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十七萬四千六百二十七,口七十九萬六千四百二十三,水田二百七十九萬三千六百二十七畝半,坡地七十五萬一千四百八十八畝三分……】
“這近八十萬人裡,有多少漢口?”
“二十九萬左右,這些年願意南遷的人口越來越少了。”
崔均詢問,施進卿回答並解釋原因,對此崔均也清楚,所以安撫道:
“這件事我和殿下說過,殿下說了,人口的事情讓伱不用擔心,隨著中原人口越來越多,遷徙的人也會越來越多的。”
“你是廣東人,應該清楚廣東和福建、浙江這些地方的人口情況,也應該知道不是每個人都生活滋潤的。”
“當下朝廷的分地政策雖然能緩解一些問題,可頂多十幾年,五口之家就會分家為三戶,土地注定不夠吃。”
“到時候,南洋就是他們的去處。”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還得完善好南洋的各類設施,例如修路。”
崔均隱晦提醒著施進卿,施進卿連忙點頭:“侯爺放心,這些事情我心裡有底氣,舊港三府絕對能在十年內修通水泥路,各城的水利和下水設施我也在緊盯。”
“行,有你這句話就行。”崔均站了起來,走出衙門時對施進卿道:
“不用送了,你要是遇到人力不足,告訴我一聲,我讓人對北邊那幾個不聽話的土邦動手。”
“多謝侯爺,侯爺慢走……”施進卿畢恭畢敬的行禮,隨後看著崔均走出了衙門。
類似舊港不過隻是大時代下的縮影,這樣的縮影發生在日本、烏斯藏、朝鮮、三宣十慰及中南半島諸國身上。
不同於朝鮮,日本的足利義嗣根本不敢派遣軍隊前往昆侖洲淘金,因為他擔心自己派遣軍隊前往昆侖洲後,便會遭遇關東和關西各國守護的圍攻。
為此,他隻能緊緊配合胡濙傳下的大明旨意,而這便是朱高煦需要的局麵。
時間在一點點過去,永樂十五年也如期而至。
劈裡啪啦的鞭炮聲似乎趕走了南京城的蕭瑟,儘管此刻的朱棣興許在北京進行正旦大朝會,但在南京城的正旦大朝會也沒有落下。
“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平身!”
朱高煦身穿許久未穿的冕服,手持玉圭走上了奉天殿金台,殿內二百餘名正五品以上官員跪下唱禮,殿外的兩千餘名在南京文武官員也紛紛跪下唱禮,並在鴻臚寺丞的開口中起身。
“臣戶部尚書郭資,有事啟奏!”
“準!”
冕旒後,朱高煦的表情模糊,讓人看不透。
“浙江新政推行已有一年餘,人口及耕地情況已經查清。”
“經核查,昔年浙江四千七百餘萬畝耕地實為水田一千六百餘萬畝,旱田六百餘萬畝,坡地二千五百餘萬畝……”
“昔年,浙江一千餘五十萬口,經核查,現有戶二百九十六萬四千三百二十七,口一千五百八十萬九千七百一十二”
新政推行,浙江的情況讓人更加了解,而其中耕地最為朱高煦關注。
他之前就很好奇後世最高也不過兩千多萬畝,為什麼大明朝能統計出四千多萬畝。
現在看來,底下的胥吏是把坡地都算上了,但坡地往往因為產出貧瘠而不怎麼交稅,因此這種數據對於大明朝來說,著實是無用的數據。
“三十餘年時間,增長五百餘萬口,著實可以慶祝。”
朱高煦緩緩開口,同時也繼續說道:“新政推行,十稅一,浙江亦是如此。”
“此外,今歲新政將在湖廣、廣東、福建推行。”
“諸位可有異議?”
他緩緩交代,殿上卻鴉雀無聲,無人敢於開口。
朱高煦見狀,簡單交代了一些東西,便起身離開了奉天殿。
散朝聲在他身後響起,而同樣的畫麵也發生在了一千七百餘裡外的北京。
不過不同於南京的一言堂,北京的廟堂就顯得格外爭吵了。
“如今天下口數已經突破八千萬,耕地反而在浙江新政後減少近兩千萬畝,這不符合常理!”
禦史王回言之鑿鑿,不過他的話卻被戶部左侍郎孫铖打斷:“浙江多為坡地,產出甚少,此次將其劃出耕地範疇也好。”
“王禦史若是不相信,可以自己前往浙江勘察,此事沒有任何貓膩。”
罕見的事情發生了,幫助朱高煦推行新政的孫铖,居然與他帶出來的王回等人爭吵了起來。
王回等人認為浙江耕地少了兩千多萬畝很可疑,但孫铖卻覺得十分正常,畢竟浙江也是山多平原少的地方,真有四千萬畝才見鬼了。
“陛下,臣請往浙江核查!”
