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四方雲動(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016 字 7個月前

站在門口,李失忍不住調侃,站在他身後的李察幾人紛紛笑出聲,至於王義則是撇了他們一眼,隨後道:

“都少說兩句,最近這段時間比較緊張,都小心做事,彆給人留下把柄,以此耽擱殿下的大事。”

“是!”李失等人應下,顯然他們剛才也在討論朱棣和朱高煦的問題。

不過他們十分樂觀,都認為用不了多久,自家殿下就會登上大位,而他們也將漸漸取代老臣們。

“你帶他們先去,我有事情要去找陛下。”

孟章看著王義和李失他們,笑著開口解釋,王義也清楚點頭道:“你要回渤海了吧,估計等殿下登大位,你就能調往京城了。”

“這次伱回去,可以多考察考察,看看有誰能代替你坐鎮渤海。”

“好!”應下王義的話,孟章轉身便離開了此條巷子,走到了鶴城的街道上。

鶴城,作為朱棣第一次北征覆滅兀良哈諸衛後,能水路直通肇州、吉林、安東等城的這裡便被視作大寧在漠東的第一城池。

由於有惱溫江水運存在,因此這裡雖然僅修建九年,卻已經十分繁華。

鶴城城牆周長五裡,城中百姓有二萬六千餘人,城外有十二個集鎮,七十多個村落,六萬七千餘人口。

鶴城城牆混凝土摻雜河石壘砌而建成,城內主乾道四條,皆寬五丈,混凝土抹水泥而成,其餘輔道八條,寬二丈,巷道三十六條,寬一丈,有乾道、輔道商鋪八百餘處,民居七千餘座,可見其繁華。

此刻街上,大多都是從遼東遷徙,亦或者被流放至此的百姓。

雖然被遷徙流放,但在這裡安家落戶後,倒也沒他們想象的環境那麼惡劣,也不過就是田畝產出比南邊少了些罷了。

這裡的畝產,比吉林、肇州等地更低,即便溫室養出稻秧,可播種收獲後,產量也不過實糧六鬥半罷了。

因此在這裡,想要養活一個人,起碼得種五畝地才行。

好在糧產雖少,但每年渤海都會通過水運,運送大批糧食來到漠東,將漠東三衛糧價穩定的同時,高價從漠東三衛收買糧食,送往海喇兒衛。

這裡的熱鬨,和大明關內北方的一些城池沒有什麼區彆,甚至因為水源充沛,開發不久,這裡就連城內都留著一些樹林,並改造成園林來供人遊玩。

在這裡,柴火是最不值錢的東西。

隔著一條惱溫江,惱溫江以西是草原,惱溫江以東就是沼澤和樹林。

有的人會順著惱溫江繼續向北,然後在北方密集的林子裡砍伐樹木,將砍伐好的樹木順河運往鶴城進行販賣。

在江南,一百斤河柴的價格是三十三文,但在這裡隻要十文。

每次北征,男人們都會去當民夫,因為北征民夫的工價是每日二十文。

當打仗結束返回,乾道和輔道上的酒樓幾乎座無虛席,不僅有民夫和輔兵,還有大量的明軍摻雜其中。

正因如此,每次北征大軍返回後,朱棣都會在沿途城池下達三天的禁酒令,以免兵卒醉酒喧鬨。

騎馬向城外走去,大街上充斥著身穿鴛鴦戰襖的明軍將士們,見到孟章那十餘名騎隊,兵卒們都會埋頭狂奔,像極了在大街上看到老師的學生。

“你們也散了吧,自己去尋些好的吃食,我一個人出城就行。”

孟章瞧著滿大街的兵卒,已經座無虛席的所有路攤、酒樓,從懷裡丟出一小袋錢,便吩咐他們各自去吃東西去。

隻是那接了錢的百戶官卻笑道:“公爺,這哪裡還有位置啊?”

“我們先留個人等位置,剩下的送您回去再來,估計差不多剛能坐下吃飯。”

“隨你們,彆忘記禁酒令就行。”孟章抖動馬韁,那百戶官也留下一人去搶位置,隨後帶著十餘人護送孟章走出了鶴城的南城長河門。

走出城門,熱鬨繁華景象立馬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人走出的土路,以及遠處延綿的軍營。

在通往軍營的路上,許許多多告假去城裡吃飯的兵卒都隻能硬著頭作揖,等孟章他們離去後再小跑前往城內快活。

對於吃了幾個月軍糧乾菜的他們,現在能吃上新鮮的食材,便是對他們最大的犒賞。

鎮虜衛和海喇兒城雖然也有足夠的百姓生活,但始終不如鶴城熱鬨繁華。

策馬經過土路進入軍營,孟章便遣散了自己的護衛,前來大帳尋找朱棣。

此時朱棣已經吃了午飯,見到孟章來找自己,便詢問道:“城內沒有亂兵鬨事吧?”

