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以博直名(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452 字 8個月前

見王回如此回應,朱高煦頷首將目光放在桌上。

東北所產的大米和黑麥麵,以及各類豬牛羊肉與飛禽肉食擺在桌上,素菜也是以新作物中的蔬菜為主。

“東北的大米和黑麥麵很香,我在宮裡吃過,很好吃。”

“你們久居吉林,每日都能吃到,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幸福呢?”

朱高煦點評著,隨後繼續說道:

“天朝百姓能吃飽飯,也就是這十幾年的時間。”

“若是百餘年前能做到如此,那君王也應該滿意了,但本朝與曆朝曆代不同,本朝的疆域囊括屬國,所以在本朝治下,還有許許多多的地方和百姓沒能吃飽飯。”

“朝廷還得繼續努力,爭取讓天下所有的大明百姓吃飽飯。”

朱高煦口中天下,顯然是在指整個宗藩體係,而這個體係中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三億。

想在這個時代讓三億人吃飽飯,這無疑十分困難,但朱高煦之所以會說,是因為在這桌上的還有得知自己北巡,特意從朝鮮跑來獻媚的一名朝鮮官員。

他將目光投向那名朝鮮官員:“朕每年準許山東和遼東運輸糧食前往朝鮮,現在朝鮮的百姓能吃飽飯嗎?”

那官員聞言,當即獻媚道:“陛下隆恩,朝鮮之民雖然還不能如中原百姓吃得這般豐盛,但比起其它國家也能勉強吃飽了。”

“這樣最好。”朱高煦滿意點頭,並不會覺得朝鮮吃飽對大明朝是壞處。

現在的大明,已經開始從方方麵麵影響朝鮮。

一旦影響到某種程度,加上生產力得到解放,朝鮮土地可以利用時,大明朝就可以從根本上控製朝鮮,而朝鮮百姓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

這套手段,朱高煦對各個屬國都在使用。

文化認可遠比軍事威懾更管用,但是能保持文化認可,又能保持軍事威懾,這組合拳才是最完美的。

朱高煦不再說話,而是與眾人推杯換盞,將話題從政務轉為李失、李赤、李察等人平日的生活趣事。

從天空俯視,整個吉林城的街道都擺滿了桌椅,宛若一條條街道,坐滿了人。

儘管吉林城的百姓不缺牛羊肉食,但這樣舉城同慶的行宴,確確實實很多年未曾有過了。

十萬百姓與君同樂,種下了吉林與天家深厚的情誼。

一個時辰過去,眼看眾人已經吃得差不多了,朱高煦擦了擦嘴,用泡茶清了清嘴巴裡的味道後,這才繼續開口。

“我要和你們說一件事。”他一開口,眾人紛紛放下筷子看向他。

“這三十年來,整個天下的變化很大,但未來三十年,朝廷的變化還會更大。”

“這次北上我見到了東北百姓的日子如何,這是令我最滿意的。”

“東北雖然富裕了,但許多地方還很貧窮。”

“遼東鐵路現在已經竣工,我還準備修建一條從鬆原前往肇州,抵達安東的鐵路。”

“這條鐵路後,東北基本上就不缺鐵路了,所以日後的鐵路資源,得向著南邊靠攏了。”

“隻有鐵路修建好,這天下的物資才能流通起來,百姓的日子才能越來越好。”

朱高煦在與他們商量,或者說是通知。

對此眾人麵麵相覷,並不舍得就此停下鐵路工程。

不過就在此時此刻,朱高煦看向了王回:“王回,你覺得朕說的如何?”

眾人看向王回,王回不緊不慢作揖道:“草民已經是平頭百姓,按理來說本不應該私下議論國事,但陛下詢問,草民便隻能回答。”

“草民想詢問陛下,朝廷準備對哪裡修建鐵路?”

王回問出大家最關心的事情,朱高煦則是抿了一口茶道:

“西南鐵路雖然不能修建,但零零散散的一些短程鐵路還是可以修建的。”

“等日後朝廷有了技術,就可以把這些鐵路串聯起來,也省了時間與力氣。”

“除此之外,朝廷已經在緬甸和八百大甸改土歸流,想必你們也都知道。”

“當地的鐵路,還有兩廣的鐵路都得修建,琉球府也得修建一條貫通南北的鐵路。”

“除此之外,還有呂宋、舊港也是一樣。”

