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誠站起身,深鞠一躬,十分感動。
用心學習,深刻體會到對方對於動作的過人理解,一招一式都儘量具體成各種細節,a分出b和c,b又分出d和e,最後研究c和d如何打的漂亮。
相比之下,程小東的動作戲,就有點類似於雙人舞的感覺。看似打鬥動作很多,招式相撞,其實沒有發生攻防轉換,也沒有針對性的招式。
觀眾純粹觀賞花架子,容易陷入一種觀看持久動作後的麻木,比如《東方不敗》中李成傑演的令狐衝跟向問天的劍戰,刀光劍影滿天飛,一頓操作猛如虎……
兩人毫發無損?
說白了還是追求不同,程小東重在表現打鬥的狀態和意境,而無心深究其招式的攻防,更懶得探討其寫實的微觀世界。
元奎的打鬥戲總是迷戀於某種連攻,甲方連攻,乙方便連躲或連擋,之後再輪到乙方連攻,甲方連擋……
攻防確實發生過轉換,但攻防轉換的原因很模糊,觀眾看不到轉換的過程與糾纏。
他的動作戲中攻防轉換的原因,通常以故事情節來包辦,就屬於非打鬥情節的介入,通過外圍的故事情節來接管打鬥內部的攻防邏輯。
《中南海保鏢》最後一場戲,鄒兆龍演的殺手在戲中擅長腿功,李成傑一直躲擋。因為房間內充滿煤氣,為搶水龍頭,鄒兆龍不方便再腿攻,由此變成功夫皇帝用拳法和擒拿術反敗為勝。
因為環境變了,而不是動作本身。
“想要打的漂亮,必須懂吃招!”
八爺語重心長道:“在打鬥過程中,雙方即便身手相當,也會互相吃招,但並不代表被擊倒,隻是打鬥雙方難免疏漏或者互相試探的真實表現。”
“你必須學會如何通過吃招逐步實現攻防轉換,或者通過中招摸索對方招式的弱點!”
“一旦觀眾能看到演員的動機和拳腳攻守的每個細節,才會全身心投入,更加理解動作邏輯的本身……”
“比如今天你跟托尼賈的第三場戲,在我眼裡其實能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通過截擊對方的招式中止對方進攻,使其暫時不能攻擊……”
“第二步主動進攻對方使其隻能防守……”
“第三步你使他中招,由此變成敞開式攻擊,最終把對方擊倒。”
“你打他一下,他再打你一下,相互心裡有數,無論力量還是速度,下次同樣的招肯定不管用了對不對?”
丁誠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要說真正打起來很簡單,但上升到理論還是受益匪淺。換句話說就是攻防轉換的類型總是交替搭配著使用,相互試探並且逐步升級,慢慢使零星攻擊變成徹底敞開式攻擊。
一方壓著另一方打,使對方偶爾的防守變成長久地防守,最終ko。
“陷入鏖戰的時候必須注意!”
“甲方讓乙方中招,連續使用第二招、第三招,迫使其長久處於挨打局麵,出現這種趨勢時,我肯定會讓乙方化解或拖住甲方的連續進攻。”
“找機會讓他喘口氣,蓄滿力,再繼續打,否則就變成王八拳打架,有什麼好看的?”
“觀眾為什麼喜歡看動作片?就是因為雙方招式的交錯與糾纏。必須讓兩個循環恰到好處地將攻防轉換維持在交替進行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