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北上之旅(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677 字 7個月前

繪畫是其中一種,接下來還有音樂、舞蹈、文學、戲劇、建築、雕塑、書法等等……

“爺爺,孫兒乾的不比你那皇長孫差吧?”

瞧著手中素描,朱高煦頗為自豪。

見過朱元璋的人越來越少,即便是曾經研究素描的那群宮廷畫師也隻剩下十幾個人見過朱元璋。

在他們去世前,朱高煦得留下足夠多的洪武群臣畫像才行。

除了朱元璋的素描畫像,就連徐達、常遇春、朱文正、李文忠、馮勝、沐英、傅友德、鄧愈等人的素描畫像都有。

朱高煦準備把這些畫像發給他們的子嗣,另外派宮廷畫師也為永樂諸將素描繪畫。

有了素描,後人也就知道他們這群人長什麼樣子了,想要複原也簡單許多。

收起素描畫像,朱高煦遣散了亦失哈,自己盤腿坐在蒲團上,看著老朱的畫像,也不知道在想什麼。

他興許在回憶老朱,而暮年的老朱給朱高煦的感覺就好像是一頭昏昏欲睡的巨龍。

以為他睡著了,可他睡眼朦朧時依舊可以殺人。

他的氣勢沒有年輕時凶戾,可殺氣卻沒有半分收斂,就好像藏在刀鞘裡的刀刃。

曾經朱高煦也害怕老朱,隻是到了現在,他似乎不害怕老朱了。

就他做的這些功績,除了把朱允炆逼死會讓老朱暴跳如雷,其它任何一條都足夠老朱驕傲。

想到這裡,朱高煦緩緩起身,點燃三炷香插在了香爐上,誠心跪拜的同時心中默想。

“爺爺,永樂隻是開始,大明朝正值青年,如日方升,待我坐上那大位置,大明朝會更為昌隆,日月所照,皆為漢家臣妾……”

緩緩起身,朱高煦走出了明樓,明樓內畫像也被風吹動搖晃,好似回應。

走下紫金山,朱高煦他們沒有過多停留的時間,而是乘坐金輅直接前往了江東門。

在肇州左右二衛的護送下,朱高煦的金輅被人拉上了馬船。

期間他走下金輅,站在甲板上,看著南京城漸漸變小了起來。

這是他第二次離開南京城,相比較上次離開時,勵誌證明自己的想法,現在的他除了遺憾自己正直壯年卻要被困在宮廷,再無任何遺憾。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儘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望著遠去的南京城,朱高煦不知不覺念出了楊慎的這首詞。

站在他身後的朱瞻壑等人見他突然念出一首詞,不由得愣了愣。

在他們印象裡,自家父親可沒有展現過這種詩詞天賦啊。

“爹,您還會寫詞?”

朱瞻壑好奇詢問,朱高煦聞言本想說不是自己寫的,可轉念一想,自己改變了人世間那麼多東西,諸如楊慎、唐寅、納蘭性德等明清及近代、後世詩人恐怕不會出現了。

這些人的詩詞雖然不如杜甫、李白、辛棄疾等人,但若是消失,對於華夏文化也算不小的損失。

想到這裡,朱高煦頷首道:“日後等你畢業從軍,寫首送你。”

“好!”聽到自家父親的話,朱瞻壑都感覺得到了激勵。

站在甲板上,父子二人聊了許多,直到黃昏,舟船停靠揚州城時,父子二人才結束了話題。

他們下了舟船,帶著朱瞻圻一起準備前往揚州四周農郊。

馬匹被牽來,朱高煦見到了自己的老夥計赤驩。

“爹,赤驩真的是高皇帝送給您的啊?”

馬的壽命在三十年左右,偶爾也有的能活到五十年,但不管怎麼說,二十三歲的赤驩已經算是進入暮年。

望著它,朱高煦有些感歎:“是啊,高皇帝原本想著讓我與它為大明征戰,隻可惜自我南下之後,它便再沒上過戰場,如今已經到了暮年……”

“唏律律!”

似乎對朱高煦說自己老了的話不滿意,赤驩打了個響鼻,朱高煦見狀也笑道:“好好,不老,你尚年輕,若有機會可以上戰場廝殺。”

說著,朱高煦回頭看向朱瞻壑:“你若是畢業要上戰場,我便把赤驩交給你,由你帶他上戰場。”

“好!”聽到這話,朱瞻壑雙眼放光,伸出手就想要摸赤驩,卻被赤驩歪頭躲過了。

“哈哈!它可是很難馴的,當初除了我,沒人能馴他。”

朱高煦笑著評論,朱瞻壑也被赤驩這舉動弄得漲紅了臉:“我一定行!”

他話音落下,卻沒有執拗要騎赤驩,而是換了一匹帖木兒國送來的白銀色汗血馬。

大明的馬政早有成效,尤其是擁有了東北鬆嫩平原那麼大的馬場後,大明的馬匹數量更是日益增長,如今光儲備的軍馬便有二十餘萬匹,已經裝備的近二十萬匹。

除此之外,還有近五十萬匹乘馬,百餘萬匹挽馬。

這其中,光是大食馬便有上萬匹,汗血馬則是上百匹。

正因有如此龐大的馬群,明軍才能在幾次北征中跟緊蒙古人的腳步,與他們在漠北交戰。

“走吧,去看看揚州郊外如何了!”

