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490 字 7個月前

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

“啁啾……啁啾……”

七月,在大明秋高氣爽時,一片密布的雨林中卻出現了細密的腳步聲。

一條被人為踩踏出來的道路中,一支規模龐大的隊伍正在緩慢前進。

在外圍,一群赤膊上身,下身纏布,身體塗鴉著紅色與黑色顏料,頭頂編有彩色羽毛,手執石質長矛與粗製弓箭。

他們的數量有兩千多人,而在隊伍之中則是身穿明晃晃甲胄,手執長槍與火槍,與四周環境迥異的隊伍。

“王千戶,你說我們瞞騙了朝廷的事情如果傳回去,那我們會不會被株連啊……”

“彆烏鴉嘴,隻要你我不說,誰會知道這裡是殷家還是玉家。”

並不寬闊的雨林道路上,一名書吏緊張的詢問,而站在他身旁,身披甲胄的王任則是打斷了他。

在他們的身後,洪保好奇的打量四周,隊伍之中的四百餘名明軍將士也是如此。

熱帶雨林雖然雨水豐富,但大雨卻容易將土地的營養衝刷流逝,所以玉家人一直采用一種極原始的耕作法。

正因如此,王任他們這一路上幾乎都被奉為天神的使者,而王任也總是以上天之子派出的使者身份自居。

儘管很多人並不相信他們,可他們的厚甲利刃與火槍火炮卻告訴了所有接見過他們的城邦之主,他們並不屬於這塊土地。

至於王任他們之所以知道自己被奉為什麼,主要是看到那群土人對自己一行人又磕又拜。

因此,當王任他們岸邊登陸,並遇到了一群一直看著他們腰間玉佩的土人時,他們便知道了這裡是玉家的地盤。

經過他們的向南修正,他們自以為自己抵達了距離殷家不遠處的地區,結果上了岸後才發現當地土人的詞語和習慣與他們所知的殷家國不同。

“由於北海大澤水草豐茂,許多動物紛紛來到這裡覓食,以遊獵為生的殷家人便跟隨動物通過了北海大澤,來到北洲之地。”

他們跟隨當地的人前往了他們部落的城邦,並用兵器、玉佩等物件換到了許多物資,同時在當地學習他們的語言。

如果他們能前往瑪雅潘,並得到瑪雅潘貴族們的支持,那他們便可以借助玉家人的力量向南從陸路搜尋殷家人。

“殷家人出自殷地,因為戰敗便被其它殷地的部落驅趕。”

他們用學習來的語言點頭給出回應:“你可以放心,我們的到來是為了拯救你們,將已經到來的災難給化解。”

書吏官孟洵詢問起了旁邊的王任與洪保,王任聞言沉默,洪保則是說道:

“按照出發前,內廷拓印的書籍來說,這三家的土人,實際上都是從燧人氏時期陸陸續續向北洲遷徙而做出的區分。”

玉家人將那個地方稱呼為“瑪雅潘”,是他們在過去幾個月中得到城邦之主考察並認可後才得到的資格。

玉家和中原不同,他們並非生存在大河流域,而是崛起在貧瘠的火山高地和茂密的熱帶雨林之中。

“古經典籍館內有許多殘篇,上麵說燧人氏時期天下南北集聚了許多冰川,海水下降,北邊的北海海峽(白令海峽)在當時是一片大澤,有的地方還長著水草和樹木。”

這種做法自然是欺君的做法,不過隻要他們能在艦隊開始第三次下西洋並抵達東洲之前找到殷家土人,那所有事情便都會有挽回的餘地。

他們先把樹木統統砍光,過一段時間乾燥以後,在雨季到來之前放火焚毀,以草木灰作肥料,覆蓋住貧瘠的雨林土壤。

“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北洲的部落越來越多,逐漸遍布整個北洲及東洲大陸,而此時因為天災,天地南北的冰川開始融化,化作洪水衝垮了北海大澤,衝出了北海海峽。”

“他們追逐動物一路向南,同時跟著他們身後而來的許多部落也紛紛來到了北洲。”

正如當下,此刻的他們之所以會出現在這雨林之中,便是在前往玉家國都的路上。

在他們的手中隻有粗糙的石斧、長矛,以及粗製濫造的弓箭,身上根本沒有甲胄可言。

在繪製北洲和東洲地圖時,朱高煦根據阿茲特克、瑪雅、印加帝國的習慣,將他們從北向南的分為了羽家、玉家和殷家。

“由於獵物眾多,當地的三家並不缺乏食物,所以戰爭與衝突規模一直很小,加上和中土斷了聯係,所以他們才會是現在這樣。”

“當時,燧人氏已經發明了點火的手段,因此憑借這種手段,被驅逐的殷家人便開始從如今的北平一帶向東北方向進行狩獵,並不斷北上。”

王任的話,得到了祭司感激的眼神,而他們口中所謂的災難,是王任來到這塊大陸後才發現的問題。

在島嶼上,在他們和當地土人接觸並發生衝突後,在土人眼中“刀槍不入”的他們立馬被那個兩千多人的大部落奉為了神明。

“古籍殘篇之中,將這些部落先後分為三批,第一批統稱為殷家人,第二批則是玉家人,第三批則是羽家人。”

