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是季知行對記者會的規模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是在一天內接連收到主任的八次短信通知後,還是不由得有些頭皮發麻。
其實短信通知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記者會召開的時間和地點。
時間倒是沒有變,可地點先是從行政樓會議室變更到綜合樓梯形教室,後來麵積一路擴大,最後變更到大禮堂……
廣陵大學大禮堂占地麵積3938平方米,內部南北長52.8米,東西寬46.5米,高25.6米,分上下兩層,坐席共計3068個。
如非必要,主任肯定不會將記者會安排在大禮堂的。
後來,季知行才知道,各大紙媒、網媒、電視新聞節目、廣播電台、學術期刊甚至國外新聞媒體都派出了記者,有的還帶著攝影師。
還有,本市一把手也來了。
坐在台上,看著烏央烏央的觀眾席,季知行心態調適得還挺快。
這陣仗他也不是沒見過,上學期期末的表彰典禮也差不多就這樣。由於距離和燈光,他其實看不太清楚台下的情形,乾脆把觀眾席上的人都視為同校同學。
記者會於上午9點整準時開始,校長陪同□□坐在第一排,朱仁作為廣陵大學辦公室主任與記者會的組織者,先上台做了一番簡單介紹。
“首先,我代表校領導,感謝各位來參加我們的記者會……”
接著,季知行也模仿主任說了幾句套話,然後就進入提問環節了。
“季知行同學,請問您是如何破解NS方程的?”
“請問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NS方程的,破解NS方程用了多長時間呢?”
“請問您是如何在半年內寫出並成功發表9篇論文的呢?”
“請問您平時是怎麼學習的呢?有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嗎?”
“請問您對於《數學學報》為您的論文破例單獨發了一份特刊有什麼看法?”
“請問您一年內在《》發了兩篇正刊論文,有什麼經驗可以跟廣大科研人士分享嗎?”
……
舉凡NS方程相關的問題,季知行都要暗戳戳地提一嘴零重力座椅項目,薅個免費的宣傳機會。
不過,這也是事實嘛。他接觸NS方程的契機就是為了設計零重力座椅項目參加競賽。後來能有所突破也是因為絞儘腦汁想簡化零重力座椅的釋壓結構。
先前,關於他在各大期刊刊登論文的新聞已經狠狠抓了一波流量,網上黑“零重力”概念的新聞稿就少了很多。
現在趁這個機會把“零重力”與“NS方程”這兩個關鍵詞聯係在一起,以後幾乎就不用擔心零重力座椅再被黑了。
現實一點說,公司的宣傳費用起碼能省掉一半!
舉凡問學習方法、論文寫作的,季知行一定會強調閻教授對自己的幫助,還有努力的重要性。
即使如今廣大媒體都愛用“天才”“學神”之類的詞彙來形容他,但季知行一直認為自己並不是自幼天賦異稟的那類神童。
他能在NS方程上取得突破,除了運氣與閻教授的幫助之外,靠的是自己一直以來在知識的土壤上勤耕不輟、持之以恒。
舉凡問期刊問題的,不管問的是哪家期刊,季知行一定要把重點拐到《華夏科學》去,抬一下華夏的代表性學術期刊。
記者會很快過去一個小時,按照事先安排的議程,暫告一個段落休息十五分鐘。
季知行嘴巴已經快說得禿嚕皮了,嗓子也乾得冒煙。他這才體會到校長和主任前段時間被媒體轟炸的辛苦。
他手邊有一瓶礦泉水和一杯胖大海。礦泉水已經喝了一半了,胖大海是主任特地為他從校長室薅來的。
他本來還不想喝,現在也顧不得那股藥味了,舉杯一飲而儘。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反正覺得嗓子舒服了一點。
雖然發音器官都挺受累的,但季知行心情還算愉悅。因為媒體們問的問題都還挺溫和的,完全沒有他想象中的犀利或尖銳。
要知道,昨晚林朗和許東陽擔心他今天要直麵唇槍舌戰,還特地上網搜羅各種記者會視頻見習了一番,然後扮演記者模擬記者會。
他倆搜腸刮肚地想問題,煽情的如“有什麼想對家人說的”,刻薄的如“有沒有打算借此機會潤到國外”,八卦的如“有什麼樣的擇偶觀”。
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問題羅列了整整八大張紙。
但是,今天來自記者們的發問都算客客氣氣中規中矩,叫他狠狠鬆了口氣。
台下,計哲翻看相機裡剛才拍的照片,一邊在心裡感歎。
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他就拍過一次季知行。那時季知行榮獲CUPT競賽一等獎,麵對價值十一萬的獎品那叫一個波瀾不驚啊。
那時候他就覺得這個年輕人有前途,但也沒料到時隔一年就有此成就。
季知行是沒趕上好時候,往前十幾年,他憑借這7篇頂刊論文就能直接獲評院士!