王回聞言也脾氣上頭,立馬要求前往浙江。
這或許是新政派的優點,那就是他們不管怎麼懟人,但遇到事情他們是真的會上,而不像清流一樣,嘴巴已經到了千裡之外,雙腿還紋絲不動。
“去看看吧。”
坐在金台上,朱棣隻覺得這樣的氛圍他還挺喜歡的,反正被懟的人不是他。
簡單揭過這件事,朱棣開始詢問道:“新作物推廣如何,鬆江二府化肥產量如何,這些可有過研究?”
“回陛下……”孫铖站出來繼續作揖說道:
“琉球府開發順利,鬆江二府土化肥也在去年成功使用,經過實地考察,鬆江與蘇州二府的耕地基本增產二成,今歲增加田賦近百萬石。”
“好好好……”聽到土化肥真的有效,朱棣滿意的點了點頭。
“臣,禮部祭祀清吏司郎中周訥有事啟奏!”
忽的,禮部有官員走出,朱棣聞言點頭:“準奏!”
見朱棣準奏,周訥立馬持著笏板上前,跪下上奏道:“今天下太平,四夷賓服,民物阜豐,請陛下封禪泰山,刻石紀功,垂之萬世。”
聞言,不少官員紛紛下跪作揖:“陛下聖德神功昭格上下,宜如周訥之請,封禪泰山!”
“封泰山?”朱棣在心裡想了想,有幾分心動,可突然想起上一個封禪泰山的人,臉色立馬一黑。
隔著冕旒,群臣也看不見他的表情,隻能聽到朱棣的聲音傳出。
“現在天下雖無事,然水旱疾疫亦間有之。”
“朕每每聽說到郡縣上奏,未嘗不惕然於心,豈敢謂太平之世。”
“況且聖經未曾言封禪,唐太宗亦不為封禪,而魏徵常以堯舜之事勸諫太宗。”
“你們如此,豈不是欲使我居於唐太宗之下,與魏徵愛君之道迥異?”
“封禪一事休要再提,你們應以古人自勉,不負宗伯之責任。”
朱棣難得文縐縐了一遍,群臣麵麵相覷,還以為坐在上麵的不是朱棣,而是朱高煦。
畢竟這種有文化的拒絕方式,還真不像朱棣的性格。
“好了,可還有要事啟奏?”
見群臣被自己鎮住,朱棣十分無奈,他隻是性格跳脫豪邁,不代表他真的沒文化,他起碼也在大本堂學了十幾年學的人。
“無事退朝!”
瞧著群臣沒話說,朱棣也乾脆起身離開了北京奉天殿裡。
群臣在他身後唱聲退朝,朱棣則是來到另一麵將厚重的冕服脫下,換上了輕便常服的同時,不免對為他換衣服的王彥說道:
“大明宮修建的怎麼樣了?”
“回陛下,剛好位於兩湖中間,蒯祥經過選址大概繪好圖紙,如今已經送往南京,隻等殿下改良,便可以動工修建。”
王彥解釋著,同時也介紹道:
“大明宮占地四千畝,內有湖澤風光,殿宇百餘座,大小院落三十餘處,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三千多間。”
“大約三月動工,年末便能修建好主要的大明殿和養心殿,此外殿下早先傳了教令,將南直隸、浙江、江西查抄的古董字畫搬入其中,供陛下您觀賞。”
“當然,若是太過便宜,您看不上的話,也可以販賣資助國庫。”
王彥介紹著未來大明宮的一切,朱棣聽後頷首:“都搬進大明宮吧,國庫現在可不需要我資助。”
朱棣這話讓王彥點頭,現在的國庫確實充盈。
“國庫的事情暫時放在一邊,你詢問一下老二,看看他什麼時候來北京,另外問問他的意思,我想在北京見見老大和老三,看他願不願意。”
“要是願意的話就下教令,不願意也沒事,畢竟他爹年紀大了,也活不了多少年了。”
朱棣故意這麼說,他很清楚自己隻要想,老二肯定都會幫自己完成,因此他借著看老大和老三,想讓朱高煦提早規劃建設東北鐵路,以此方便從東北運糧前往漠北。
如此一來,他興許能在幾年後再征漠北,畢竟就他的判斷來說,阿力台膽小不敢造反,可馬哈木不是。
再休養個幾年,馬哈木肯定會南下入寇,即便不入寇,也會想著和阿力台交戰,讓瓦剌變大變強。
這樣的想法在朱棣看來絕對不行,上次隻是把馬哈木打疼,這次他要徹底鏟除馬哈木!,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