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奏章風波(1 / 2)

龍魂俠影 admin 14741 字 2024-04-26

飛絮酒樓,店小二恭敬地迎來四名儒袍男子,此四人氣度宏越,儀表堂堂,正是當初參與秦家選婿的四名文判——齊桓,沈石元,李攀龍,嶽東海。

小兒將四人引到二樓雅閣,隻見門外已有一名清俊男子在外相迎:「四位大人,宋王殿下已經恭候多時,請!」

嶽東海還禮笑道:「上屆文狀元相迎,豈想折我們這群老頭子的壽。」

沈石元也笑道:「齊兄說得甚是,沈某還想多活幾年哩,高大人便不要再難為我們這些老頭子了!」

高鴻行了個晚輩禮儀,畢恭畢敬地道:「四位大人皆是當世文豪,淩雲迎接諸位前輩也是理所當然的。」

李攀龍眼中露出滿意的神色,笑道:「年紀輕輕,便如此沉穩謙遜,果真是大器之才也!」

齊桓曾是成淵之的至交,對高鴻甚為熟悉,也沒有太多的客套話,隻是關切地問道:「淩雲,前些日子你前往豐郡安撫災民,一切可還順利?」

高鴻還禮道:「多謝齊大人關心,淩雲有賴皇上天威庇護,賑災之事順利完成,災民也得到進一步妥善安置。」

齊桓欣慰地道:「好,有你這樣的學生,程閣老泉下定然含笑開懷!」

高鴻不亢不卑地道:「多謝齊大人讚賞,宋王殿下已在裡邊恭候多時,諸位請!」

高鴻將四人迎入雅閣內,隻見兩名男子正襟危坐,一者王袍華服,一者紫雅儒衣,正是宋王與靳紫衣。

高鴻行禮道:「殿下,靳院主,四位大人來了。」

宋王與靳紫衣起身相迎,命人看茶上座,美酒菜肴紛紛捧上。

宋王舉杯道:「文科舉竟將開始,屆時還得辛苦四位考官大人。」

四人忙舉杯回 敬宋王,說著一切皆是分內之事。

宋王正容道:「此番科舉乃朝廷選拔人才之契機,父皇對此十分重視,四位大人還得多費些心神。」

沈石元說道:「微臣定然不負皇上重托,還請殿下安心。」

宋王笑道:「沈大人也是我大恒之老臣子,這些年矜矜業業為國為民,操勞不少呀!如今又得為科舉煩心,小王看著實在心疼,這兒有株千年人參,還請大人笑納,好好進補身子。」

說罷命人捧上一個木盒,掀開蓋子,淡淡清香飄散而出,便是聞上一聞也倍感舒爽。

沈石元受寵若驚地道:「殿下,如此重禮老夫萬萬受不起!」

說罷便將木盒推了回 去,誰料宋王卻又親自塞到他手中:「沈大人,這隻是小王的一些心意,畢竟小王年紀尚淺,又是首度主持科舉此等大事,還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屆時還得仰仗沈大人。」

沈石元推辭再三,也擋宋王盛情,唯有收下人參。

之後,宋王又給其他三人奉上禮物。

齊桓接到的是一尊白玉麒麟,但他還是留了個心眼,蹙眉問道:「無功不受祿,殿下如此客氣,老夫實在坐立難安啊!」

其他三人也是在朝堂滾打多年的老臣子,對宋王這般殷勤都提了醒,打定主意無論如何都不能涉入這場皇儲之爭。

「其實小王是有事想請四位大人幫忙,這點小玩意權當見麵禮了!」

宋王笑吟吟地道,立即使得四人打了個機靈,紛紛警惕地望著他。

宋王從懷裡掏出一軸卷宗,說道:「這是小王寫的一些東西,本想呈遞給父皇的,但又怕寫的不好,諸位大人皆是當朝文豪,所以想請諸位大人替小王潤色潤色。」

接過卷宗,展開細閱,四人臉色倏然一陣凝重,嶽東海率先回 過神來,抽了一口冷氣道:「殿下這份奏章已經毫無瑕疵,老夫無話可說,皇上看後定然龍心大悅!」

原來宋王所書寫的乃是針對大恒當今官員體係弊端進行的改良,如今大恒國力已是到達開國以來之巔峰,無論軍政,還是民生皆有了很大改善,但隨著國力的強盛,許多弊病也漸漸展露出來,其中一條便是官員體係的龐大和臃腫,官員之中有不少濫竽充數之輩,更甚者仗著家族背景領俸祿而不管事,可謂是在其位不謀其事。

