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點丁誠深有體會,在互聯網+電影的大趨勢下,宣發環節無疑是電影與互聯網結合最緊密,也是最易打通的一環。
尤其國內互聯網產業飛速發展的特殊背景下,電影宣發領域逐漸滋生出一套自身獨特的生態,既給予宣發市場相對獨立於有限電影工業水平的發展機會,同時又使得宣發環節能夠滲透入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倒逼整個行業的洗牌和革新,促進產業的良性發展。
過去電影票房的高低,除影片本身的內容質量之外,還與院線有效排片息息相關。觀眾往往會被動選擇大導演大明星大投資的作品,沒辦法,不看沒的看。
隨著網絡信息的日益透明化、公開化,朋友圈自來水越來越牛逼,觀眾選片標準也產生巨大變化,高評分高口碑的作品自然也更易脫穎而出。
逼著院線跟著走,低下曾經高傲的頭顱,跪舔觀眾老爺們。
“去年春節檔是58億票房,我把存在有一部分漏出情況考慮進去,那麼國內經常或是偶爾進電影院人群滿打滿算也就兩億左右,也就是說超過80%國人幾乎從來不進電影院,這就是咱們跟老美電影市場的最大區彆。”
瑤仔分析道:“美國隻有30%人幾乎不看電影,國內特彆是50歲以上的人看電影的就極少,更不用說全社會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兩千多,進電影院花三四十塊錢看電影對一大半國人其實屬於奢侈消費。”
“然後繼續劃分偶爾看電影和經常看電影的,按照公司前台小姑娘的例子,一年大概看30多場電影,貢獻接近兩千票房,全國票房也就相當於四千萬個她這樣的觀眾而已。”
“比如複仇者係列和咱們的海王那種爆款,幾乎所有經常看電影的人群都會進場。但同樣有大量偶爾進場的人,所以核心觀影群體人數其實遠不到四五千萬人。”
“所以國內電影市場的特點就是,經常看電影的人,差不多每個月都會看的兩千萬左右,偶爾進場,比如一年看個二三四五部的最多不超過2億。”
“剩下超過10億人極少進或者幾乎不進電影院,第一個群體假設每人每年平均花1000塊錢看電影,貢獻大概三分之一總票房,後一個群體貢獻接近三分之二票房,這就是華夏電影市場的基本素描。”
丁誠摸著瑤仔的手,真正願意花錢花時間的還是二十多歲的小年輕,尤其是一線城市,既然拚一輩子也買不起房,還存什麼錢?
“用海王和複聯係列分析,如今電影工業體係下極致成熟的商業電影,它的票房也就是25億,再往上衝很難。”
“雄心勃勃想一個超級大爆款,比如票房超過30億,再往上摸40億50億,宣發該怎麼做?”
“或者該瞄準哪個人群?核心觀影人群買一張票,偶爾進電影院的看電影也是一張票,甚至那些幾乎不看電影的人,進場還是一張牌,這三張票不會因為買票的人是誰有所不同對吧?”
“最大差彆就在於如何吸引平時偶爾看電影甚至幾乎不進電影院的人花錢?”
“在現在社會環境下,要吸引金字塔腰身以下的基座人群,最便利的手段莫過於構建愛國語境,你知道現在基層現實是什麼?”
“喝鴻茅酒,買醫療保健品,買p2p暴雷然後上街鬨!”
“這就是咱們國家基層的現實,隻要宣發成功把電影引入到愛國語境裡,引發輿論共振,立刻就能擊中大部分人口g點,比起那2000萬頂多貢獻10億票房日常觀影人群,這個龐大的基座群體才是宣發爭取的對象。”
“比如京城文化的宣發團隊在流浪地球上操作的這個案例非常成功,目標明確,手段精準,也基本達到預期的目的。”
“不過我聽說其實票房沒有達到那些人的最高預期,從股價來看,資金方對40多億票房還不滿意。可能原本的目標是接近戰狼2,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