那個時候,每一年全國在數學四大頂刊發表的論文加起來用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
不過,這些年,華夏學術界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各大期刊的發稿量節節攀升。然而,要上數學四大頂刊仍然是千難萬難。
而且,還沒有人能做到像季知行這樣幾乎同一時間,一口氣發1+7篇頂刊論文,選題還是千禧年難題NS方程!
可以說,季知行即使從此躺平,憑著21歲這年的成就也可以混一輩子。
如果他想進娛樂圈,憑著他的外表+學霸光環+網友好感度,也多的是資本捧著錢來請他出演。
如果他繼續深造,以後什麼傑青、青千、萬人、千人、百人等各類人才計劃自不必說,獲評長江學者甚至院士也是指日可待。
可以說,人生從此一片坦途啊!
他剛剛還想著會不會有哪個腦子有包的同行跳出來挑刺,沒想到大家腦子都還挺清醒的。
不過也是,能當上記者的一般不會太蠢,在采訪工作中會問一些蠢問題往往是因為壞。
而季知行如今明顯是國家罩著的人——門崗那幾個精壯的保安肱二頭肌強壯得能把保安製服撐破。在每個記者進門的時候,都毫不掩飾地用帶著殺氣的眼神將他們從頭到腳狠狠剮一遍。
這些保安是什麼來曆,隻看氣勢就不言自明。
再加上如今廣大網友對季知行的好感度幾乎爆表,即使有誰想靠唱反調吸引眼球,也要掂量掂量會不會遭流量反噬。
計哲把相機裡的照片一一翻過,打算等記者會第二議程再多拍幾張。以後報道大學生各類學術活動,或等季知行有了新的成就,這些舊照片還可以翻出來再用無數回。
光是這回他就想好了,寫一篇記者會報道,再來一篇回顧季知行在CUPT競賽中的表現,兩則素材合起來還可以再水一篇。好!這就有三篇了!
季知行的論文是SCI,他的報道是KPI,打工人傷不起啊……
第二議程開始後,在第一議程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外國記者開始提問了。
“季先生,據我所知,你的八篇論文都是同一個選題,為什麼不乾脆合並成一篇論文發表呢?”
言下之意就是暗暗詬病季知行有水論文之嫌。
季知行挑眉,啊,尖銳的問題來了。
“事實上,我一開始正是這麼寫的。”他輕輕一笑,“但是當我向某個享譽國際的國外期刊投稿後,卻被以“缺乏新穎性”的評價快速退稿了。”
“當時我不明白“缺乏新穎性”的評價從何而來,疑心是因為語言或者……彆的什麼因素,所以將這篇論文轉投我祖國的《華夏科學》,順利過稿。”
季知行沒有把當初可能遭遇學術歧視的事情說得太明白,畢竟在《數學新進展》遭遇的不愉快隻是源自於一個學術編輯的傲慢與偏見。
那個學術編輯後來被開除了,主編巴爾克先生也誠懇地道過歉了,實在沒必要在公開場合再揪著這點繼續給人下臉子。
當然,底下坐著的都是咬文嚼字的專家,要是他們自己揣摩出什麼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來,那可就不乾他的事了——季知行覺得自己的心好像黑了一點點。
他繼續說道:“同時,基於一點年輕人的意氣,也是為了快速驗證我論文中的各種觀點是否正確,我按照不同的側重點將內容拆成了七篇分開投稿,交由不同期刊的編輯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