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
五月,似乎是為了給朱高煦一些煩惱,初九廣東廣州等府發生颶風暴雨,潮水泛濫成災,溺死五百餘人,漂沒房舍一千六百餘間,損壞倉糧五萬餘石。
災訊傳至京師,朱高煦遣派西廠都指揮同知胡季巡查,並令廣東布政司及湖廣布政司賑災發糧,以十五歲為成人,成人每月三鬥,孩童每月二鬥。
七月初,胡季上奏廣東災情屬實,朱高煦下旨蠲免廣州百姓賦稅,從交趾所駐大明銀行取國庫錢三十萬貫購米七十萬餘石運往廣州、惠州、潮州等府賑災。
廣州城經過清理,銀行儲蓄經過清點而無缺少。
朱高煦複下旨意,著胡綸自廣州等府所駐銀行取錢二十萬貫,敕令廣州布政司拆除受災屋舍,官府出資重修屋舍,所募工人,皆以災民為主,每日工錢勘定四十文,以工代賑。
與此同時,朱高煦手書發往廣東報社,手書刊登《廣東月報》。
【朕聞廣東遇颶風龍掛之襲,百姓惶恐流離,心情難安,今手書月報,安撫民心,給予承諾……】
朱高煦這篇手書洋洋灑灑數百字,表達的意思也十分清楚。
“我知道廣東的百姓們遭遇了龍掛襲擊,許多百姓害怕流離失所,心情很難安定,所以我現在手書月報來安撫百姓,並給你們做出承諾。”
“我已經讓廣東的官員開始拆除被颶風損害的危房,朝廷會出錢糧幫你們修建新的房屋,受災的百姓也會有口糧可以吃,十五歲以上的每個月三鬥,十五歲以下的每個月二鬥。”
大明在朵甘、烏斯藏的兵力已經降低至六千人,如果喇薩的兩千人全軍覆沒,那再想培養兩千人駐紮喇薩可是需要好幾年心力的。
洪熙五年六月十七,與大明四十年沒有聯絡的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突然派出僧人抵達喇薩,而原因是被他們被南邊的勢力襲擊。
“傳旨,令朵甘都司劉昭領兵二千前往喇薩,並打探消息,伺機策應李英回師。”
李英的貿然行動,打亂了他在西番之地的布局和計劃。
“對對對,肯定不是假的,朝廷是看我們可憐才給那麼高的工價。”
曆史上的永樂十八年,也就是自己的洪熙三年。
駐紮喇薩的烏斯藏都指揮使李英得知消息,當即派人加急將奏疏送往北京,同時自己親率兩千軍隊馳援俄力思軍民元帥府,並征募喇薩和羌塘等地的五千牧民為明軍運送補給。
那跑來的漢子叫嚷道:“來人了來人了,衙門帶著糧食和水泥還有錢來了,說是各村村吏前往鎮上領取錢糧和水泥,王吏員讓我來叫伱們去鎮上,男的全部去!”
得知廣東災情得到控製,百姓開始重新修建家園,朱高煦也略微舒緩了一口氣。
不多時,上百個男丁浩浩蕩蕩向著鎮子聚集而去。
消息傳回北京時,已經是洪熙五年的九月中旬了。
“大概說的就是這些。”
這樣的場景發生在廣東各地,一時間各地百姓都對朝廷歌頌起來。
“賑災糧食會發三個月,三個月後我希望你們好好生活。”
“真的發錢發糧啊?!”聽到這話,所有人愣了愣,下一秒立馬反應過來,向著那被颶風摧毀大半,好似廢墟的村子跑去,一邊跑一邊叫嚷。
站在朱高煦身旁的亦失哈也臉色不好看,隻覺得李英未免有些太衝動了。
“私自出兵,打贏了還好,如果打輸了,那就有些糟糕了。”
朱高煦隻能亡羊補牢,畢竟在他看來,阿裡地區在這個時代的戰略價值並不大,等幾十年過去,如果大明的科技有進步,屆時再向阿裡地區進發也不遲。
武英殿內,朱高煦呢喃著,腦中也似乎閃過這個畫麵。
“衙門來人了?”
當然,他更擔心的是烏斯藏都司兩千兵馬戰敗後,燧發槍被繳獲,故而影響到其它地方。
“此外,如果遇到敢克扣你們工錢的官吏,你們要勇於反抗,不用擔心軍隊和兵馬司對付你們,立馬把這些官吏押往軍營,打死也活該!”
一群受了災的百姓七嘴八舌說著,那青年也撓撓頭道:
“反正報紙上就這麼寫,衙門也不可能不按照皇帝說的來辦事吧?”
曆史上永樂十八年,克什米爾地區的一個王國襲擊了古格王國,而古格王國就是大明的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假的吧,平常工價都才十五文,怎麼會突然漲到四十文?”
“五郎,真的假的?”
