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就這篇論文的結論而言,《量子共振隧穿三極管的環形陳絕緣體器件研究》《ed》這兩篇論文,還有iews本月發表的綜述是比較合適的拓展材料,我已發送到公共郵箱,有需要的同學可以自行下載。”
在季知行宣布下課後,像往常一樣,立刻有學生在講台前排隊,請季知行解疑答惑。
“季老師,剛才講到實現量子器件小型化和集成化的部分時,我有一點不明白,如何在太赫茲量子器件上對量子態進行有效製備和操控呢?”
“這一點你可以參考上周《Nature》發布的那篇《ices》,裡麵有提到兩種太赫茲量子器件的最新進展。簡單來說,就是在亞波長尺度上實現多光子糾纏態……”
排在第二位的梁岑抱著筆記本暗暗咋舌,每次都是這樣,好像不管問什麼問題,季知行都能旁征博引,立刻聯係到合適的相關文獻並給出答案。真想鑽到他的電腦裡看看,他到底看了多少文獻,以至於能夠這麼應對自如。
眼看前一個人已經問完了,梁岑趕緊上前,攤開筆記本問道:“季老師……”
這聲“季老師”他叫得心甘情願,所有來聽課的學生也是。
其實一開始大家多少有點彆扭,他們都是燕大的碩博,授課的卻是廣陵大學的本科生。季知行有破解NS方程的成就、有菲爾茨獎的榮譽加身,燕大的學生佩服歸佩服,仰望歸仰望,但也自有一股傲氣。
以往來燕大演講的名士,若是徒有其名的草包,不管那人多有聲望,燕大學生也敢於提出質疑或當場將他轟下台。
所以,季知行的名聲與榮譽並不能為他贏得燕大學生發自內心的尊重,真正叫所有來聽課的人都心服口服地稱一聲“季老師”是因為他對論文學術性、深層次的研究和洞見。
花了半個小時解決了所有問題,季知行收拾筆記本走出教室,卻見一個年輕人站在門口躊躇不前。他定睛一看,是俞竹藜。
“請問,是有什麼事嗎?”季知行主動搭話,一是因為他感佩於俞竹藜棄普林斯頓offer而留在國內的選擇,二是他知道俞竹藜比他還社恐,站在這裡徘徊就是因為不知如何開口。
俞竹藜這才挪到季知行跟前,靦腆地開口:“就是……能麻煩你指導我的論文嗎?”
季知行連連擺手:“看看還行,不敢當“指導”二字!”
俞竹藜25歲就博士畢業了,如今在燕大任教,他才是正兒八經的老師。而且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偏微分方程。在這個領域,除了NS方程,季知行哪敢在其他方麵大放厥詞?
俞竹藜也沒多說,直接將手裡打印出來的論文遞過去。
季知行接過一看,原來真是NS方程。
年初他破解了NS方程,近來各大期刊上應用NS方程通解的論文已經接二連三地層出疊見了。而且因為審稿周期所限,肯定還有很多論文在各大期刊的編輯郵箱裡排隊,但這還是他親眼看到的第一篇。
他略掃了一眼摘要,驚訝地抬頭:“你解決了晴空湍流?”
俞竹藜還是這麼靦腆地點頭:“或許是。”
“我可以帶回去看嗎?”季知行問道,這一時半會兒肯定是看不完的。
俞竹藜點點頭,張了張嘴憋出一個“謝謝”,然後轉身就走。
季知行覺得比起俞竹藜,自己簡直都能算八麵玲瓏長袖善舞了。
他先前有機會的時候就到處蹭課,也去聽過俞竹藜的課。俞竹藜的課含金量很高,授課方式是他最愛的那種沒有半句廢話的言簡意賅。就是確實太社恐了,上課從頭到尾都對著黑板滔滔不絕、下筆不休,絕不多給台下學生一個眼神。
回到宿舍,季知行沒有像平常那樣直接開始學習係統課程,而是打開俞竹藜的論文細讀。
“晴空湍流”是航空業的夢魘,是飛機的“隱形殺手”。
所謂的“晴空湍流”就是天氣晴朗時空中突然出現的湍流,成因通常是冷暖空氣交彙或氣流切變不穩定,湍流內部往往呈現海浪特征的垂直波動。
比海船遭遇風浪更糟糕的是,由於晴空湍流是氣團相遇而造成,又多半沒有雲,所以肉眼無法直接觀測,機載雷達也難以探測,因此對飛行安全存在巨大的威脅。
比如,曾經有一架由悉尼飛往廣州的CZ322航班,途徑菲律賓上空突遇晴空湍流,飛機被突然急速上拋又遽降十幾米,機上有20多名乘客及機組成員頭部或頸部受傷。
但這已經算幸運的。
1966年,英國海外航空911航班從日本羽田國際機場起飛,途徑富士山上空時飛機突然劇烈地顛簸,飛機尾舵、升降舵都瞬間斷裂,機翼下的四個引擎也一個接一個地脫落,最後飛機墜毀,124名機上人員全部遇難,正是因為遭遇了晴空湍流。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統計,在非致命的飛行事故中,晴空湍流是造成旅客和機組人員受傷的最大原因。但在NS方程被破解以前,人們隻能在理想化的情況下對晴空湍流進行探測與分析,但無法實際輔助高空中的飛機及時規避。
所以,俞竹藜這篇論文的方法研究如果沒有邏輯錯誤,那對飛行安全來說實在是件大好事。
季知行讀透論文隻用了兩個多小時,他再一次感歎,學習能力的提升真的能全麵提高效率。若是在一級階段,這篇論文他非得花一整天才能看完,然後還得花四五天才能理解。
第二天,他按照論文末頁留下的號碼加了俞竹藜,給他發了條信息。
“以我個人的淺見,論文中建立的數學模型無可挑剔,就是對流層曲線圖有一處單位失誤。(圖片)”
不久,俞竹藜就回信息了,內容是相當簡短的兩個字:“謝謝。”
過了兩分鐘,這條信息被撤回,對話框裡出現一條新信息:“謝謝你!”
