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喜上加喜(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836 字 7個月前

第411章 喜上加喜

“本國開辟以來,百事皆聽諸神、靈神托人謂曰:我國自古不向外國稱臣,今後無受外國使命,因垂戒子孫,固守勿墜。”

“蕞爾小國,居然敢駁天朝顏麵,理應出兵,掃除不臣!”

“臣附議!”

永樂十年七月,當日本使臣與西廠探報將日本情報送抵南京,西角門內的朝會也因為這一事爭吵熱鬨。

麵積不算大的西角門內,正五品以上二百餘名文武官員站立左右,作為足利義滿生前最疼愛之子的足利義嗣和當年護送他前來大明的足利滿隆。

足利滿隆是足利義嗣和足利義持的叔叔,並且與足利氏的許多家臣關係很好,一旦日本出現了什麼事情,他也有能力幫持足利義嗣,所以足利義滿才會派他前來大明。

得知足利義持拒絕向大明稱臣,他立馬就帶著足利義嗣求見皇帝,並來到了西角門參加大明朝的常朝。

見武官集體要求出兵,足利滿隆心裡一緊,他擔心大明會像對交趾一樣,出兵便強占日本。

不過事實證明他想多了,因為光憑武官,還不足以決定是否對日本出兵。

“陛下,臣以為不可對日出兵……”

足利義嗣不得不說十分幸運,他十歲被派來大明學習,如今已經十六歲。

站在他一旁,年紀已經很大的足利滿隆也不過才四尺七寸(150cm),而這已經算是日本中上的身高,足利義嗣比他高出整整半個頭還多。

輸了那可就糟糕了,市舶貿易一旦斷絕,每年二百萬貫的收入就蒸發了。

當下東洲的事情還沒有曝光,因此即便是隸屬朱棣和朱高煦的文官,也並不知道這對父子要借助日本叛亂的事情來謀求一個日本北部的補給點。

“以叛臣足利義持的態度,朝廷想要在陸奧修建官場基本不可能,那大明洋航道的開辟便隻能作罷。”

“末了,若是此次不將足利義持事件平息,那日本之中心屬朝廷的許多官員都會遭到清洗,這不利於朝廷和日本的外交。”

日本說到底也是一個人口千萬的大國,一旦與它開戰,且短時間分不出勝負,那對日市舶司絕對會受到影響。

在他們看來,保住當下的市舶貿易就足夠。

何況在群臣看來,這一戰不管是輸是贏,對大明都沒有好處。

由於在大明入鄉隨俗,他的飲食也偏向大明的士大夫們,所以發育的很是迅猛。

“足利義持所能掌握的,無非就是日本的京畿之地,手中兵馬亦不過五萬罷了。”

正因如此,足利義嗣平日裡最滿意的就是自己在大明生活而增長的身高,平日裡也多以日本國世子的身份自居。

“陛下,群臣此言差矣!”

“陛下,臣附議!”

“下臣懇請陛下出兵,為下臣複國!”

現在他同父異母的哥哥足利義持不僅要求斷絕明日君臣關係,還要他返回日本出家為僧,因此他的心情是十分惶恐的。

楊展說著說著,將目光和話題引到了站在殿內,旁聽了大半個時辰的足利義嗣和足利滿隆身上。

尤其是當他見到廟堂上大部分文官都拒絕出兵日本,幫助他複國時,他的心情更是可以用心如死灰來形容。

“如果朝廷連答應日本國主的事情都做不到,那又如何讓各國國主信服?”

“如果朝廷隻因為人亡政息便不再履行當年答應日本國主的承諾,那朝廷的威信便會掃地,須知海上諸國之所以同意設置屬國館,全因朝廷曾經答應過各國國主,一旦各國遭遇戰事,屬國館兵馬將會護送各國國主前來大明,以待複國。”

在大明朝,他這五尺(160cm)的身高算是中下,但放在日本,他便是萬裡挑一的高挑之人了。

“即便是安南,朝廷也是因為安南胡氏尋釁,陳氏不管不顧,因此才出兵扶正了仁君陳曜。”

“其次,朝廷當下正準備開發大明洋航道,其中日本北部的陸奧便是航道之中重要一環。”

“當下海軍雖然大部分艦船都在檢修,但新下水的新船尚有寶船十五艘、大福戰船四十艘,馬船六十艘。”

隻要他還活著,那安南就沒有滅亡,儘管各國都知道陳曜一旦去世,大明立馬就會將交趾變為大明名義和實際上的一部分,但誰都不敢開口抗議。

“此事被爆後,日本關西與關東之地人心惶惶,急需朝廷表態才能站隊。”

“一旦朝廷願意支持足利義嗣世子,那關西和關東的官員即便不站隊朝廷,也不會與叛臣足利義持來對付朝廷。”

殿閣大學士解縉站出來作揖,同時侃侃道:“昔太祖高皇帝時,便定下了十五個不征之國。”

畢竟不管怎麼說,安南和大明的戰事都是安南挑起來的。

這樣的情況下,越國公楊展的一席話無疑讓他看到了曙光,連忙作揖:

