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好事成雙(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147 字 7個月前

“無礙,到時候我親自領兵去征討瓦剌。”朱棣麵對漠北倒是十分自信。

見狀,朱高煦隻能感歎馬哈木運氣好,如果朱棣沒有抓走阿魯台,那馬哈木這一仗本該被韃靼重創身死才行。

“瓦剌遭受重創,實力卻恢複的比韃靼還快,恐怕是吸收了東遷的一些部落。”

朱棣很了解漠北的情況,正常情況下,瓦剌的實力恢複的絕對不會有那麼快。

現在看來,除了河中部落東遷被馬哈木討到了便宜,便也沒有其它可以解釋這種情況了。

“陛下,戶部尚書郭資求見。”

班值太監的聲音打斷了父子間的對話,朱棣見狀也頷首道:“宣!”

隨著朱棣開口,戶部尚書郭資的身影也就出現在了武英殿內。

他朝父子二人走來,最後跪下五拜三叩,唱禮起身。

“陛下,各布政使司及都司的稅糧文冊已經上交,這是彙總……”

郭資雙手呈出一本文冊,王彥見狀上前接過,並交到了朱棣的手上。

興許是在北京更舒服些,朱棣在北京理政的精神也好了不少。

他將文冊翻開,不由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朱高煦本以為老頭子會在看完後,直接把文冊遞給自己,卻不想他直接道:

“這個家你自己在管,你覺得今年的情況如何?”

朱棣沒有給朱高煦看,而是讓他猜,不過朱高煦也能大致猜出今年的情況,因此作揖道:

“田賦應該在六千萬石左右,軍屯籽糧應該不足三百萬石,商稅及雜項、礦稅約一千二百萬貫,算上官營的貿易利潤,今年歲入應該在四千二百萬貫左右。”

“人口的話,應該不會超過九千萬,約在八千九百餘萬左右,耕地的變化應該不會太多。”

朱高煦將自己的預估給說出,朱棣聞言看了看,頷首道:“和你預估的差不多,但支出也很多。”

他將文冊遞給了王彥,王彥轉交給朱高煦翻閱。

朱高煦簡單反應,確實發現各類情況和自己所說的差不多,但同時支出也很大。

兩項鐵路同時開工,材料的運輸無疑是最大的耗費,相比較之下,平整道基反倒是顯得沒那麼麻煩。

兩京鐵路經過的地方都有足夠的人力,招募工人也並不困難。

隻要錢給的夠多,頂多半年時間,兩京鐵路的道路地基就能挖掘平整並建設好。

真正的難題,是運輸和鋪設鐵軌,以及獲取枕木。

枕木從遼東、琉球府獲取,運輸到淮安府、河間府後炮製,鐵軌則是各省鑄造運輸。

僅僅七個多月時間,鐵路上便已經花費八十萬貫,一年下來一百五十萬貫實屬正常。

不過按照這樣的速度來看,兩京鐵路興許用不了七年時間。

“鐵路進展到什麼程度了,各地的鐵軌、枕木儲備如何?”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聞言也作揖道:“臣正要稟報此事。”

“兩京鐵路已經由鐵道兵馬司接管,沿邊有二百五十二個倉庫,已經儲備四尺五寸標準的鐵軌一萬六千噸,枕木七百二十噸。”

“按照估計,每裡鋪設鐵軌約九十噸,當下可以鋪設一百七十八裡。”

“鑒於許多地方運送鐵料困難,臣想詢問是否可以與工部協調,對部分地區率先動工,先保證鐵軌能運輸到部分地區倉庫,降低路上運費。”

“如此的話,成本能降下半成左右。”

郭資詢問朱高煦,朱高煦聞言合上文冊:“如果確實對朝廷有益,那你便與黃福商量看看,總之工期不能耽誤。”

“臣領命……”郭資作揖應下,同時雙手呈出一份文冊。

“這是工部遞交戶部的東北鐵路文冊,這本是從北京東至遼河西的第一段,臣經過檢閱確認無誤,請陛下閱覽。”

“交給太子吧。”朱棣對查賬不感興趣,他喜歡賺錢和花錢,但不喜歡過程。

按照朱棣的吩咐,王彥將文冊遞給了朱高煦。

朱高煦翻閱過後皺了皺眉,這是東北鐵路的第一段,全程八百八十裡,造價三百二十六萬貫。

“過去半年,礦工增加數量多少,產量提高多少?”

修建鐵路的錢糧大明朝都有,唯一缺少的就是鐵料。

朱高煦已經投入大價錢開始提升鋼鐵產量,現在過去七個多月,他很想知道情況如何。

“增加三萬六千四百人,預估今年能提高一萬二千噸。”

“此外,房山的工業區已經開始開始有機械進入,就是工人的工價是否太高了?”

郭資詢問朱高煦,朱高煦卻反問他:“中學畢業的工人可不好找,每個工人每年五十貫的工價算高嗎?”

