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光鑷”實驗室一地狼藉,散落著各種零件,看起來就像一個維修廠。
葉詩、鄧迫、梁梓蹲成一排,目不轉睛地盯著季知行手上的動作。
“80x80μm微米球透鏡。”季知行說著伸出左手。
鄧迫連忙在滿地的零件中找到季知行需要的東西遞過去。
季知行一邊將物鏡嵌入光學操控模塊,一邊說道:“幫我找一下低噪單頻激光器,要波長2647拓撲荷數39的。”
“好!”梁梓開始滿地亂找。
葉詩候在一旁,心驚膽戰地看著季知行將95萬的o高速多光阱納米顯微鏡拆得七零八落,又替換各種零件重新組裝。
由於他們設計的實驗方案完全顛覆了傳統光鑷原理,所以市麵上根本找不到完全合適的光鑷儀器,隻能在現有儀器的基礎上進行改造。
葉詩本來聯係了技術人員到實驗室按照他們的要求現場改造,但是技術人員在搞清楚他們的需求後,表示臣妾做不到啊!這種基於新原理的儀器改造相當麻煩,不是接一段納米管或焊一個新物鏡那麼簡單的事。
技術人員頭也不回地跑了,季知行當天回宿舍就進入係統空間的實驗室開始拆儀器了。這個實驗室什麼都有,包括傳統光鑷實驗所需的各種儀器。他打算自己動手,試著改造出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調整時間流速後,他在係統空間內擁有了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充分地試錯。
後來,葉詩又聯係了好幾個儀器大廠的技術員,沒有一個願意接手那麼麻煩的訂單。而這時候季知行在係統空間經過無數次的拆解組裝,已經對改造儀器有了十足的信心,於是向葉詩自告奮勇。
葉詩沒想到看著穩重謹慎的季知行竟然是他們小組中最膽大的一個,想了想還是不敢自作主張,麵陳高霄教授請他來定奪。高霄教授連多問一句都沒有就同意了。
“一百萬以下的儀器隨便造,一百萬以上的悠著點造。”
因為高霄教授的信任,季知行並沒有為了掩飾自己的改裝技術而糟踐東西,直接按照在係統實驗室裡確定的最終方案動手改造。而葉詩等人蹲在一旁給他當助手。
其實要改裝的隻有照明光路和控製光路,所以季知行隻用了4個小時就改裝好了,又花了半個小時調試,總算搞定了實驗所需的關鍵儀器。
葉詩半是不安半是興奮,他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納米顯微鏡,問道:“你哪裡學來的這一手啊?”
季知行含糊地說道:“我以前不是在閻教授實驗室待了一段時間嗎,後來還搞過零重力座椅。”
“哦哦。”葉詩在腦子裡補全了季知行話裡故意漏掉的信息,防護凝膠和零重力座椅都是創新性產品,季知行以前為了實驗需要肯定也這麼折騰改造過。
他倒是沒有再追問防護凝膠、零重力座椅的儀器與光鑷儀器能有什麼關係,學神嘛,觸類旁通不是很正常的嗎!
有了合適的儀器,“低溫光鑷”小組再一次開始實驗。
這一回非常順利,季知行精心設計的實驗方案完全可行,實驗進度每一天都能超任務地往前推進。
這種絲滑的成就感叫鄧迫等人都樂在其中,眾人孜孜不倦、齊心協力,不過半個月的時間就充分驗證了新方案的可行性。
季知行將技術細節整理成冊,與葉詩一同去向高霄教授彙報。鄧迫和梁梓選擇留在實驗室繼續玩。
操作台上放著一瓣蒜,那是鄧迫在食堂吃飯的時候省下來的。他將那瓣蒜剝離成薄片,又分離出細胞,然後放置在改造過的高速多光阱納米顯微鏡下,利用光鑷從大蒜細胞中拉出一根30微米場的細胞質細絲。
一關掉光源,細絲就縮回去了,就像橡皮泥一樣。
“哈哈,好玩兒!”鄧迫操控按鍵將細絲揪來揪去,時而繞成一個N字,時而繞成一個B字,一鬆開按鍵,細絲又安然無恙地縮回中央液泡,並沒有受到任何熱損傷。
“到我了!到我了!”梁梓捏著一枚玻片躍躍欲試。
實驗成功後,他們這兩三天就一直樂此不疲地研究怎麼用光鑷抓得更快,抓得花樣百出。
梁梓才剛放好玻片,高霄教授就大駕光臨,他隻好讓出觀測位。
高霄教授親手驗證之後,各種溢美之詞不絕於口,把小組四人都誇得暈陶陶的。他一邊誇一邊在心裡歎氣,這小子要是早點來多好啊,這個項目起碼能省半個億。他的經費是很充足,但勤儉節約是咱勞動人民的本色嘛。
高霄笑眯眯地開口:“既然傳統光鑷的熱效應已經解決了,那明天起給你們一周的假休息休息,回來後就分流到其他小組吧。”
尤其是季知行,一個課題組有這樣的一個人,就像化學反應裡的催化劑一樣,能極大地提升實驗效率,高霄自然希望他能者多勞。
他對季知行說道:“待會兒所有小組一起開個會,你把新型光鑷技術的原理講一講。”
“隔空取物”項目分了好幾個課題組,有的解決熱效應問題,有的負責精確度,有的負責靈敏度……不一而足。
但所有的課題組的實驗都是基於傳統光鑷技術的,如今季知行設計的新型光鑷技術行之有效,那麼其他小組的實驗自然也得做出相應的調整。
這就意味著有些小組的實驗基本上得推翻重來,但高霄教授親手挑出來的學生心性都不錯,不僅沒有埋怨季知行,還開啟了爭奪戰,都想讓季知行加入他們的小組。
季知行最後選擇了“煉丹爐”小組。
這個小組的課題是為光鑷的微流控技術實驗出最佳平台,目前主攻矽基材料。因為矽基平台易於集成,利用不同的矽基波導結構可以突破衍射極限的限製,實現對微粒的不同操控功能,包括捕獲、運輸、分選、存儲和傳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