宋王便要請示皇甫武吉,將這些光吃飯不乾活的官員給裁掉,先從帝都開始,一級一級往下實施,重整朝風。

四人看過後,皆是嘖嘖稱讚,唏噓不已,畢竟這裁減官員所牽扯麵極為廣泛,若無相當的手腕和魄力,常人是不敢輕易為之,這四人皆是兩袖清風的廉潔之人,對於此等利國利民的好事也是極為讚賞,對宋王的態度也大大改觀,無形中增進了雙方的好感。

酒過三巡,四人便朝宋王告辭,宋王親自將四人送出門外後,轉頭對靳紫衣笑道:「院主真是好算計,這四個老家夥的一舉一動皆逃不過院主的五指山。」

靳紫衣笑道:「這四個老鬼乃是儒門清流一派,自詡廉潔端正,普通的送禮物、賣人情是無法打動他們的,唯有做些利國利民之事,才能迎合他們胃口。」

高鴻問道:「殿下,這個裁減官員實在是驚世駭俗,畢竟朝中大小官員都是來曆不小,其背後關係錯綜複雜,這份奏章會不會引來各大世家的不滿?」

宋王笑道:「淩雲多慮了,這個裁減官員對隻是針對那些吃白飯的閒人而已,你想這些閒人能擔任什麼重要職位,充其量不過是在清水衙門混飯吃罷了。所以這些門閥來說並未損失根本,那些重要的崗位依舊還在他們手中,更何況,本王這做法比起我那皇兄可溫和多了,所以這份奏章定然會受到各方門閥的讚同!」高鴻微微一愣,又道:「淩雲愚鈍,還望殿下明示。」

宋王說道:「曾有探子回 報,齊王準備向父皇呈遞一份奏章,具體內容我也不清楚,隻知道有一點——分田削藩!到時候我與他的奏章都遞上去,朝下的官員會讚同誰的?」

高鴻恍然大悟道:「兩害全量,取其輕!殿下這份奏章在平日裡恐怕也是難以實行,但有了齊王那份更為削藩奏章,這些門閥定當全力反對齊王,改為支持殿下,這一招當真妙著!」

宋王道:「然也!文科武舉雖然是父皇給我們的一次考驗,但在政事上,本王也不可落後。」

靳紫衣笑道:「不可否認齊王乃是大器之人,他所提出的政見也是從根本上解決弊端,但他之手法過於強烈,隻會惹怒這些門閥,從而落得個孤立無援的下場。昨夜,殿下也與各大閥主會過麵,他們都願意損失一些無關緊要的官位來支持殿下的決策。隻要奏章呈遞上去,一個皇子被群臣反對,而另一個皇子卻受各方支持,如此一來,高下立判!」

宋王笑道:「若無院主背後指點,小王又怎能寫出這份奏章呢,所以還得多謝院主!」

原來宋王在接到線報後,得知齊王準備呈遞一份關於軍政改良的奏章,齊王從軍回 來後便沒有提起過任何軍改的政見,如今要在這個緊要關口提出,宋王立即留了個心眼,心知這份奏章分量不小,第一它是齊王多年軍旅生涯的感悟和總結,第二更是齊王深思熟慮的結晶,一旦提出便會引起軒然大波,很可能決定皇位的歸屬。

宋王自知不能坐以待斃,立即請來靳紫衣密議,靳紫衣有派人暗中查探,終於搞來了一些消息,靳紫衣仔細分析後,決定讓宋王也提出一份改良官員體係的奏章,然後在夜會各大閥主,請求眾人支持。

利害權衡之下,眾閥主決定犧牲這些無關緊要的閒人來推行宋王的政見,全力抵製齊王那份奏章,要把這個敢動他們根基的齊王給打壓下去,由宋王繼承皇位。

之後,靳紫衣更讓宋王以請教的名義將奏章粗稿給齊桓的四人觀看,藉此拉近雙方的距離,畢竟這四人乃是文科主審官,有了這麼一層關係對於宋王主持文科舉有百利而無一害。

宋王起身伸了個懶腰,笑道:「靳院主這份大恩,小王銘記五內。現在也該是時候朝見父皇了,小王便就此彆過!」

靳紫衣知道如今科舉臨近,朝堂也加緊動作,除了早朝之外,從今天開始皇甫武吉還多加了一個「晚朝」,早朝之後讓官員們休息一個下午,然後黃昏時刻再加一朝,直到戌亥交接方能退朝。

宋王按時進入皇宮正殿,與文武百官靜候皇帝上朝,他目光朝齊王瞥去,見這個兄長手中正握著一本鑲金奏章,心裡不禁一陣暗笑。

夜色雖然深沉,但正殿內蠟燭通明,將整個殿堂映照得猶如白晝,忽然一聲高昂的聲音響起:「皇上駕到!」

文武百官紛紛跪倒高呼皇上萬歲,聲浪之中,黃袍帝者龍行虎步,走上高台,端坐龍椅,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氣勢。