朱高煦說出了自己的計劃,但這個計劃隻是交通部分,他最大的計劃是降低硫酸製磷肥成本。

一旦這個計劃成功,那大明朝的現有糧食產量能在原基礎上增長最少兩成。

以大明當下的基礎,增長兩成農業產量,可以說是憑空多出一億多畝耕地產出,能養活三千多萬人。

大明現在南北平均畝產是一百八十六斤,如果磷肥能夠普及,畝產將會達到二百二十三斤。

在副食品增加的情況下,大明朝的七億畝耕地能養活最少三億人,這是朱高煦為大明朝留下的最寶貴財富。

日後海外若是開辟耕地,那即便二百年後的小冰期到來,大明朝也能平安渡過。

哪怕渡過不了,百姓也不會因為饑餓而死傷太多。

相比較之下,歐洲和中亞、西亞那些地方就不好受了。

對於大明朝來說,這是一次讓漢人成為世界主體民族的機會。

“如果是這樣,那草民為西南百姓感激陛下,相信東北百姓也會理解。”

王回作揖行禮,而朱高煦卻擺手道:“理解歸理解,但現在的鐵路工程牽扯著東北十幾萬百姓的生計。”

“這十幾萬百姓背後是十幾萬家庭,上百萬人口。”

“我雖然還沒有去大寧,但我知道大明有足夠多潛力的耕地,此外的安東城東部地區,出了三峽口的地方也有廣袤的沼澤。”

“如果我們能好好帶領這百萬百姓開發這些地方,那即便失去了鐵路工程,東北百姓的生計也能得到保障。”

“對此,我準備在返回北京後就下令從即日起,渤海、大寧、遼東糧食全數用來支持百姓開荒。”

“我知道你們在東北有大量的耕地,這些耕地我希望你們能販賣給官府,讓官府均分給下麵的百姓,而你們要起好帶頭作用,派遣子弟前往這些地方開荒。”

朱高煦將他的目標給說了出來,那就是讓擁有足夠多佃戶、家丁的渤海權貴們派人去這些地方開荒。

相比較發動已經安穩的百姓,發動他們不僅能給一些百姓機會,也能加快開墾事業。

他們找官府要開荒糧,也比百姓找官府要開荒糧要容易許多。

儘管這樣做會形成許多大農場主,但這正是朱高煦樂於看見的場景。

對此,李失等人麵麵相覷,最後隻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我們的富貴是陛下賜予的,陛下既然還需要我們,那我們也就繼續埋頭乾事了。”

“好!”朱高煦滿意點頭:“朝廷不會讓你們吃虧,每畝田作價八貫由朝廷買回。”

“此外,開荒糧則是每人每年五石,你們可以拿著錢雇傭人手去開荒,糧食不用擔心。”

“朕承諾你們,這些田地開荒出來後,三年不收田賦,隻要你們不欺壓麾下佃戶,而是按照朝廷所規矩的六四租佃,那誰也動不了你們。”

朱高煦做出承諾,李失等人隻能點頭應下。

“當浮一大白!”

見事情辦妥,朱高煦舉杯與眾人一飲而儘,整場行宴也開始漸漸散去。

行宴散去後,朱高煦留下了王回,而王回也知道皇帝會留下他。

承運殿內,王回孤零零的站在殿上,朱高煦則是坐在主位俯視他。

“四年時間,浮華可曾洗去了?”

朱高煦詢問王回,王回卻木訥著臉作揖道:“草民從未有過浮華焦躁,草民隻是為了百姓和陛下做事罷了。”

“以博直名?”朱高煦反問王回,王回卻搖頭道:“草民為名,卻並非為博直名。”

“直名需要君父受蠱惑而臣子直諫才可獲得,而陛下英武,乃千萬古未有之君王,何須直諫?”

王回這般說,朱高煦卻還是不肯與他交心信任,他皺眉道:“何以博名?”

“以惠利百姓而博名。”王回雙手對外作揖,同時繼續道:

“百姓雖愚鈍,易蠱惑,易煽動,然百姓也最直接。”

“草民惠利百姓,百姓即便不記草民的好,也當對草民敬仰三分。”

“此,便是草民所博之名,也為曆代清廉賢臣所博之名……”

“清廉賢臣不會承認自己博名!”朱高煦打斷他,王回卻沉默不語。

“無話可說?”朱高煦詢問,王回卻搖頭:

“君父不曾信任草民,草民便是百般解釋,在君父看來亦是狡辯。”

“既然如此,何須解釋……”

王回看出了皇帝為什麼不信任他,朱高煦也並沒有露出被揭穿後的窘迫,而是靠在椅子上坦然道:

“朕要為天下負責,爾若是將朕所欺瞞,往後百姓日子恐不如今……”

“若是如此,君父可立即將草民處置!”

王回斬釘截鐵,朱高煦被他說的沉默,最終還是選擇信任一次他。

他起身向後殿走去,燭火隨風忽明忽暗。

在他身影沒入黑暗中時,他的聲音也從那一方傳來。

“初十朕出發漠北,你南下回京待職吧……”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