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還在想著未來蒸汽機和火車的事情,黃福卻簡單說明了黃河的事情。
“這個是玉米,產量在一百二三十斤左右,和土豆一樣不占五穀地。”
此刻的他們站在自己身後,好奇的打量著箱子內的作物。
六一.二二三.一二八.三三
朱高煦也注意到了,因此他拿起了最後其貌不揚的番薯。
“分段式修建的情況下,林林總總還有大約四百裡路沒有修通,每年耗費火藥數百萬斤。”
如今番薯、玉米、土豆都已經發現,隻要日後能培育出糧種,那東北就會提前成為北方糧倉。
“因此,一旦這種真菌開始傳播,那極其容易導致大範圍饑荒的發生,農業司需要多加注意。”
站在他身旁的先遣隊百戶官曹義僅有二十歲,這次是他第一次下西洋,但他卻成功的帶回了絕大部分作物。
相比較杜仲膠,更適合蒸汽機的橡膠已經到手,那麼遲遲無法推進的蒸汽機課題,也能開始迅猛的發展起來。
這代表明軍可以隨時組織十幾萬大軍從呼倫貝爾大草原對漠北蒙古高原進行打擊,而蒙古人的生存空間將會從漠北漸漸被逼向漠西一隅,甚至向中亞西遷。
不過隻要蒸汽機和鐵路開始在北方鋪設,加上東北建設不斷加深,北方和南方的差距,絕對不可能像晚明那般畸形。
倒是朱瞻基如果真的有領兵打仗的能力,像曆史上一樣成為一個出色的騎將,那對於大明朝廷穩固雲南反倒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大致七月,北京便能竣工……”
北宋三易回河的慘痛經曆還曆曆在目,對於黃河,朱高煦還是覺得能不動就不動。
萬餘兵馬,一支在京畿,一支在關東,足夠擋住關西和關東的各國守護。
朱高煦擺手示意群臣可以退下,群臣見狀紛紛起身作揖唱禮。
朱高煦並不在意他們的看法,而是繼續拿起下一類作物進行介紹。
朱高煦對群臣展示,而他手中的土豆並不似後世人所認知的模樣。
即便科技水平達不到,東北產出的糧食也足夠填補北直隸,北直隸也就避免了和江南搶糧食。
交代完了一切,朱高煦這才開始掃視起了群臣們。
朱高煦放下一塊樹皮,他並不認識金雞納樹,所以隻能靠人為實驗才能分辨出來。
朱高煦很有自信,畢竟鐵路技術不可能一蹴而就,一開始肯定隻能在地勢條件比較優越的地方進行。
“當然,在這之前還是得讓農業司和太學實驗幾年,並從中挑選糧種才行。”
況且,黃河每年能帶來大量泥沙,不斷地為南直隸創造土地。
江東六府滿足這個條件,嘉杭湖也滿足,但放眼整個江南就不行。
“播種後,覆蓋一層土壤,並保持土壤微濕,定期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但不過濕,避免積水。”
“除此之外,太學的蒸汽機一旦有了進度,你記得第一時間通知我。”
不過不等他們激動,朱高煦就打擊道:“雖然產量高,但它含水比較多,實際用來填飽肚子的話,也就和二百四五十斤稻米差不多。”
“雖隻有一千裡,但自永樂四年開修以來,如今不過修葺、拓寬七百餘裡,尚需四年才能竣工。”
“至於昆明至景丁的驛道,由於隻有南詔、大理時期有過修建,年久荒廢之下,耗時較長。”
後世的土豆隻要清理了泥土,那基本都比較飽滿,而朱高煦手中的土豆卻長得十分磕磣,不僅莖塊小,形狀還十分不規整。
他們眼睜睜看著裝滿作物的箱子被抬走,隨後朱高煦才坐回了主位上,群臣紛紛來到椅子麵前,見到朱高煦按下手心示意入座,他們才紛紛入座。
摸摸八字胡,朱高煦覺得前途還算明朗,不由得鬆了一口氣,詢問起了亦失哈道:
“我大哥和三弟,近來在做些什麼?”
