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繁花似錦(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058 字 9個月前

麵對朝政,他也會感到疲倦,也想過過平淡舒坦的日子。

如果不是老朱用馮勝和傅友德的性命讓自己知道什麼是權力,如果不是朱允炆步步緊逼,不給自己留活路,如果不是曆史上朱瞻基對自己所做種種……

如果不是這些,朱高煦根本就不會走上這條路,他會走上這條路,完全是被一個個人,一件件事給逼到這種地步的。

他不是沒和朱允炆示好過,服軟過,可他沒給自己機會。

“我已經有十五年沒有走出應天府了,也有十五年沒有執鐵槍,騎快馬,奮勇廝殺了。”

朱高煦聲音中帶著幾絲唏噓,皇帝固然好,可戰場上那種熱血澎湃的感覺他卻難以忘記。

他瞧著自己的手,隨著年齡增長,他的力氣越來越大,對於兵法也更為深透,可他卻再沒有上戰場的機會。

“我有些想吉林城了……”

呢喃一聲,朱高煦緩緩放下了手,閉上眼睛緩緩睡了過去。

郭琰拿來枕頭給他靠上,自己則是依偎在了他的懷裡。

這樣的溫存沒有持續太久,不過三個時辰,朱高煦便被宮女叫醒,疲憊的穿著常服前往了春和殿。

他來到春和殿的時候還是卯時,雖然朱高煦不舉行早朝,但架不住六部的這些尚書覺少,一大早就來春和殿找到了他。

“殿下,千歲……”

唱禮聲響起,朱高煦昨夜的埋怨便蕩然無存,他繼續恢複平日的穩重,大步越過群臣,走上位置坐下。

“平身、賜座!”

熟練的話語再度說出來,朱高煦想看看夏原吉他們幾個到底想乾嘛。

“殿下,經過昨日一天一夜的核查,三寶太監帶回的金銀與貨物數量確實和文冊上相差不大。”

“此外,這份是浙江新政推行查抄文冊,一共查出涉賄官員一百二十四人,胥吏一千七百五十六人,豪強富戶八百餘戶。”

“查抄金六萬四千餘兩,銀一百七十五萬三千餘兩,錢四百七十萬餘貫,寶鈔一千三百二千餘萬貫,宅院……”

“新政推行中,有一萬六千餘名暴民阻礙,均被緝拿扣押。”

戶部尚書郭資畢恭畢敬的將浙江新政推行情況稟告,主要說了查獲金銀的情況。

說實話,以浙江的體量,查獲金銀和涉事的官員隻會比江西多,不該比江西少。

如果不是出於均衡新政派的想法,浙江這次起碼要被朱高煦掘地三尺,而浙江鄉紳富戶的反抗力度也會比現在更大。

朱高煦提前兩個月提醒,興許大部分士紳豪強根本沒辦法聯合官員胥吏修改文冊。

現在被推出來的這群人,不過是給朱高煦一個交代罷了。

“七百餘萬貫,也不錯了……”

朱高煦聽後頷首,對夏原吉和郭資同時說道:“吏部和戶部相互配合,此次涉事的暴民牽連父子三代,發配琉球府。”

“官員及豪強富戶、胥吏,同樣牽連父子三代,發配……北洲宣慰司。”

朱高煦雖然不想弄死浙西派,但不代表他會對這群豪強士紳和貪官汙吏縱容。

發配北洲宣慰司,這興許比殺了他們還難以接受。

要知道現在的大明洋航道還不健全,按照過往的經驗,這二千八百多人起碼能牽扯出兩萬人。

發配兩萬人前往北洲,最後能活下來多少真的很難說。

“臣等領命……”

夏原吉與郭資領命,朱高煦繼續道:“現在國庫之中還剩下多少存金和可用白銀、銅錢?”

“此外,永樂通寶又發行了多少,有多少流通海外?”

朱高煦的兩個經濟問題提出,郭資不緊不慢道:

“黃金三百九十六萬餘兩,白銀三千二百六十餘萬,舊錢及銅錠折色約兩千萬貫左右。”

“永樂通寶發行至今,合計發行四千二百餘萬貫,由於麵額不同,所以具體的枚數還得去鑄幣場查才行。”

“至於銅錢流通,基本都是在國內,但隨著商人在小西洋和朝廷在東洋貿易,因此有不低於三百萬貫流行海外。”

郭資開口解釋,朱高煦點頭道:“不用收緊,朝廷現在發現了不少銅礦,銅料充足。”

“這四千二百萬永樂通寶背後,想必回收了不少錢吧?”