“陛下請放心,禁酒令嚴格執行,沒人敢於犯禁。”孟章作揖回應,同時作揖道:

“臣此次前來,是想詢問陛下,渤海兵馬何時撤回渤海?”

見孟章詢問,朱棣也放下手中奏疏,淡然道:“你選日子吧,大軍五日後便南下,你想早走也行。”

“對了!”朱棣似乎想起什麼,對孟章詢問道:“那渤海之地,還有多少女真人沒有招撫?”

“幾乎六成以上都招撫了,最多還有十幾萬在北山生活,但他們被招撫也隻是時間問題。”

孟章如此說著,朱棣也心思活躍道:“渤海沒有什麼敵人和戰事,主要就是招撫,留你在這裡太屈才了。”

“剛剛南邊送來消息,說西寧侯宋晟薨逝,我想了想,你倒是挺適合去西北坐鎮的,關鍵得看看你願不願意。”

“臣……”孟章本想立刻答應,但想了想後還是糾結道:

“臣悉聽陛下、殿下安排!”

雖然提及了朱棣,但孟章隱晦的還是想表達要聽朱高煦的安排,朱棣對此也是見慣不慣。

渤海朱高煦對朱高煦,就好像燕府諸將對自己一樣。

不過自己的燕府諸將漸漸老邁病逝,張玉、丘福、孟善這樣的老將不知道還能活幾年。

“行,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朱棣擺手示意孟章退下,孟章也如他所願的離開。

不過孟章走後不久,他便見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走來。

這次走來的人,是他的十七弟寧王朱權。

三十三歲的朱權雖然每次都參加了北征的戰事,但要麼就是先鋒,要麼就是在後勤負責補給。

這次北征,朱權沒有跟朱棣去前線,而是在鶴城負責運送物資前往前線的海喇兒城。

朱棣召他前來,主要是詢問他一些事情。

“陛下……”

朱權作揖行禮,整個人由於常年生活在大寧而皮膚有些黢黑,好在身體還比較健康。

“《宗規》你看了吧?”

朱棣示意朱權坐下,同時詢問他對《宗規》的看法。

朱權倒沒有那些哥哥弟弟那麼暴虐,因此對於《宗規》,他並不怎麼上心,也不覺得苛刻。

“人在軍中便有軍法約束,在民間便有律法約束,那宗室子弟也自然要有東西約束,臣弟不覺得《宗規》有什麼問題。”

朱權畢竟站在朱高煦那邊,既然沒有侵害自己的利益,那自然要幫朱高煦說好話。

“之前老二說要把你移藩大同,你是怎麼想的?”

朱棣詢問朱權,朱權聞言也知道朱棣到底在想什麼了。

如今瓦剌、韃靼接二連三的遭受重創,七八年內是掀不起什麼風浪了。

另外,由於北京營造完畢,遷都自然勢在必行,因此在大寧城就藩的自己,便成為了可以威脅到京城的存在,畢竟洪武、永樂年間並沒有大規模修建長城,即便修建,也多是夯土構建,並不牢固。

朱權手中護衛雖然隻有五千多人,但這麼短的距離,也能做不少事情了。

朱高煦將朱權移藩大同,主要是大同和北京之間有居庸關,即便日後寧藩作亂,也不會威脅到北京。

不過相比較朱高煦,朱棣對藩王的防備要更甚,他擔心的不是寧藩威脅到京城,而是擔心寧藩帶著工匠,給草原帶去火器的技術。

因此他的詢問,多少帶著些目的。

朱權了解後,想了想便開口說道:“臣弟如今而立之年,還能上馬征戰。”

“若是可以,臣弟想去關中、亦或者隴西之地。”

朱權主動提及西北,但朱棣一聽又有些不好意思。

西北確實因為民族成份而容易發生叛亂,但那地方之所以容易發生叛亂,主要還是資源不足導致的。

各民族爭奪土地資源鬨出矛盾,從而引發叛亂。

雖然經過朱高煦內遷數十萬色目、蒙古人進入河南、山西、四川生活,又遷徙十餘萬漢人前往隴西生活,將延安一帶陝北百姓遷入關中,但當地的叛亂規模並沒有比以前小。

這樣資源不足的地方,自然會十分貧瘠。

把靖難、北征都立下功勞的朱權移藩到西北之地,朱棣確實做不出這種事情。

“這件事情……我還是回南京後再做決定吧,你明日先率王府護衛返回大寧好好休息,多照顧身體,日後我不一定能來北邊看你了。”

朱棣交代著朱權,不忘關心起他的身體。

不過相比較他,朱權反倒更關心朱棣的身體,畢竟他們這一代的前幾個哥哥都是三四十就薨逝了,五十二歲的朱棣,毫無疑問是二十多個兄弟裡最高壽的存在。

“四哥也要多多注意聖體,臣弟告退。”

朱權叫了一聲四哥,這讓朱棣更不好意思把他移藩到西北了。

摸了摸大胡子,他最終決定把這個鍋讓給彆人背。

“老二,你十七叔這件事,看樣子還是得你來辦啊……”,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