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一見寒雲到來,懸著的一顆心總算落下。
當太子快一年了,第一次接到國家政事,還是救災這種關係到國運和穩定的大事。
李承乾就一段時間沒見寒雲,心中更是沒底。
“少保,請坐。”李承乾說道。
寒雲一看位置,他在左手,意思就是他為左副使,比魏征還高半階。唐代以左為上。
說起救災這事,寒雲也就當仁不讓了。
穿越前參加不少,經驗還是有的,況且他還有特殊的能力,能調來後世的物資。
“剛才孤和魏大夫商量著再增加哪些人手,思來想去都是朝中重臣,又不便離開長安。少保可有合適的人選推薦。”
李承乾說得很委婉,朝中重臣幾乎都上年紀了,此番舟車勞累怕吃不消。
寒雲想了一下,還真有一批年輕人推薦,這些人在今後都會給大唐作出巨大的貢獻。
“我倒是有幾人,不知太子殿下敢不敢用。”
“太保推薦之人,定能勝用。”
“馬周,目前在中郎將常何家中,為其門客。此人可用。”
“閻立本,目前在吏部司封司任主爵郎中。此人可用。”
“袁天罡,目前在劍南道邛州任火井令。此人可用。”
“李淳風,目前在秘書監太史局。此人可用。”
選擇這四人,寒雲是經過了深思熟慮,馬周自不必說,以後大唐的宰相,時年二十六歲,正是落寞的時候,讓他協助統籌。
閻立本,時年二十六歲。大部分人都認為他善於繪畫,其他還是唐初最厲害的建築設計師,很多皇家園林,建築均出自他手,後來也做到了工部尚書的位置。
袁天罡,推測在三十歲左右,李淳風,時年二十五歲均是擅長於對氣象的研究。
關鍵這四人,此時均算年輕。
魏征聽完寒雲的話,除了閻立本有所耳聞,其他三人完全陌生。不過他沒見此四人也不好反對,故而不語。
“好!就按照太保的意思,孤這就發出太子令,讓他們即刻就來。”
“之前孤和魏大夫仔細研究了各地的上表,認為旱情比較嚴重有河南道的鄭州、汴州和許州三洲。河南府已經發現有少量三州百姓向洛陽湧去。”
“河北道的恒州、定州、深州和趙州,四州最為嚴重。魏大夫便是深州人氏,有接到家鄉來信,詳細寫了該地的旱情。”
寒雲接了一句“既然這樣,我看,魏大夫負責河北道,我負責河南道。再把四人分成兩組,馬周和袁天罡跟隨魏大夫去河北道,閻立本和李淳風隨我去河南道。太子殿下中央調度。”
“益州的糧食調度到長安,我看就以雲陽為義倉。揚州糧食調度到洛陽。”
“下月可以陸續從雲陽調出糧食十萬石。需要征用雍州各縣和長安各商隊的馬車和沿線驛站的配合。”
“多少?”魏征一聽寒雲說光雲陽就能調出糧食十萬石,終於忍不住了,直接站起。
十萬石,就是一千二百萬斤,可以讓十萬災民扛過去四個月。
李承乾知道雲陽的五萬畝玉米地就可以產出五十萬石玉米,另外經過一個多月的采購,儲存有二十萬石的粟米。
留下全縣一年的口糧十萬石,雲陽供銷發貨的三十萬石,仍舊還有三十萬石糧食。
李承乾此刻才明白為何寒雲一開始給他學習的第一道題便是救災,為什麼要不留餘力采購粟米還有玉米的全麵推廣。
難道他一開始便在謀劃這些。
“救災才開始,此番旱情一定會波及到關中地區,所以殿下應當將秋收時候的關中地區缺糧考慮進去,及早調度。”
寒雲已經在計算玉米收獲後土豆和紅薯的下播,不出意外的話,剛好趕在關中秋收時收一波,此時他手裡將有一百五十萬石的糧食,這絕對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如果再加另外一個高產作物,南瓜的話,糧食夠應付災民。反而現在寒雲有點擔心運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