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王廷相,竟封了自己後路……
朱厚照點了點頭,道:“沒問題,既是如此,就由內閣擬旨吧,整頓龍江船廠,招募船匠,再建寶船。至於如何招募,朕會另行安排人前往負責此事。”
李東陽、楊廷和領命。
“王廷相留下,你們先行退下吧。”
朱厚照抬手道。
李東陽、李鐩等行禮離開。
朱厚照屏退左右,對王廷相道:“朝廷有多少可走海的船,你可知曉?”
王廷相仔細想了想,搖了搖頭:·“臣對海船之事並不甚了解,估算有一千餘,不過多數是遮洋船。”
朱厚照沉默了。
大明開國時,需要將江南、山東等地的糧食由海道運糧到北方,供應軍食,那時海運船隻眾多。可自從朱棣疏浚會通河,京杭大運河南北暢通後,海運便開始讓位於河運,鄭和大航海的光輝事跡掩蓋了海運衰落的現實。
遷都北京後,朝廷可以借助大運河之上的漕運維持糧食等物資供應,海運基本停罷。自朱棣之後近九十年的歲月裡,朱厚照上麵這麼多皇帝,沒一個皇帝重視海運。
曾經跨越大海大洋的寶船,隻能停泊在岸邊,腐爛成泥。
雖然海運停罷,但大明也不是完全停止了製造海船,隻是相對河船動輒幾千的數量,幾年下來,幾十、上百艘海船實在不值一提。
繼續打造海船,實在是因為不能完全沒有。
比如遼東運糧需要走海運,從山東出海運糧,順風兩三天就到了,你走陸路,一個月也到不了……
比如朝廷出使,搞個外交什麼的,不巧,出使地多在海外……
再比如,總需要防備下倭寇、海賊吧,等對方跑路的時候,沿海衛所裡多少需要有點海船可以追擊吧,狗刨兩下可追不上鬼子。
有海船,那就好辦。
雖然數量不多,但調動起來,足夠了。
朱厚照對王廷相道:“朕需要兵部如此,如此……”
“這……”
王廷相驚訝地看著朱厚照。
朱厚照肅然道:“這件事保密,任何人都不得泄露,包括辦事之人!至於最後安排,時候到了,特勤局會拿出旨意!”
王廷相不解地問:“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
朱厚照盯著王廷相,低沉著嗓音:“日後自會知曉,若是你走漏了消息,壞了籌劃,朕會讓你去貴州龍場住三年。聽聞王守仁在那裡悟了道,想來你也能悟出點什麼……”
王廷相咧嘴。
娘的,那是蠻荒之地,虧了王守仁能活下來。若是自己,估計三個月都撐不到。
堅決不能去那裡。
“臣領旨。”
王廷相知道王守仁身懷大才,又有一門厲害的學問,這個時候惹朱厚照不高興,估計兵部尚書的位置很快就會換成王守仁。
兵部左侍郎接任兵部尚書,合情合理。
朱厚照看著離開的王廷相笑了。
看來拿王守仁當備胎是對的,啥時候給吏部也找個備胎,梁儲那家夥太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