“不算……”郭資汗顏,年俸五十貫,這都快趕上從八品官員的俸祿了。

朱高煦給官營工人的工價很高,即便是礦工,也是不分地區,包吃包住的同時,每日工價五十文。

除此之外,若是不幸發生礦難,則是撫恤一百貫,待遇極佳,而且招募條件並不高,聽話就行。

他這麼做,就是要讓民營礦場把待遇提高上來,他可不希望大明的工業起步建立在工人血淚上。

他要真這麼做,正統年間的礦工起義,興許就要提前幾十年爆發了。

“當下全國隸屬官營的工匠有多少,戶部這邊有記錄嗎?”

“有!”見朱高煦詢問,郭資不假思索道:“茶礦紡織及瓷器、軍械等各種工場,分彆有七十四萬四千餘人。”

洪武年間有匠戶二十五萬,而今翻了三倍還多,但待遇卻是天差地彆。

一個是拚命向外逃,一個是拚命往裡擠,才幾十年光景,工人反而成為香餑餑了。

“六十五萬四千餘人都是男丁?”

朱高煦詢問,郭資卻搖搖頭:“也有六萬多負責紡織的女工,主要是紡織鴛鴦戰襖,串聯甲片的工作。”

“新作物推行如何?”朱高煦把目光放到了紅薯玉米的推廣上,郭資聞言也畢恭畢敬說道:

“按照吩咐,已經對西南及東北等地區推廣了紅薯、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

“不過在江南之地,百姓對這些作物不太感興趣,隻是對新作物中的許多蔬菜種子興趣較高。”

“倒是在西南山區及東北地區,這些作物推廣速度較快。”

郭資解釋完,朱高煦也頷首解釋道:

“不奇怪,江南與湖廣不缺主糧,自然不會在意能不能吃飽。”

“倒是西南山地多,東北空地多,對於這些作物反而容易接受。”

整個明代,全國範圍內米價都十分均衡,但人相食的記錄卻很多,這並不是明代貧窮,而是因為氣候原因,明代的農業經濟十分脆弱。

明代的災害爆發次數很高,因此許多農民去年還在大魚大肉,下一年便有可能因為一場災害傾家蕩產,遠走他鄉。

這其中朱高煦記憶最深的,就是崇禎年間的《河南雜記》。

在西北鬨著饑荒的時候,河南農民還能出入鄉裡,吃席間送出數十文的份子錢。

結果才過去一年,那些豪擲數十文的農民便因為大旱情饑餓而死,就連記載這本雜記的秀才也差點餓死家中。

地方官府有心賑災卻糧倉無糧無米,農業環境脆弱的讓人不忍直視。

對於朱高煦來說,他現在都很不看好大明朝能渡過1620年~1650年的那三十年大關。

畢竟在他記憶中,這三十年是全國性旱災爆發的時期,全國性的旱災持續十幾年,期間還有海嘯、洪澇。

江南之地被海水倒灌,許多土地成為鹽堿地,西北之地遭遇旱情,最長九年滴雨不下,僅有涇渭等大河周圍還能有點水源,其它地方……

搖搖頭,將這些未來的事情甩出後,朱高煦對郭資吩咐道:

“除夕前,將朝廷的鋼鐵、紡織、新作物推廣、煤炭、水泥等各行各業的產量做一個彙總,不需要特彆準確,但最少戶部要知道這些東西的情況。”

“臣領教令……”郭資作揖應下,隨後見朱高煦沒有什麼想說的,便躬身退出了武英殿。

瞧著他離開,朱棣這才對朱高煦詢問道:“你這蒸汽機得藏好,彆讓旁人尋到。”

“您放心吧。”朱高煦搖頭笑道:“蒸汽機也有許多難關,不然我們也不會耗費十六年時間都無法將其應用民間。”

這還真不是朱高煦自吹自擂,即便給其它國家蒸汽機,他們也沒辦法一比一的仿造出來。

在冶金這一塊,中原一直到康熙年間才被西方跟上,直到乾隆年間才被反超。

曆史上中原的冶金都能做到如此成績,更彆提經過幾次改良並已經使用上近代高爐技術的大明冶金了。

現在的大明不是高爐不夠用,而是鐵礦開采速度太慢。

鐵礦的開采速度之所以那麼慢,則是因為火藥還沒有取得什麼階段性的進步,但這個急不來。

朱高煦隻知道無煙火藥,但他不知道無煙火藥是什麼成分,因此火藥的事情隻能靠太學的太學士自己研究。

當下采礦速度跟不上,朱高煦隻能增加礦坑來提高產量,這也是無奈之舉。

“行了,你明日收拾收拾,在瞻壑開學前,我們父子爺孫幾人去燕山圍獵,看看這燕山禁伐十六年,有沒有多出什麼新的獵物。”

朱棣擺手示意朱高煦回春和殿,朱高煦聞言作揖:“兒臣也要去嗎?”

“當然,一個都不能少。”朱棣語氣堅決。

見狀,朱高煦隻能硬著頭皮應下,隨後走出武英殿,令人準備起了幾日後的出巡圍獵。,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