皇甫武吉淡淡地說道:「眾卿平身!」

百官謝禮起身,分列文武左右,宋王站在文官一排,而齊王則列於武官一側,除此之外,武官一列尚有龍輝、白翎羽、鐵如山、仇白飛等將領,文官方麵則有崔遠誌、崔煊毅,裴國棟、高鴻以及齊桓等文豪大臣。

皇甫武吉朝武將一側掃了一眼,笑道:「此番武舉,勞駕鐵老將軍和仇將軍不辭千裡趕入京師,兩位辛苦了!」

兩人應了一聲多謝皇上關心,末將不累。

皇甫武吉又道:「白將軍,臨夏山一役,你當機立斷,挺身而出,勇退魔界大軍,著實是我大恒將才。」

白翎羽不失禮節地道:「臨危受命,乃軍人天職,末將隻是儘本分之事!」

皇甫武吉甚是滿意,笑道:「白將軍過謙了,朕從不虧待有功之人,稍後自有賞賜於你。」

說罷又溫和地朝龍輝說道:「龍卿,你身子可好些了?」

麵對皇甫武吉的噓寒問暖,龍輝落落大方地答話:「托皇上洪福,微臣身子好了許多。」

正事要緊,皇甫武吉便將注意力集中到科舉之上,讓齊王和宋王分彆彙報文科武舉的籌備狀況,兩王將籌備的過程一一敘述,皇甫武吉不住頷首點頭,似乎甚是滿意。

皇甫武吉又道:「此番科舉乃是為我大恒挑選可有人才,除了文采武功外,朕還要再增設一個項目,那便是問策從中選出能夠真正擔任朝廷大事的人才!」

現場忽然一陣氣凝,氛圍頓時沉重了不少。

「大恒立國以來,雖有不凡成就,但遺留的弊端也有不少,朕便先考考諸位卿家,對此這種種弊端,諸位該如何應對。」

皇甫武吉不著痕跡地將目光移到齊王和宋王身上,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宋王正猶豫要不要先呈遞奏章,畢竟若等齊王將奏章遞出去後便會引來各大門閥的口伐筆誅,到時候場麵定當失控,這個時候呈遞奏章就有幾分落井下石的嫌疑,但若此刻遞上去,會不會有些沉不住氣呢?這時,裴國棟朝宋王使了個眼神,示意他此刻將奏章遞上去,等會各大閥主準備一起反對齊王的政見,無論是多麼獨到和有利的建議,隻要敢動門閥的利益,那便等同與天下豪門作對。

「父皇,兒臣昨夜寫了一份奏章,還請父皇過目!」

宋王將奏章呈遞上去,由內侍捧到皇甫武吉玉案之上。

皇甫武吉打開細閱一遍,微微點頭道:「政見甚是中肯,將我大恒官員體係的弊端說的一清二楚。」

說罷示意內侍將奏章向眾大臣大聲宣讀,讀完之後,皇甫武吉問道:「諸位卿家對此有何意見,不妨直言!」

裴國棟說道:「皇上明鑒,微臣覺得宋王殿下這番提議十分好,正是改善我大恒官僚弊端之良策!」

皇甫武吉倒也覺得有幾分意外,畢竟這個裁減官員正好將裴家牽扯其中,想不到這個老臣子居然會第一個讚同。

裴氏一族乃是門閥翹楚,既然裴國棟都挺身讚同,其他門閥立即紛紛應和,皆支持宋王新政。

皇甫武吉臉上泛起一絲欣慰笑意,目光朝齊王投去。

齊王會意,將奏章奉上,皇甫武吉細閱片刻,臉上頓時湧起驚喜色彩,拍案叫絕道:「好啊,錚兒你這軍改真是彆出心裁,而且不單純是軍改,更把全國各地郡縣給盤活了,妙哉,妙賊!」

說罷竟親自將奏章念出——養強軍裁贅兵、屯田築堤、建信使營,唯獨沒有分田削藩!念完奏章,群臣無聲,滿場寂肅,針落可聞。

這種種建議堪稱奇思妙想,但卻有能完美地解決大恒此刻的弊端,最絕的還是那個築堤和信使營的提議,前者有效地解決南疆群夷作亂的隱患,後者更是削減軍費,盤活大恒財政。

皇甫武吉問道:「諸位對此可有異議!」

朝上的各大官員頓時鴉雀無聲,麵麵相窺,齊王的三大軍改不但沒有觸及他們的利益,而且還對他們門閥大有好處,畢竟每年的巨額軍費都要分攤到這些大門閥頭上。

如此一來,宋王的裁員政策便是損及門閥利益,不少閥主是跟隨裴國棟行事的,如今個個都悔青腸子了,暗自罵自己糊塗,為何跟風支持這個什麼削減官員的提議,心中暗罵宋王和裴國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