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衣錦還鄉
“殺!!!”
“劈劈啪啪——”
蒼山下、洱海畔,當喊殺聲響起,數百騎兵正在一個男人的率領下,反複衝殺、蹂躪與他們為敵的數千銅甲敵人。
他們策馬來回麵突,手中的騎兵燧發槍成為了最優秀的殺人兵器。
他們每麵突一次,那數千土司兵便要倒下上百人,如此反複數次後,那數千土司兵終於承受不住,開始向西潰逃。
與此同時,被他們包圍的大理府治所太和縣內也衝出了數以百計的明軍。
腹背受敵下,數千潰逃的土司兵要麼成為俘虜,要麼成為明軍蹄下亡魂。
站在山丘上,江淮將這一幕儘收眼底,帶給了他不小的震撼。
儘管他知道官兵戰力彪悍,可他沒想到,官兵居然能以數百騎兵擊垮俘虜十倍於己的土司兵。
如此看來,這場改土歸流也不過就是一兩年時間罷了。
此外,由於大理衛還要駐紮龍尾關等關隘,所以駐紮太和縣內兵卒不過數百。
加上沒有換裝火繩槍和燧發槍,所使用的仍然是老舊的火門槍,因此他們並不敢單獨出城野戰,但打配合是毫無問題的。
他率領十餘名武將走進來,江淮見狀連忙起身作揖。
沒有時間過多停留,他便被兩名騎兵帶往了太和縣。
西江鎮沒有城牆,若是遭遇土司兵,那恐怕連被圍的機會都沒有。
距離它不遠處,還有曾經隋唐時期,南詔太和城的遺址。
走在石條路上,江淮不得不佩服太和縣的繁華,在他看來,太和縣比昆明城要繁華太多,而且這裡的文化、學習氛圍也很好。
大概半個時辰過去,江淮便聽到了窸窸窣窣的甲片聲。
行程間,騎兵勒馬表示抵達目標,江淮側目看去,便見到了大理衛指揮使衙門。
當地的少民建築融入了漢人的許多建築方法,但對比下還是有很大的發展,例如當地的少數民族喜歡將房屋增高,十分重視房屋外觀的裝飾,特彆對門樓和堂屋門窗的裝飾十分在意。
“這次滇西土司聯合叛亂,你們立馬派塘騎去查清楚,看看滇西九十六家土司,有多少家參與了叛亂。”
走入太和縣內,裡麵居住著各類民族,穿著各類服飾。
王瑄抬手一壓,示意他坐下,隨後便帶著武將們走入正廳,轉身對眾人吩咐道:
忽的,號炮聲響起,而山丘上,江淮兩側的騎兵也開口道:
雖說他清楚滇西許多少民很早就被改土歸流,但見識到了大理的情況後,他還是不免有幾分擔心。
“你在南京的事跡我聽說了,乾得不錯,給我們長了臉!”
因為剛剛結束戰事,城內的百姓心有餘悸的站在自家門前,而他們的家也各有風格。
除此之外,他們的官話也要比滇西地區好上許多,城內外的水車到處都是,軍戶帶來的先進農業灌溉技術,使得洱海周邊許多乾旱的田地變為肥沃的農田,因此這裡的糧價也要比其它地方便宜不少。
太和縣作為大理府治,居於蒼山之下,洱海之濱,其城始建於洪武十五年,至今已有三十五年曆史。
他下馬接受搜身,隨後被護送進入正廳坐著等待。
儘管剛剛經曆戰事,但平穩下來後的許多人都在拿著經史典籍、亦或者話本在翻閱。
一名騎兵開口,江淮聞言也點了點頭,抖動馬韁在兩名騎兵的護送下走下山丘,朝著數裡外的太和縣趕去。
原本此地應該駐紮大理衛,但由於新政推行,大理衛之中的屯田兵被裁撤,隻有不到一千五百戰兵被保留。
“到了,請江生員隨我進去休息,暫等伯爺回來。”
“是!”
“砰!”
他向衙門門口看去,果然看到了朝裡走來的王瑄等人。
王瑄這樣的人物,自然不會去留意江淮這樣的小人物,但江淮農奴子弟的背景,加上他在南京連續五年蟬聯年級第一的事跡,無疑讓王瑄在他身上停留了不少目光。
畢竟在他印象中,大理似乎太平了三十多年,如今依舊被土司兵包圍。
太和縣由黔寧王沐英在南詔都城之一羊苴咩城的基礎上主持修建,城牆高二丈餘,城池周長十裡、城厚四丈,異常堅固。
除了偶爾還能聽到的少民語言,以及隨處可見的少民服飾,這個地方與其它漢地城池已經毫無二樣,並不像江淮經過的許多城池那樣,依舊有十分濃厚的少民文化。
這裡的漢化程度很高,這是江淮對太和縣的評價。
五年時光,江淮倒也成了一個翩翩君子,而且就他剛才的所作所為來看,他這個人並沒有被南京的浮躁與繁華所吸引沉淪,反而養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氣質。
諸將作揖,隨後轉身走出了正廳,最後隻剩下了坐在主位的王瑄,以及他的兩名護衛,還有坐立不安的江淮。
走進太和縣,江淮也近距離看到了那些圍攻太和縣的土司兵,他們來自西北的藏地,但現在已經被俘虜,地上躺著許許多多的屍體,鮮血流了一地。
如果不是王瑄率騎兵來解圍,那不知道還要被圍到什麼時候去。
“江生員,伯爺傳消息讓我們去太和縣。”
裡麵的一些兵卒給他倒了一杯熱茶,他一邊喝,一邊安靜的等待王瑄到來。
剛才他一時半會叫不出江淮的名字,但看了容貌還是有些印象的。
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院落配合大出廈,寬走廊的造型,再加上石條砌築的石基,整個院子十分明亮,迥異與江南。
想到這裡,他心情有些沉重,好在王瑄沒讓他等太久。
“你這次回來,是為了科舉對吧?”
