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部作品裡兩位主角本就是合作關係,如果一成不變的生搬硬套,免不了內容上的陳詞濫調。但導演強化片中配角對事件產生的影響,將一部分重點放在對福特高層濫用職權的劣性作為的批判上,官僚主義的障礙將造車這件事延伸到更具意義的話題,避免看點的丟失,也暗示賽車與經濟命題之間微妙而不可避免的聯係。
肯和謝爾比都是賽車界的傳奇人物,不過主題並不是宣揚他們多麼多麼厲害。
也許觀眾看到開頭就會猜這又是那種千篇一律的主角成功奪冠的電影,但恰恰相反,他們輸掉1966年的勒芒。
打敗他們的是更優秀的賽車手嗎?
不是,
而是黑暗的人性和腐敗的體係!
開始拍攝,兩人第一次見麵的場景,反派利奧的身份是福特副總裁,正常人肯定都是巴結他、討好他,然而肯非但不這麼做,反而直言不諱地說出這輛車的缺點,還給出改進建議。
利奧從來都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肯不和其它人一樣對他拍馬屁,讓他感到很不爽。
恰好肯又是代表福特參賽的賽車手,這讓對方找到報複的機會。
也許剛開始利奧並不是非要置肯於死地,他隻是想讓肯和其它人一樣對他點頭哈腰、畢恭畢敬。
但是肯天生就是那種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人,他不願意圓滑處世,他隻想遵循內心。
利奧眼看肯並不服軟,不能用賽車戰勝肯,所以一定要用地位和權力打倒肯。
假如肯能奪得勒芒冠軍,利奧身為福特副總裁他臉上也貼金,但他寧願自己臉上不貼金也堅決不要肯好過,所以他各種公報私仇,各種刁難……
這就是賤的最高境界——損人不利己。
這就是導演的高明之處,也許賽車領域離觀眾很遙遠,但肯和利奧之間的故事一定讓人感同身受。
即便不是賽車手,也一定體會過公司裡你不謙卑低頭,上級就要敲打你的腐敗文化。
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種風氣,所以最後隻能選擇隱忍。而越隱忍,上級就越耀武揚威,越想試一試自己的權力到底有多大,從而惡性循環。
之所以恩佐法拉利拒絕被福特收購,是因為他不認可福特公司那種要求賽車手服從命令的理念。
但利奧不敢承認福特公司的理念不對,也不敢和大老板對著乾,隻會各種拍馬屁。
正如肯所說:他們眼裡隻有自己利益,隻想討好自己的上級。雖然討厭自己的行為,但他們更討厭、更恨像自己這樣的人。
因為你跟他們不是一類人,因為你比他們聰明,因為你與眾不同。
當初肯提出福特野馬的缺陷,然而利奧隻想聽好話,對於人們的批評根本聽不進去,這和亨利福特聽不進去恩佐的話是一樣的。
1965年勒芒,利奧隨便找個理由剝奪肯參賽的資格。
結果福特慘敗,全軍覆沒。
即便如此亨利福特和利奧還是不允許肯參加勒芒,迫使謝爾比以他的公司為賭注換取讓肯參賽的機會。
如果在daytona奪冠,福特就允許他參加勒芒;
如果沒能在daytona奪冠,謝爾比就把公司送給福特。
利奧接受媒體采訪甚至叫囂:車手的選定、速度、戰略的規劃,甚至連油門該踩到多少轉都是我們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