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遷都北京(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832 字 7個月前

隻是這樣的機會,往往隻有少數人能抓到,大部分人都在觀望中失去了先機。

至於政策的走向,則是靠春和殿內的朱高煦決策而出,不過如今的朱高煦卻沒有在春和殿,而是站在了江東門的城樓上。

“慢點慢點!”

“前方的船隻避讓!”

江東門碼頭上,此刻的這裡人滿為患,充斥著大量拖家帶口北上的人。

自元宵開始,南京大量官員便隨著北京不斷完善而不斷北遷。

元宵之前,南京有文官三千八百餘名,武官四千三百餘名,吏員三萬四千餘名,人口七十六萬五千餘。

至如今五月,南京文官驟降到兩千六百餘名,武官二千九百餘名,吏員不足兩萬六千,人口六十二萬三千餘。

一個遷都的舉動,便給北京帶去了十三萬餘的人口,而南京的繁華也因此下降許多。

“這些官員遷徙後,北京的繁華會更上一個台階,不過隨之而來的也有物價上漲的各類局麵。”

站在城門樓上,朱高煦俯視碼頭的遷徙隊伍,頭也不回的對身後交代。

站在他身後的,是戶部尚書郭資及禮部尚書夏原吉,以及工部尚書黃福。

“當下北直隸人口數量多少了,耕地幾何?”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稍微思考便彙報道:“人口大約三百六十萬,耕地三千二百餘萬畝。”

“還不錯,起碼幾十年內不會出現什麼問題。”朱高煦頷首,但隨即又評價道:

“不過,當下北方邊軍所需糧草耗費不淺,僅靠漕糧肯定不足,東北三地可以維持嗎?”

東北三地即遼東、渤海、大寧,作為朱高煦的基本盤,當地的開發不用多說。

“當下三地有四百二十六萬餘口,二千七百六十五萬餘畝,就是畝產不如關內,每年稅糧二百二十萬石左右,朝廷能從市麵買到的糧食不能多餘二百萬石。”

朱高煦聞言不假思索道:“也就是說,東北三地可以供給邊軍四百萬石左右?”

“差不多是這個情況……”郭資點頭,朱高煦也繼續道:

“當下維持甘肅、陝西、山西、北平、大寧等邊軍,日常口糧耗費幾何?”

郭資還在思考,旁邊的夏原吉卻不假思索道:

“北邊邊軍合計三十個衛,北邊各都司腹地兵馬算上渤海和遼東則是二十四個衛,合計五十四個衛,三十萬二千四百兵馬。”

“在腹地的二十四個衛還好說,基本可以在駐地購買糧食,耗費最多八十萬石。”

“最大的問題,是駐紮在邊塞的三十個邊軍衛,雖然隻有十六萬八千人,可算上路上的損耗,每人每年平均卻需要消耗十二石,每年基本需要起運二百萬石才能滿足他們的口糧。”

“不過除了需要保障他們,他們的親眷也需要保障,他們的親眷大約在五十萬人左右,每年每年消耗稍低,卻也需要十石,算上邊軍消耗,合計七百萬石。”

夏原吉說完了全部,朱高煦頷首,對當前的情況十分滿意。

當下明軍對蒙古人已經形成了碾壓,相比較曆史上動輒六七十萬軍隊的九邊,大明即便把北方沿邊都司兵馬全部算上,也不過才三十萬二千四百餘兵馬。

六七十萬軍隊的九邊,身後便是三四百萬的家眷,他們每年消耗的糧食是數以千萬計的,而當下的十六萬邊軍及其家眷卻隻需要七百萬石。

武器更迭和戰力讓明軍可以用少量軍隊駐守北方邊塞,所消耗的糧食也就呈幾何的下降。

七百萬邊軍糧食,光東北就能滿足四百萬石,北平、山西、陝西、甘肅就更不用說了。

朱高煦算了算,正統年間以後的九邊軍費支出,基本占據大明財政的五成,而當下不足兩成。

一旦火車可以運行,那這個比例還會下降,因為物資的損耗會大大降低。

“以朝廷現在的情況,隻需要一百個募兵衛,五十六萬人,就足夠維持疆域。”

“因此,臣建議殿下可以酌情裁軍,減輕軍費支出……”

和朱高煦走近了,夏原吉的詞彙也開始偏向朱高煦。

對於他的建議,朱高煦也在考慮。

“原兩京十三都司的屯田衛都需要裁撤,除了邊疆都司外,其餘衛所隻需要維持三個衛就足夠,除兩京外九個都司隻需要二十七個衛。”

“兩京則是以上直二十六衛的方式,南北直隸各置八個衛,京城各置五個衛。”

“渤海和遼東、四川可以四個衛,大寧和甘肅、陝西、山西五個衛,交趾八個衛,雲南十個衛,烏斯藏兩個衛,海外的四個宣慰司各置兩個衛。”

“除此之外,再加上海軍十七衛四所,合計一百三十衛四所,約七十三萬兵馬。”

