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翎的話有理有據,台下之人聽著不由點頭。
得到了眾人的支持,李宏翎越發胸有成竹,“虞大人還是彆做垂死掙紮了,當著眾人的麵,認個錯就那麼難嗎?”
虞舜臣沒有理會他的挑釁,還是心平氣和地說:“這本書現世的時候,鳳鳴先生隻有六歲沒錯,最開始收藏此書的是他的祖父原師道。”
原師道這個名字,讓李宏翎愣了愣,也讓在場其他人都一頭霧水。
比起孫子原鳳鳴,原師道在學術史上算是默默無名。
李宏翎嘲諷道:“看來虞大人不僅會作一手好文章,這編故事的才能也很值得稱道。”
虞舜臣看著他的目光很包容,就像是包容一個腦子空空的草包,“如果你讀過《熙寧法式》這本書,就不會對原師道的名字陌生。”
“《熙寧法式》……是何書?”有人低聲問,生怕聲音大了顯得自己太過無知。
還是孫重行在此時板著臉說了一句,“《熙寧法式》是一本木經,講城池修浚,土木繕葺,工匠程式等。”
眾人恍然大悟,難怪他們不知此書,讀書人一般也不會去都這個。
虞舜臣:“原師道在主持修建牧山腳下一座橋的時候,意外得到了一本書,就是你手中這本《荀公傳》。”
李宏翎滿臉不屑:“嗬,虞大人大可以繼續編。”
虞舜臣好脾氣地說:“並非本官編造,此事被原師道的徒弟記載在了一本叫做《元麟筆記》的書中。”
李宏翎剛要說什麼,一個侍從模樣的人就從人群中走了出來,徑直上了台,將一本書遞給了孫重行。
虞舜臣:“這本就是《元麟筆記》,是本官借來的抄本,正本尚存於將作監。原師道得書一事,就記載在首卷中。”
孫重行將書翻開,看了起來,李宏翎和姚椿等人也圍了過來。
站在台下的人都眼巴巴地看著他們,急切地向知道結果。
突然,李宏翎看到了什麼,嗤笑了一聲道:“這什麼筆記上麵確實記載了一個叫原師道的人意外得書一事,但是他得到的那本書叫做《雲楚記》,並非是這本《荀公傳》,虞大人休要張冠李戴,混淆視聽。”
這時,一位萬年書院的老師看了李宏翎一眼,說道:“荀公曾號‘雲楚’,雲楚乃是他的祖籍之地,也是荀公最後埋骨之鄉。”
李宏翎有些臉紅,好在反應還算快,又立即道:“那又如何!彆忘了作書之人說了,將此書埋在了穆山山腳的一座石碑下,而不是什麼牧山!此穆非彼牧!”
虞舜臣語氣淡淡地問:“你可知荀公所處之朝代?”
李宏翎仿佛受到了侮辱,嗤笑道:“自然知道!荀公本為南齊人,後南齊被西楚所滅,荀公在西楚經曆了莊王與武王兩朝。”
虞舜臣諄諄善誘:“武王之後是誰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