“如果加上鯨海衛的兵馬,朝廷便可以派出上萬兵馬,對京畿之地的叛臣足利義持平叛。”

儘管各國都知道,大明吃下安南隻是時間問題,但這並不妨礙如今的安南國主依舊是將近八十且無後代的陳氏陳曜。

當解縉開口,楊士奇、胡廣、胡儼、黃淮等人紛紛開口附和,就連宋禮、郭資、楊榮、楊溥都紛紛站了出來表示征討日本興師動眾。

對日市舶司每年能給大明帶來二百萬貫的收益,一旦它受到影響,那對大明來說完全得不償失。

“當然,在此之前還是需要征得足利義嗣世子的同意才行。”

“據臣所知,在足利義持拒絕稱臣後,便在當夜對京都城內許多心屬朝廷的官員舉起了屠刀。”

如今的大明正常的年收入折色也不過三千二百餘萬貫,一下子蒸發十六分之一,這打擊不可謂不大。

再給他過幾年大明日子,恐怕他能再漲一二寸。

贏了也不過就是維持市舶貿易,得了一個君臣的稱呼罷了。

當文臣說完,武官隊伍之中,數年未曾上朝的越國公楊展走了出來並作揖道:

“世人皆知,日本國主足利義滿為朝廷冊封,而其最鐘意之子為國子監中三子足利義嗣,並派出使臣,希望朝廷支持足利義嗣。”

“日本雖然不臣,可依舊願意和朝廷貿易,朝廷無須為了一個名義上的稱呼而興師動眾,勞民傷財。”

他一邊說,一邊低聲啜泣了起來,這是他的叔叔足利滿隆教他的手段。

當他的啜泣聲響起,半響不說話的朱高煦也轉身對金台之上的朱棣作揖道:

“陛下,人無信而不立,國亦是如此。”

“我大明宗藩自東洋往西小西洋而去,若是對於家門的日本內亂都坐視不理,那又如何讓萬裡之外的各藩國信服朝廷呢?”

朱高煦一開口,先前跟隨解縉等人開口的郭資、宋禮等人麵麵相覷,緩緩退回了隊伍之中。

眼見他們退走,其它人也儘數退走,唯有解縉還高傲的像隻大鵝般站在隊伍前方。

朱棣瞥了一眼他,內心搖搖頭後才開口道:“太子言之有理,日本為我藩臣,且足利義滿對大明恭敬,與我宛若父子親昵,如今他去世不過三載,其國內便爆發內亂。”

“若是不能履行與他生前之約,我亦心中難安。”

“平江侯陳瑄、平越伯楊文、左都督徐增壽……”朱棣緩緩念出三個名字,武官隊伍之中也緩緩走出了三名武官。

平江侯陳瑄在下西洋前常常出沒廟堂,眾人對他十分相熟。

倒是平越伯楊文,作為淮西的軍二代,他的年紀並不年輕,如今已經有六十歲。

由於靖難之役中被朱允炆擔心和朱高煦有勾結,因此派他前往廣西圍剿盜匪,寸功未立,靖難之後大封功臣也沒他的身影。

其實楊文自己都稀裡糊塗的,畢竟他跟朱高煦就一個舉薦的關係,兩人在洪武、建文兩朝壓根沒見過麵,他都不知道自己怎麼的就被劃為了東宮一派的將領。

眼看著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都得了伯爵、侯爵,楊文心裡彆說有多難受了。

好在朱高煦沒忘記他,調他前往西南參加了對貴州改土歸流的戰事,這才累功得到了一個平越伯的爵位。

至於被朱棣最末召喚的徐增壽便不用多說,這些年朱棣南征北討一直帶著他,說到底就是念著徐增壽在靖難之中的幫助,以及對亡妻徐皇後思念。

以徐增壽的功績,雖然不太出眾,但封個侯爵還是輕而易舉的。

不過朱棣顯然覺得侯爵太低,因此準備讓徐增壽累功一口氣拿個公爵。

這次對日本用兵,朱棣明知徐增壽不善海戰,卻依舊將他喚了出來,不出意外也是讓他去混軍功。

“調東海、東洋、鯨海三衛兵馬,以平江侯陳瑄為平倭總兵,平越伯楊文、左都督徐增壽為左右將軍,衛指揮使鄭軍為先鋒官,調兵三衛,不日護送日本國世子返日,平定不臣。”

“臣領旨!”

當出兵日本的話從朱棣口中說出,群臣便知道今年又多了一筆大開銷。

不過當下的廟堂基本是朱棣這對父子的一言堂,群臣即便想反對也沒用,因此隻能硬著頭皮接下了這件差事。

足利義嗣和足利滿隆更是沒想到這件事情居然進行的那麼順利,連忙跪下五拜三叩,最後才在朱棣的安撫中起身。

“退朝……”

伴隨著鴻臚寺卿的唱禮響起,朱棣和朱高煦也起身前往了西角門樓的後方休息處,群臣山呼萬歲的回禮,最後先後退出西角門樓內。

“日本的事情你自己看著辦,我便不插手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