翻身上馬,朱高煦無須抖動馬韁,赤驩便載著他沿著官道小跑而去。

“爹,等等我們!”

朱瞻壑與朱瞻圻異口同聲的策馬跟上,亦失哈、李失和李察也連忙抖動馬韁,率領百餘名騎兵跟上朱高煦。

對於十七年沒走出應天府的朱高煦來說,曾經經過的揚州府是那麼新鮮。

遠處的揚州城牆早已壘砌好了不知道多少年,當年與盛勇對峙時駐紮的那個集鎮也規模變大許多。

朱高煦騎馬遠離運河,往鄉野走去。

雖然已經是下午,但兩個時辰足夠他了解許多消息。

半個時辰的走走停停,朱高煦依舊沒有見到任何一片樹林,這在他的意料之中。

說到底,煤炭雖然已經大量開采,但蒸汽機的熱效率依舊不足,運作的不夠完美,因此抽水機隻是小規模應用在應天府內的幾座銅礦裡,煤炭的開采速度還沒有達到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驚人產量。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英國的煤炭產量應該是三千到四千萬噸左右,人口則是二千七百餘萬。

相比較之下,去年大明朝的人口達到了八千二百餘萬,煤炭產量卻隻有一千二百餘萬噸。

這還沒有經過單位折算,畢竟英國的噸是每噸一千公斤,而大明的噸位是明製一千斤。

兩方算下來,大明的煤炭開采量太少,人口卻是英國的兩倍還多。

在煤炭占據燃料市場前,木柴是百姓為數不多的燃料之一。

想要恢複生態,就得解決燃料問題,因此煤炭產量提升,必須提上日程。

江南沒有樹林沒有什麼,可北方如果沒有樹林,那風沙就會不斷向南推進,而草方格對於大明朝的許多百姓來說,那也是燃料,也是可以喂食牲畜的草料。

朱高煦如果沒有記錯,北京地區的風沙在元代以前還不算明顯,雖然刮沙塵暴,但並不頻繁。

從元代開始,由於蒙古人的放牧,以及漢人為了生活的砍伐,加上世界範圍的氣溫下降,草原上的沙漠麵積開始不斷擴大。

明代的二百七十六年時間裡,除了前七十一年因為朱元璋、朱棣的一些植樹工程讓北平鮮少被沙塵暴入侵外,其餘二百零五年時間裡,北京遭受沙塵暴的頻率不可謂不高。

朱高煦記得明代北京遭遇了一百多次沙塵暴的襲擊,其中大部分都在正月到四月間。

其中嘉靖二十年以前頻率不算高,一百八十年時間裡不過四五十次,但後續一百零二年時間裡,由於小冰河期降臨,全球氣溫驟降,因此共出現沙塵天氣記錄八九十次。

彆說從江南前往北京的官員,就連朝鮮、安南等國前來朝拜的使臣都把北京惡劣的環境寫在書中。

這樣的環境,如果朱高煦現在開始改變,讓煤炭走入千家萬戶中,讓煤炭價格不再是那麼昂貴,那麼百姓自然不會去大範圍的砍伐樹木,反而會為了美觀去種植花花草草。

想到這裡,朱高煦將腳步放慢下來,並調轉馬頭走入了鄉間小道中。

這個時節,多有孩童在道路上玩耍。

瞧見朱高煦他們這群人,不免好奇打量,同時羨慕的看著他們所乘騎馬匹。

路過一些村鎮,朱高煦都會下馬走入其中打量。

這些村鎮的房屋修建不算好看,但絕不簡陋,村中水井、牌坊也一應俱全。

作為村吏的各村裡長、糧長早就知道朱高煦要經過運河,因此得知有大隊人馬到來,他們便連忙走出村吏所,與朱高煦他們噓寒問暖起來。

朱高煦從中聊了聊,不過卻套不出什麼有用的消息。

即便詢問百姓,百姓們也說日子滋潤,比以前好了很多。

對於這句話,朱高煦自然是相信的,但這個所謂的“好”得看與什麼比較,又是什麼標準。

洪武年間的大明雖然經過老朱的大基建而煥發生機,但總體來說還是封建時代下的百姓生活。

朱高煦的新政推行,吏員下鄉,就是為了讓百姓生活更進一步變好,同時理清楚稅收,讓錢用到實處去。

幾個鄉鎮的探索,並沒能給朱高煦很好的回複。

揚州本就是魚米之鄉,當地的百姓想要吃好喝好再簡單不過,畢竟光是疏通運河,每年就需要招募數萬人,算下來十二個月裡,起碼有上百萬人次參與疏通運河的工作,賺些錢再容易不過。

相比較之下,那些沒有太多大工程的地方,想要打工謀取生路就比較困難了。

這其中,朱高煦主要擔心的還是西北地區。

“煤炭、鐵路、蒸汽機……”

返程的路上,朱高煦呢喃著這些東西,他清楚隻有這些東西,才能讓大明更上一層樓,讓百姓的生活過得更好。

工業革命的前期,朝廷和資本對工人的壓榨不用過多贅述。

自己能做的,就是在這一階段監督好下麵的人,讓大明朝提早渡過這段艱苦的轉型期……,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