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第77章(1 / 2)

《燕大樊繼安院士團隊官宣可編程量子計算芯片,實現298個圖像的量子漫步模擬!》

《華夏科研團隊再創輝煌,量子芯片即將問世!》

《彎道超車!新型量子計算芯片研製成功》

《國產量子芯片重磅問世,中國或將迎來新機遇》

一夜之間,樊繼安以及他的量子芯片成就以席卷之勢在全國範圍蔓延開來,橫掃微博等各大社交APP的熱點榜,成為所有人熱議的話題。

“哇嘈!有生之年啊!”

“太好了!我們終於有自己的高端芯片了!”

“消息屬實嗎?感覺有點突然啊。”

“感覺突然是因為你沒有關注這方麵的消息,樊繼安院士團隊研究芯片很多年了。”

“對,前段時間應該是突破瓶頸了,短短幾個月就連接發布好幾項成果,能獲得成功是水到渠成。”

“如今也隻能止步於實驗室吧,沒有EUV光刻機怎麼下生產線。”

“可是至少在國際上的博弈中能多幾分籌碼啊。”

“我還是更期待季知行的光子芯片,不然終究還是要因為EUV光刻機而受人掣肘。”

“但是光子芯片遙遙無期,甚至不知道究竟有幾分可行性,而量子芯片是實打實地成功了啊。”

網上線下圍繞新鮮出爐的量子芯片討論得熱火朝天,而樊繼安也被大家奉為科技先鋒、民族英雄,聲望登上頂點。

外麵的喧囂多少影響了光子芯片項目組的鄧迫等人。

作為華夏人,他們當然樂見於國產高端芯片的成功。但是,以樊繼安的行事作風,再加上他和高霄教授的齟齬,他們的光子芯片項目可能很快就會遭到打壓——高霄教授一早就被一通電話叫走了,到現在還沒回來。

鄧迫等人手上的實驗沒停,但都忍不住時不時分神往門口的方向看。

季知行捧著一本《華夏科學》坐在門口看得聚精會神。

昨天,他得知新一期的《華夏科學》刊登了樊繼安的最新研究成果後,就第一時間研讀了。本來以為是又一項階段性成果,沒想到竟然是成熟的芯片應用成果。

從昨天到今天,季知行已經將這份論文仔仔細細研究了好幾遍了,沒看出什麼問題來,但是心裡總覺得十分不對勁。

倒不是不忿於自己落後於人,事實上,如果正是因為他這條鯰魚的出現而激活了樊繼安的科研動力,促使芯片領域形成良性競爭,那未嘗不是件好事。隻要華夏能自主研發出高端芯片,出自誰手又有什麼關係呢?

但是,兩個團隊之間的競爭遠遠沒有到白熱化的地步,以樊繼安的行事風格,為什麼會這麼急匆匆地拋出最後的底牌?

而且,這份重磅論文竟然發表在《華夏科學》上。

以往,樊繼安在芯片領域的論文不是發在《》就是發在《Nature》,卻從來不會選擇其實在芯片領域更專業的《sics》和《orts》。

究其原因,無非是為了影響因子罷了。《sics》和《orts》影響因子20多,而《》《Nature》卻高達60幾。

而如今《華夏科學》的影響因子雖然已持續增長至13.879,但比起《》《Nature》還是無可比擬。

以樊繼安的素行,要說他心懷建設華夏期刊體係的熱忱,季知行是不太相信的。

所以,種種異常叫季知行對樊繼安這張底牌的真偽產生了揮之不去的懷疑。

打從心底,他盼著樊繼安的量子芯片技術是真實的。因為,以樊繼安在華夏芯片領域的話語權與權威性,如果他研製的量子芯片存在紕漏,那簡直遺患無窮。

一旦暴雷,國產芯片市場無疑會遭受重創,經濟損失、政治損失更是無法估量,危害性比起當年的“漢芯”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是由於EUV光刻機的缺位,量子芯片從實驗室走上生產線還有得等,短期內他根本沒法借由市場反應來辨析其真偽。

季知行往前翻頁,又從頭開始研讀那份論文。

“基於多波長堆疊多量子阱結構的c麵和半極性麵混合光譜的單芯片白光設計……”

嗯,這部分應該是沒問題的。他昨天在係統空間實驗室模擬了雙波長堆疊的多量子阱(MQWs)發光二級管的載流子濃度,與論文結論相符。

“控載流子特彆是空穴在量子阱有源區的分布,實現雙波長發光峰比例調製……”

這部分他不太清楚實驗方案,但按照他自己摸索著對自發輻射複合率以及極化電場等進行了研究,通過調節雙波長堆疊的InGaN多量子阱的阱層和壘層厚度,是可以實現論文中的表述的。

季知行看著看著,忍不住又開始薅頭發了。

量子芯片與光子芯片從底層邏輯就迥然不同,所以,雖然如今他搞光子芯片搞得如火如荼,但在量子芯片領域的造詣肯定是遠遠不如樊繼安的。甚至,即使是高霄教授也在樊繼安之下。或者可以說,在量子芯片領域,國內無人能出其右。

季知行是真心盼著樊繼安的量子芯片為真,可若是量子芯片為假,他也希望能儘早發現問題,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