王瑄詢問江淮,江淮也沒有藏著掖著:“學生回來,確實是為了科舉。”
“有把握嗎?”王瑄詢問,不等江淮回答,再度詢問道:“你覺得雲南應該如何發展?”
“學生沒有十足把握,至於雲南的發展……”
江淮沉吟片刻,隨後才繼續道:“學生跟隨同窗在其家中看過地圖,單從地圖與學生的經曆來說,雲南交通閉塞,尤其是從雲南前往四川、貴州、廣西的道路。”
“不過,雲南也有一項優勢,那就是可以沿著河流溝通交趾、三宣十慰。”
“若是蠻莫、景丁、梨花驛的水驛修建好,那雲南就可以走水路運送貨物前往交趾的海陽、三宣十慰的大古剌、萬象,以及南邊的甘孛智和暹羅兩國。”
“學生算過,單從滇西來說,從隴川前往蠻莫不過二百餘裡山路,一旦抵達蠻莫就可以利用大金沙江一路南下進入小西洋。”
“且不提這一路上有數百萬百姓,單說小西洋沿海各國就有數十個,人口數千萬。”
“隴川的環境可以種植桑樹,生產蠶繭,發展手工紡織業,然後走大金沙江進入小西洋。”
“走這一條路,隴川能比江南少走一萬裡海疆,而這一萬裡海疆起碼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
“也就是說,滇西的布匹在遠洋貿易中,比江南要少三個月的運輸過程。”
“以一年來說,滇西布匹前往天竺販賣布匹,來回也不過兩個月,而江南卻需要六個月。”
“江南賣一趟,足夠我們賣三趟,而節省下來的時間成本,足夠讓滇西的布匹價格比江南更低。”
江淮出身滇西,自然事事想著為家鄉發展,這也讓王瑄十分滿意,但在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
“你的想法雖然好,但現在開始種植桑樹會不會太慢了,隴川的桑戶據我所知不過百餘家罷了。”
“況且,朝廷是否會同意讓雲南走大古剌出海也是一個問題。”
“其次,我雲南布匹不如江南布匹精湛,天竺百姓是否會為此付錢?”
王瑄提出三個問題,江淮聞言一個個解釋。
“百餘家桑戶隻要集合在一起,以一帶三的方式帶隊,同時桑樹苗種下也要三四年時間才能成年,三四年的時間,以一帶三的方式,四年後隴川就能發展出數千上萬家桑戶。”
“出海問題,學生以為朝廷必然會同意,不然也不會耗費心神,讓伯爺您修建蠻莫水驛。”
“至於布匹質量,隻要滇西布匹價格足夠低,那完全可以放棄達官顯貴,專攻天竺數千萬貧苦百姓。”
“據學生所知,江南一匹粗布運往天竺,價格立馬從一百五十文的成本價,拔高到六百文一匹的出售價。”
“若是我們的成本也在二百文以內,那即便隻賣五百文,刨除運輸成本,最少也能賺取最少二百文的利潤,”
“即便每年隻能賣出一百萬匹粗布,滇西也能獲利二十萬貫。”
“當然,這是官營的情況,如果是民營收稅的情況,那滇西每年則是隻有二萬貫稅收。”
江淮話音落下,王瑄便知道了這廝不是隻會賣弄文章的儒生,而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你若是擔任隴川知縣,你能保證每年收益多少?”
王瑄詢問江淮,江淮聞言沒有立馬回答,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開口道:
“若是伯爺能保障大金沙江航道暢通,那學生可以保證隴川每年最少能官營獲利四十萬貫……”
“不過在此之前,學生還需要朝廷調派太學中研究生物、農業的一些太學士前來幫忙才行。”
“好!”王瑄聞言,當下對江淮高看幾分。
他並不覺得江淮在說大話,畢竟江淮和皇孫的事情他也知道,既然東宮那位沒有阻攔,那肯定說明江淮有過人之處。
“你隻是說了隴川的發展,那雲南整體的發展呢?”
王瑄雖然滿意,但依舊想要考校江淮。
江淮聞言也不擔心害怕,而是不假思索道:“雲南的發展,其實主要在河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