儘管已經在沿海城邦學習了接近半年,可王任一行人中也隻能看懂、聽懂玉家人的大概意思。

然而現實是他們偏離了航道,與南邊的群島擦肩而過,直接抵達了地圖上的一個不知名大島。

幾日後,他們進入了一個大海灣(墨西哥灣)。

正如王任所說,他們傳回去的消息確實有問題,因為按照原本的航線,他們本該抵達中海(加勒比海)的群島,然後沿著南邊的海岸線,與南邊的土人碰麵,然後前往西邊上岸,想辦法搜尋到殷家國。

洪保說著,孟洵與王任也看向了在外圍“保護”他們的玉家戰士們。

“至此,中土與北洲、東洲徹底斷了聯係。”

有驚無險的化解危機後,他們便用一些磨損嚴重的兵器和鐵鍋、舊衣服和當地的土人換到了許多物資,繼續踏上了向西的征途。

燒一次種一茬,其後要休耕一到三年,有的地方甚至要長達六年,待草木長得比較茂盛之後再燒再種。

但這一切的一切,卻是建立在一種薄弱的農業基礎之上。

隻是隨著時間推移,王任擔心朝廷以為自己一行人葬身大海,因此便隻能率先派遣三百人乘三艘船返回昆侖角,並讓他們謊稱先遣隊已經遇到了殷家人,隱瞞了他們遇到的是玉家人的事情。

玉家雖然已經進入城邦時代,並有大大小小上百個城邦,人口數百萬。

正當王任與孟洵等人交流時,一名祭司打扮的人走到了王任他們身旁,嘗試與他們交流。

“話說殿下為什麼會給這些土人取名為羽家、玉家和殷家?”

“神諭者,我們即將抵達瑪雅潘,希望庫哈阿伽(城主)們會接納你們,接受神的神諭。”

他們的文明發展數千年,農業卻沒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也沒想過前往其它地區,因此麵對逐漸增多的人口,農業與糧食的壓力開始越來越大。

沒有新的辦法,人們隻能繼續毀林開荒,同時把休耕時間儘量縮短,然而這樣一來,雨水更容易衝走肥沃的土壤,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玉米等作物的產量也跟著越來越少,作為人口主體的農民食不果腹,社會狀況一落千丈。

更為嚴重的是,在神權政治的體製下,玉家王族和祭司將這種種“衰敗之象”都歸結為神的不滿。

他們更多地建神廟,更頻繁、更隆重地祈禱,期盼能借神力扭轉乾坤。

當然,這樣做的結果是浪費了更多的人力和已十分貧乏的資源,直至陷入不可救藥的惡性循環。

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玉家的城邦無疑會衰敗,而王任他們之所以能獲取玉家人的信任,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武力強盛,而是他們有辦法解決一定的問題。

正因如此,他們才被帶到了瑪雅潘,而現在的他們距離瑪雅潘已經不遠了。

在與祭司的交流中,他們穿過一小段叢林,前方視野豁然開朗。

他們來到了一處被人為開拓的穀地中,映入眼簾的是茂盛的耕地。

耕地裡種植著王任他們當初苦苦尋找的紅薯、玉米等作物,綠油油一片。

在這作物之中,穿梭著許許多多的農民,男人們圍著纏腰布,女人們穿著像罩衫般寬鬆的衣服。

他們好奇的向著王任他們打量,而祭司則是帶著王任他們穿過了這片耕地,來到了瑪雅潘的外圍。

在瑪雅潘的外圍是許許多多的木屋,並來往著許許多多的農民。

他們如耕地之中的同族一樣,好奇的打量著這些身上閃亮發光的人。

越過他們那低矮的屋子,可見的是大後方的一座城邦。

由於來到玉家區域已經快半年,所以王任對當地的情況十分了解。

玉家人的城邦主要是出於聖神的目的而建造,同時成為貿易和娛樂中心,居住在城邦裡的居民大都是官員、祭司、商人和工匠,平民則住在城邦外的小農場和村莊裡。

粗略看去,瑪雅潘的人口應該在五到十萬左右,麵積十分廣袤。

王任他們在來到這裡後,並沒有人試圖收取他們的兵器,因為現在的玉家人都認為他們刀槍不入,是聖神派來凡間幫助他們的使者。

雖然沒有收繳兵器,但派來監督他們的兵馬卻更多了,儘管他們的軍隊在王任等人麵前還不如大明西南地區的盜寇。

穿越了二裡左右的村莊後,他們來到了瑪雅潘的門口,並在祭司的帶隊下走入其中。

相比較城邦外居住的樸素平民,瑪雅潘內居住的貴族們就顯得有些奢靡了。

瑪雅潘的麵積並不小,它建有高七尺,厚五尺,周長十餘裡的城牆,城牆外環立著丈許的木柵欄。

整個城區的麵積足有五六千畝,但卻因為不太合理的設計,導致數千多棟建築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據祭司的介紹,在當年的奇琴伊察城邦陷落之後,擁有“羽蛇神”頭銜的托爾特克國王率領尤卡坦貴族建立了新城瑪雅潘,並劃分了領地。

當他離開之後,貴族們推舉科科姆家族的首領為城市統治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