季知行覺得俞竹藜在那兩分鐘內可能捏著手機一直糾結著怎麼表達感謝,也就沒有再回一句“不客氣”,不然社恐人士肯定又會繼續糾結要不要回複、怎麼回複。
結束了跟俞竹藜的溝通,季知行就接到了主任的電話。
“知行啊,我聽說你在燕大開始上課啦?”電話那頭,朱仁的聲音帶著幾分憂心。
季知行回答道:“也不算上課,就是講講論文。”
朱仁痛心疾首地說道:“你可千萬不要上當啊!”
“上當?”季知行不明白,“上什麼當?”
“我跟你說,近期燕大一定會跟你表示要破格聘用你,我估計頂了天也就是助理教授,你可千萬不要答應!”朱仁說著狠狠地一拍大腿。
自從季知行上京後,他就一直很關注他在燕大的學習活動。但是最近廣陵大學迎來了上級部門的檢查,這關係著經費劃撥,事關重大,所以他最近都在為迎檢工作忙得焦頭爛額,對季知行那邊的消息就疏忽了。
沒想到順利送走上級部門後,他就聽說燕大官網上線了季知行的課程預約模塊。
他一看就明白怎麼回事了,燕大對季知行菲爾茨獎得主的身份也眼饞得很,這樣一位蜚聲國際的學者對提升學校的國際聲譽,拉高學校在世界大學中的綜合排名相當地有好處。
可燕大作為全國首屈一指的高校自然是心高氣傲的,生怕直接聘用季知行顯得太諂媚了,因為不管怎麼說,季知行畢竟隻有本科學曆,而燕大外聘教授向來是非博士與博士後不要的。
所以,為了挽尊,他們促成了季知行在燕大上課的既成事實,接下來肯定就要表示因季知行的學識與課堂口碑而“不拘一格降人才了”!
“主任,您會不會……”季知行把“想太多了”吞回去,換了個委婉一點的詞,“您是不是多慮了?我給大家講論文其實完全隻是出於偶然。”
朱仁又是重重地一拍大腿,急切地說道:“燕大就是抓住這個“偶然”順水推小船啊!即使沒有講論文這回事,他們肯定也會製造彆的“偶然”的!”
“知行啊!”朱仁放緩了語氣,推心置腹地說道,“絕不是我或廣陵大學要攔著你的青雲路,隻是以燕大的行事作風,礙於學曆肯定不會直接給你教授職位,頂了天就是個助理教授。”
“俞竹藜你知道吧?人家還是博士呢,學術水平也高,就因為沒有留學經曆,在燕大起步才隻是助理教授,這一級一級往上升得多少年才能到教授?”
“還記得咱們校長的承諾嗎?碩博連讀後你若願意留校,直接出任教授!我估計燕大就是因為知道這事所以想搶時間先扣住你!”
最後,朱仁表達了對季知行遊學生活的關心,也表達了對他早日回歸母校的期盼,然後就表示不耽誤季知行休息了。
掛掉電話後,季知行看著手機沉默半晌,其實他還是覺得主任想太多了。結果當天,祝主任就帶著聘書到實驗樓辦公室來了。
祝主任對季知行表示這段時間辛苦他了,然後展開手上的聘書說道:“學校研究決定,破格聘用你為助理教授,不知你意下如何?”
主任真是料事如神啊,季知行心想,他開口婉拒:“抱歉,現階段我還是想專心學業。”
“你可能有所誤會,“助理教授”並不是“教授助理”的意思,職級僅僅比副教授低一級。”祝主任說著,又舉了個例子,“比如,華夏在白頭鷹國取得博士學位的學者,一般也隻有3%的人能夠在他國高校取得這個職位。”
這個例子反而叫季知行聽得皺眉,他拒絕祝主任並非因為職位高低,隻是對他來說,當前要務還是學習,他願意花時間給大家講論文是因為這對他深度掌握知識也很有好處,但正式出任教職肯定會占用很多學習時間的。
而且,他能給學生講什麼呢?文獻解析?NS方程?
NS方程已經破解,他並不想停留在這個舒適區,希望能在新的領域突破自己的極限。比如,量子力學就挺有意思的。
祝主任又苦勸了一會兒,季知行仍然不為所動,繼續講論文可以,但教職就免了。
“實驗快開始了,失陪。”說著,季知行就離開辦公室往實驗室去了。
祝主任看著季知行的背影歎氣,然後找到高霄,請他做說客。
高霄涼涼地說道:“這缺德事老子才不乾。”
“什麼話嘛,禮聘他在燕大任教是缺德事?”
“嗬嗬。”高霄冷笑一聲,擰開保溫杯慢條斯理地說道,“以他的能力與努力,碩博連讀絕對要不了5年,拿了博士學位後多的是好去處。現在把他留在燕大蹉跎個十幾年才能升任教授,這難道不是缺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