
“至於考核的試卷內容,主要以中學內容為主。”
朱高煦準備給中學那四萬多人謀口飯吃,至於那二十多萬教習,注定要被淘汰十六萬。
朱高煦承認他們在官學推廣時為大明朝做出了貢獻,可他們說到底是五年速成培養起來的教習,本身的知識儲備並不算鞏固。
如今大明朝需要從低質量教習向高質量進行改變,可財政又不支持保留原本的低質量教習,因此隻有淘汰低質量,使用高質量。
這個十六萬教習不會一口氣裁汰,而是逐年裁汰。
朱高煦估計這個過程也就還有五年,到時候中學的第一批兩萬多學子也畢業了,調派下去便可以應對二十幾萬學子。
不僅如此,中學的畢業數量也會如當年的官學一樣逐年提高。
不過可惜的是,朱高煦自己的知識儲備也頂多能維持在中學這個水平了。
太學將會轉變為科研類的學院,普及教育則是小學和中學去做。
再往後,太學的學子得不斷發明創造,逐步增加教材厚度,然後才分出大學。
這一天朱高煦是否能看到,他個人也不清楚。
“這十六萬人若是裁汰了,那他們去哪?”
亦失哈隻覺得口乾舌燥,這關乎十六萬戶人家,近百萬人口的生活。
“他們這麼多年也攢了些錢,若是還想繼續下去,便自費就讀中學,等中學就讀出來,知識足夠繼續擔任小學和中學的教習,那自然可以繼續當教習。”
“這整個天下,所需的教習數量,也不過就是四十萬左右,不過朝廷能養活的,隻有二十幾。”
朱高煦這做法有些無情,但現實就是這樣,大明養活不了那麼多教習。
如果要養二十幾萬教習,他肯定願意養二十幾萬中學畢業的,而不是小學畢業的,畢竟前者教出來的學子更有質量可言。
“奴婢現在就去辦……”
亦失哈有些唏噓,二人這一字時的談話,便決定了十餘萬人的飯碗。
對於中學畢業的人來說,這是個好消息。
但對於小學畢業的人來說,這便是足以天塌地陷的壞消息。
可以預見的是,這件事的消息放出後,肯定會引起不小的反響,不過朱高煦已經做好了準備。
現有的生產力下,他隻能提高教習質量來低成本培養更多讀書寫字的學子。
隻有學子的數量多了,他才能知道自己傳播的那些數理化知識能否讓大明發明出更多東西。
朱高煦低下頭繼續處理起了奏疏,而事實也如他預料的一般。
東宮的教令發出不久,便有許多新政派官員開始上疏。
當下的那些教習,大部分都是他們的親朋好友,甚至有的是他們的老師。
誠然現在回過頭去看,他們的教學質量很不好,講課講到一半還得翻書去找內容來解釋。
可問題在於,他們畢竟是官員們的親朋好友,而且也是他們培養學子參加科舉的好幫手。
朱高煦察覺出來的事情,新政派已經有人察覺出來了,因為在上疏不見成果後,他們開始轉換方向,以鄭和即將回歸作為借口,請朝廷對江南開始推行新政。
有了江南的人口市場,十六萬教習完全可以在當地滋潤的擔任教習。
一時間,整個京城在新政、江左、江東、浙東、錦衣衛的互相攻劾中變得渾水一片,而這便是朱高煦想要看到的局麵……,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