“回殿下,確實如此。”郭資汗顏道:

“過去十四年,回收舊錢近六千二百萬貫,經過重鑄後,僅的錢五千七百餘萬貫,少了五百萬貫……”

“這麼多?”聽到消失了五百萬貫,宋禮與金忠嘖嘖幾聲。

“舊錢市場如此,總歸會有消耗,朝廷不擔著,就隻有百姓擔著。”

朱高煦對宋禮與金忠不滿道:“這擔子太大,百姓擔不動,隻有讓朝廷擔著了。”

在朱高煦看來,十四年五百萬貫並不多,最少比起日後海外的七八百萬金銀來說,五百萬貫並不算多。

這些年市場上的假錢越來越少,被搗毀的假錢工坊也越來越多,漸漸鮮有人敢於鑄造假錢。

等永樂通寶徹底占據市場,屆時大明的經濟環境會好上不少。

“既然朝廷有錢了,那麼雲南的改土歸流也就加快進度吧,這次依舊是黔國公和曹國公掛帥,穎國公協從。”

“除此之外,鎮遠、建昌、寧遠、隴川等侯伯爵一應參加,四川、湖廣、貴州、廣東、廣西、交趾等六個都司兵馬皆聽從三位國公節製。”

朱高煦對不遠處的班值太監開口,同時又對郭資道:

“撥五百萬貫給三位國公,此戰要打得漂亮,我不希望再看到叛亂土司。”

“臣領教令……”郭資爽快應下,畢竟現在國庫裡確實充裕。

“明年募吏員五萬,教習十萬,對湖廣、福建、廣東推行新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朱高煦終於將新政對向了剩下的三個布政使司。

不出意外的話,新政最遲在永樂十六年就會結束,朱高煦也會在那一年給朱棣一個滿意的答卷。

“殿下,是否要對西北、西南、東北進行鐵路勘察?”

工部尚書黃福突然站出來開口,在他看來朝廷現在確實有錢了,既然如此,那完全可以提前勘察另外三條鐵路的路線。

要知道這三條不比兩京鐵路,不管從地理還是地勢都難過兩京鐵路太多。

兩京鐵路的勘察都花了一年半,更彆說這三條了。

“勘察可以,但修建還是等一等。”

朱高煦交代了一聲黃福,又對兵部尚書金忠道:“鐵道兵馬司可以籌建了。”

“臣領教令……”

金忠作揖應下,朱高煦掃視眾人一眼,滿意點頭:“無事便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

夏原吉幾人作揖告退,朱高煦也坐在位置上,安靜看著他們離去。

坐了一會兒,他起身走出了春和殿,在南京紫禁城內走動起來。

巔峰時文武近萬,吏員數萬的南京城,由於遷都而變得冷清了起來。

殿閣的大學士前往了北京,紀綱和陳瑛等人也是一樣。

六部衙門和都察院北遷半數人,拖家帶口近二十萬。

雖然沒有走出紫禁城,但昨日南京的情況朱高煦已經看了,確實比之前冷清了些。

不管是在文華殿前的廣場上,還是在武英殿、奉天殿的廣場上,能見到的兵馬和官員數量都比曾經少了太多太多。

相比較外廷,內廷更加冷清,曾經的十幾位妃嬪和上千名宮女,兩千餘名太監紛紛隨朱棣前往了北京。

現在維護內廷的,是朝鮮國王李芳遠上貢的三百朝鮮太監和五百朝鮮宮女。

不出意外,他們會在這冷清的南京宮城待一輩子。

南京的宮城會冷清,但南京城卻不會。

現在的南京再怎麼冷清,十幾年後也會變回曾經的繁華,甚至超過。

遷都北京必須要走,而北京也是最合適修建鐵路的國都。

南京有長江,西安太貧瘠,洛陽麵積太小,開封無險可守,唯有北京才適合大明,而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也將成為北京麵對海上的炮台。

隻可惜,雖然各類條件都是北京占優,但是麵對自己居住了十幾年的南京城,朱高煦還是不免發出唏噓。

“不知道我還能在這裡住幾年,日後是否又還會回來。”

走在城牆馬道上,朱高煦腦中冒出這個念頭,卻又在片刻後被他笑著搖頭清空。

“去了北京又如何?”朱高煦站在一處女牆,眺望著宮城外的皇城,心裡有些難受。

“不過是又換了一處‘囚禁’我的地方罷了……”

念頭落下,朱高煦轉身繼續在城頭馬道走動起來,背影越來越小,直至消失不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