朱高煦說出自己的想法,夏原吉卻皺眉道:“若是如此,那每年軍餉便高達一千四百六十萬貫,算上兵馬吃喝,便不低於二千萬貫,占據朝廷財政六成……”

夏原吉想把軍費控製在總財政五成以下,因此朱高煦的建議顯然超出了他的預算。

“東洋貿易建立起來後,每年能從東洋獲取的金銀價值不會低於五百萬貫,你可以把這個加上去。”

“五百萬貫?”夏原吉緊皺眉頭,但又搖搖頭道:

“即便有五百萬貫的金銀流入,但這樣下去二三十年後,國內錢荒就會結束,屆時湧入的黃金白銀隻會成為負擔。”

“你忘記算人口增長了。”朱高煦打斷夏原吉,並繼續說道:

“黃金白銀湧入確實會造成通貨膨脹,以朝廷當下錢荒的局麵,不過二十年就能陷入平穩。”

“屆時湧入的黃金白銀,必然會成為朝廷的負擔。”

“可如果朝廷每年增長人口都在二百萬以上,那這些黃金白銀就不是負擔,而是用來維持經濟市場所需的貨幣。”

曆史上西班牙等國家確實因為大量黃金白銀的湧入而爆發通貨膨脹,但這是因為西班牙的貴族們沒有把黃金白銀投入生產力提高,而是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欲。

貨幣的湧入,加上三十年戰爭的人口死傷,人口越來越少,黃金白銀越來越多,生產力沒有得到提高,也沒有新的市場出現,西班牙不通貨膨脹才有鬼。

相比較西班牙,明末的局麵是白銀短缺,但問題卻不僅僅是白銀短缺,因為當時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也出現了較嚴重的白銀貶值。

三十年戰爭和幕府閉關鎖國導致了白銀流入大明的數量下降,而士紳豪強大量囤積白銀,則是讓海量的白銀難以進入市場,無法流通。

當時許多名士認為應該廢除白銀,以黃宗羲為例,他主張廢銀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白銀過度集中在士紳豪強手裡,社會上的白銀不足,已經失去了流通作用。

他提倡廢銀,其實是想消除白銀的財富分配功能。

在黃宗羲看來,這種價值極高的貴重金屬增加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當然,也有與黃宗羲持相反態度的人,例如宋應星就認為國貧民乏的原因並不是缺少白銀,而是社會物資匱乏,金銀沒有流通。

因此禁用白銀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這也確實符合當時瘟疫、災害橫行的大環境。

在朱高煦看來,兩者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最主要的還是白銀過多聚集在了豪強士紳手中。

白銀無法流通,朝廷想要繼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就無法繼續,因為百姓手裡並沒有足夠的白銀。

這則辦法在朱高煦看來,完全可以用以工代賑的方式,把錢發到百姓手上。

晚明的局麵是海外金銀都被豪強士紳掌握,朝廷無法對他們征稅,所以拿不到足夠多的黃金白銀。

可如果海外白銀直接被朝廷掌握,那朝廷就擁有了分配它們的權力。

這和大放水有異曲同工之妙,用基建來提高環境和生產力,然後在基建同時把白銀釋放給百姓,百姓得到白銀就會使用,白銀便能得到流通。

如今朝廷掌握了整個南洋和大明洋的貿易,這些地方的真金白銀都會流入朝廷手中。

士紳豪強的想要獲取金銀,隻能在西洋範圍獲取,就他們那三瓜兩棗,即便都囤積起來,也擾亂不了市場。

每年六七百萬的白銀湧入,隻要分配好了,對大明的經濟市場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

況且自從醫院開始推行建設,各地的新生兒夭折率也開始下降,僅是去年,大明新生人口便存活下來二百二十四萬餘。

相比較之下,七百萬兩白銀確實有些不夠看了。

曆史上明朝錢荒從明初一直鬨到明末,除了地方遭受災害,糧食與物資減產而爆發地方通貨膨脹,大明整體並沒有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所以朱高煦並不擔心通貨膨脹。

至於地方性的通貨膨脹,隻要火車和鐵路可以覆蓋兩京十四省,這種通貨膨脹也可以通過中樞物資調配來解決。

看著夏原吉,朱高煦提醒道:“隻要黃金白銀用到實處,便不需要在意通貨膨脹。”

“真正需要擔心的,隻有類似寶鈔一類的紙幣,而這些紙幣也可以用黃金白銀來作為錨定物生產。”

話音落下,朱高煦也笑道:“當然,我也有可能說的不對,但具體的還是得走一步看一步。”

“海外的黃金白銀我們不開采,那便留給彆人開采,與其給彆人開采,倒不如我們自己開采。”

“實在不行,你盯緊市場,一旦有了不良反應,我們立馬處理。”

朱高煦拍了拍夏原吉的後背,隨後走下了城樓。

夏原吉與黃福、郭資相互對視,無奈搖了搖頭……,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