當然,朱高煦執意遷都,主要原因還是在剛才那十餘箱的箱子中擺放著一箱天然橡膠和橡膠樹種子。
沒有了糧食的顧慮,北直隸的發展會比曆史上更好。
不得不說,把解縉、楊士奇趕走後,這廟堂著實清靜了許多。
“八百到一千?!”聽到朱高煦的話,眾人紛紛倒吸一口涼氣。
河北的潛力,在曆史上的明朝並沒能得到開發,或者說即便得到了開發,卻由於勳貴和太監占田,變相加大了北直隸收稅難度。
見狀,朱高煦也詳細說道:“此次廣西要先推行新政,隨後再平定不臣。”
“臣農業司王本道,參見殿下。”農業司王本道連忙上前作揖,朱高煦則是對他介紹起了土豆的一些事情。
“從昆明修往蠻莫的驛道全長一千四百裡,自洪武三十年開修,曾經的五尺道,如今已經開辟二丈寬。”
正因如此,許多官員紛紛上疏,認為遷都不宜操之過急。
這是地理的先天條件,誰也改變不了。
朱高煦能做的,也隻有這些了。
待他們入座,朱高煦便也開口說道:“朝廷這些年一直在寅吃卯糧,不過鄭和下西洋所帶回的金銀,以及日本和西南、南洋的金銀銅礦開采都能補貼不少。”
工部是吃錢大項,每年的運河疏通,黃河備堤,驛道維護和開修,所需要的錢糧都在數百萬貫之多。
朱高煦向眾人展示了一圈,同時對站在人群之中的一名工部官員開口道:“農業司的侍郎上前來。”
“在土豆苗長到一定高度後,可以使用竹條等固定植株,防止倒伏。”
朱高煦目光掃視群臣,臉上露出滿意之色。
“殿下,北京營造即將結束的事情恐怕會迅速傳開,我們要不要做些準備?”
“玉米和土豆需要注意的事情不同,稍許我親自寫了交給你去實驗。”
“這是土豆,在東洲之地畝產二百斤左右,並不算多,但它不與五穀爭地,對土地的要求不高,但最好是沙壤土比較好。”
黃福與夏原吉一樣清廉,並且還能整頓自己所在衙門的吏治,這讓朱高煦十分放心。
沒了蒙古人的威脅,山西、北直隸、山西就可以安心發展了,大明的軍事投入能降低許多。
遷都北京是必然的,當下河北之地人口稀少,即便這些年朱高煦大力從山西、山東遷徙人口進入北直隸,但北直隸人口也不過三百餘萬。
以這個時代的氣候來說,南直隸的土地增加是一件好事,朝廷隻需要做好黃河的維護,避免決堤就足夠。
至於廣西和交趾的關係更不用多說,在沒有蒸汽機船的時代,唯有廣西安定,交趾才能安定。
曹義解釋著,朱高煦也頷首收回目光,側目看向了身側持著笏板的數十名大臣。
加上東海府駐紮著陳昶,一旦日本有事,江南和東北都能渡海前往日本,日本的韁繩,已經牢牢把握在了大明朝手中。
為了方便他們研究,朱高煦做主將前番江東六府那些反對新政,煽動暴亂的富戶田地給劃分出來,在南京城外劃出三千畝地作為試驗田,交給農業司和太學之中的農業學院。
“漢世子?”朱高煦皺眉,所謂漢世子不就是他的大侄子朱瞻基麼。
“你是太學農業畢業的,我說的東西你應該了解。”
對於他們的舉動,朱高煦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他也懶得搭理這群阻止遷都的文官。
土豆與玉米的產量並不高,群臣看著朱高煦的介紹,都有些興致缺缺的感覺。
“北京城的營造,黃河的束水衝沙,可有了成效?”
“駐兵兩衛於日本,此乃殿下高見也!”
朱高煦詢問起了他器重的工部尚書黃福,黃福聞言也作揖不卑不亢道:
指望這群抗拒新政的士大夫去督促鐵路技術,就好比讓孔夫子研究高數一樣讓人覺得離譜。
“戶部清點,調二百萬貫新錢押運廣西,兵部和廣西布政使司配合,先征募二十萬民夫。”
他比較好奇的是,自家這個大侄子到底是成為曆史上的優秀騎將,還是會成為他那戰神一般的兒子。
想到這裡,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有點意思……”,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