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每季的收成留下種子來年播種。沒想到還需要專門弄田地來育種。
要是這樣的話,豈不是那些玉米不能買去自家的田地播種了。
“玉米有點不一樣,要是自留種的話,產量就會越來越少。”寒雲用的後世雜交早熟玉米,需要專門的育種。
其實寒雲清楚,就算是自留種也遠比粟米高,但是本著農業科技向更高更好方向發展,他還是不太想走這條簡單的路。
“一畝需多少種子?”楊溫又問道。
“一斤十二兩。”寒雲答曰。
楊溫簡單估了一下,如果這片田也是畝產兩石的話,相當於一畝種子田可以供兩百畝作物田。似乎還行。
隻是以後要在雍州推廣玉米,就需要在雲陽縣購買種子。
楊溫似乎明白寒雲把各地縣令和商人弄到雲陽來的目的之一了,種子的價格可不低。
隨後一眾官員又考察了官田,因為官田播種延後,的確出苗了,還到不了尺高,長勢真得好。
關鍵楊溫又看見和韋家莊子一樣的情況,每一片田就有一名農夫在精耕細作。
按他估算,約十畝就有一人。如此密度使用人力?似乎有點問題。
一眾人中,總有人的想法不同。
韋弦帶著小寶跟隨著隊伍,她是親眼目睹這些玉米播下,破土,僅僅半月就株高一尺。
她完全相信寒雲口中的畝產十石,還有下半年三十石的土豆,四十石的紅薯。
就是他來了後,雲蒙初見,一切都變了,難道他是上天派來拯救自己和小弟的。
不,他是上天派來拯救萬眾苦難。
李承乾遠遠跟在後麵,他知道,一旦他加入那群官員中,楊溫很難處。
“李將軍,你懂農事嗎?”此刻李承乾身邊隻有李君羨能和他對話,他問出一句。
“公子,我也是武夫之人,農事非所長,對莊稼不甚了解,但是我知道,看那些農夫的麵容便知一二。”
“嗯,豐年農夫笑,災年農夫逃。李將軍是這個意思吧。”
李承乾若有所思,似乎這個糧食問題,自隋末混亂開始,到如今都沒有很好解決。
但凡有點天災,農夫之家逃亡頗多。
“正是,我還知道一點,糧食豐收,軍糧無憂。雲陽令這是大功啊!”
李君羨一般不輕易給人下定斷,但凡被他下了定斷的,都被抄家滅門了。
可這次他卻給了寒雲一個正麵的定斷。
李承乾暗自下決心,一定要把寒雲這些本事學到,治一縣而知天下。
外圍戒備的李青雲卻是心如滾水沸騰。
她不懂農事,但是看著一片一片的莊稼,農夫臉上的喜悅,一眾官員的驚訝之色,也知道寒雲這一手乾得漂亮。
她當真想不通,明明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地主之子,哪裡學得這些傲人的本領,這都不是關鍵,關鍵是他有一顆寬懷天下的心,且還能一步一步實現既定目標。
和他比起來,有些大儒空談理想、治國之道,卻落不到百姓頭上。
在過去,李青雲一直認為,古有木蘭,今有平陽公主,女子領兵,殺敵報國並非奢望。
然而才剛開始便發現,此路非同尋常,不但要有過人的武技和兵法謀略,還要忍受異樣的眼光和兵卒的不信任。
為什麼李青雲要以女兒之身行軍武之事呢?
隻因小時候聽見父親說過一句話,李家因兵而生,丟兵而亡。但是她的兩個兄長,全無半點投筆從戎之意,或者說天賦。
由此在她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崇武的種子,就為了李家因兵而生。
直到看見寒雲所做的一切,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把可能變成了一定,把一定變成了成功。
這一刻,李青雲更加堅定自己的目標,不求封狼居胥,但求木蘭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