想到這裡,朱高煦就不由得火大。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兩個月,朱高煦才剛剛得知這則消息,這讓他頗感頭疼。
“希望吧……”
災民們麵露愁容,但憂愁不過一刻鐘,遠處土路就跑來了一道聲音,並激動喊叫道:
“工價四十文?”
不僅是他,就連朱高煦也同樣覺得。
“南邊……”
“應該不是假的吧,皇帝不是前幾天才讓人給我們送糧食了嗎?”
這麼說,克什米爾襲擊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已經過去一年多了,李英過去,估計黃花菜都涼了。
“衙門來人了!衙門來人了!”
“除此之外,房屋修建都招募災民自己親自修建,讓你們看到朝廷的誠意,同時工價每日四十文。”
隻可惜,老天並不希望他輕鬆下來。
“這些錢你們不要亂花,好好存著,等房屋修好了,還需要置辦家具,可以用這些工錢置辦,或者買米麵過日子。”
想到這裡,朱高煦就略微有些煩躁。
合上報紙,一個穿著舊衣服的青年對麵對身前一群的百姓解釋了報紙上的內容。
好在他養氣功夫不錯,稍微舒緩了情緒後,他便繼續沉下心來處理奏疏了。
與此同時,一道腳步聲也從殿外傳來。
“陛下,太子殿下回來了。”
班值太監突然開口,朱高煦手中朱筆一頓,抬頭道:“宣他進來。”
“宣太子入殿!”
班值太監唱禮,呼吸間便見一道身影走入武英殿內。
“兒臣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熟悉的聲音響起,朱高煦一直看著殿門口,故此把他看了個清楚。
他放下朱筆起身走到朱瞻壑身前,將他扶起來的同時上下打量。
朱瞻壑五尺九寸(188cm)的身長放在這個時代,宛若小巨人般,便是比起朱高煦也隻矮了兩寸。
他身上多了不少肉,整個人看上去結實不少,皮膚黢黑,但十分健康。
“不錯不錯,看樣子在燕然都司學到了不少東西。”
朱高煦滿意開口,朱瞻壑卻咧嘴笑道:“這兩年那些胡人假裝乖順,實則每日打探我們虛實,兒臣每日巡哨都與他們纏鬥,雖不動手,但也打探了不少虛實。”
“些許胡虜,不足為慮。”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大明在他手中,毫不畏懼任何一方勢力。
“這麼說,您是知道那些胡人的消息了?”朱瞻壑眼前放光,他畢竟官職太低,許多事情沒人敢告訴他。
王戎雖然會與他說,但王戎自己也不太清楚西廠和錦衣衛的情報刺探。
見朱瞻壑嗅覺靈敏,朱高煦頷首示意他跟上,一邊向自己的位置走去,一邊開口說道:
“那阿力台有反骨,卻無實力,故此想要拉攏太平、把禿孛羅、馬哈木等人結盟來對付朝廷。”
“他想的倒是很好,卻不想想不是每個人都有膽量和朝廷對抗的。”
“他與馬哈木的勾結,歲初便有人借著朝貢來告訴我了。”
“是把禿孛羅的部眾?”朱瞻壑每日看報紙,雖說報紙送往漠北不容易,但《大明報》這種一年隻刊發四次的季度報紙還是必看的。
今年歲初隻有把禿孛羅遣使上貢,故此他才能想到是把禿孛羅傳來的消息。
“把禿孛羅膽小怕事,向來隻會依附強者。”
朱高煦坐下,雙手放在扶手上,靠著椅子說道:
“瓦剌與韃靼結盟雖說有近十萬騎兵,可終歸是較大的雞蛋。”
“你這次南下,應該見到正在修建的漠北鐵路了吧?”
“見到了。”朱瞻壑點頭:“如今已經修出七十餘裡,按照這樣的進度,四年內修通沒有問題。”
“沒錯,就是四年。”朱高煦頷首,臉上帶著幾分驕傲:
“以往胡虜屢屢無法滅絕,無非就是依仗我軍後勤無力,無法深入追擊罷了。”
“現如今我將鐵路修抵海喇兒,甚至步步向著燕然城逼近。”
“依托鐵路,江南的物資最多一個半月就能運抵海喇兒城,省下了數百萬民夫的人力。”
“若不是從鬆原至鶴城無法修建鐵路,江南的物資甚至隻需要一個月就能運抵海喇兒城。”
“有了鐵路與惱溫江做支撐,每年從江南抽調二三百萬糧食前往漠北輕而易舉。”
“接下來,我們可以一邊打,一邊修鐵路,凡是鐵路所經過之地,必是我漢人的疆土,凡日月所照耀之土地,必為我漢人之草場良田。”
朱高煦摸著自己的八字胡,語氣略帶幾分驕傲,朱瞻壑聽著也心神澎湃,難掩激動。
“若是能將漠北納入國朝疆域,那父親便是我漢家第一在漠北開辟郡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