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主任接受了這些意見,但此刻看著頭發烏黑茂密的季知行走上台,還是忍不住揪著一顆心,生怕他年輕怯場臨陣掉鏈子。
季知行握住話筒,鎮定自若地開口了。
““華芯一號”采用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具備高達99.96%的單量子邏輯門保真度……”
季知行侃侃而談,言簡意賅地介紹了“華芯一號”從構想到完成的技術過程,之後詳述了其性能與精度,還解析了光子芯片沉積、光刻、刻蝕、離子注入、封裝等一連串生產工藝,可以說從專業角度將光子芯片的重點要點都說清楚說明白了。
辛主任揪著的一顆心漸漸放回肚子裡。他是政治學與行政學出身,純純的文科生,季知行所講述的芯片技術他自然是聽不懂的,但他會看啊。
前排的院士與芯片專家們有的頻頻頷首,有的奮筆疾書,有的喜上眉梢,有的熱淚盈眶。季知行講得怎麼樣,那還用問嗎?
之後是記者提問環節,第一個提問的記者問出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季先生,據您剛才所說,“華芯一號”在製備上不像傳統芯片那樣依靠光刻機,請問在技術上是如何實現的呢?”
在技術問題上,季知行是完全不怕人追根究底的。
“簡單來說,在技術上是通過我們實驗室研發的新型光鑷技術實現多種光學微操控,以能夠捕獲、傳輸、控製納米顆粒支路選擇的導向係統和光學分選器,為矽基片上的高度集成化提供了支持……”
話音剛落,就有懂技術的記者緊接著提問:
“據我所知,光鑷技術會對微粒造成光損傷與熱損傷,請問如何避免這個問題呢?”
這個問題正中季知行下懷。
當初,他們小組研發出新型低溫光鑷技術,寫成論文後順利刊發在《華夏科學》上,但一直沒有引起什麼水花,如今正是個亮相的好機會。
“我們實驗室研發的新型光鑷技術有彆於傳統光鑷,並不靠激光束彙聚形成的強聚焦光斑捕獲顆粒,而是控製渦旋光束的量子渦流來實現對微粒群的操控……”
比起“光子芯片”,“光鑷”對於觀看直播的人們來說就陌生多了,但仍有人意識到了這項新技術的重要性。
“哇嘈!光損傷與熱損傷解決了?!”(你還有多少驚喜是朕不知道的.jpg)
“啥啥啥呀?這個技術有什麼用能不能具體說說?”
“解決了光、熱損傷問題,那麼納米光鑷在生命科學方麵能做的事就太多了。比如可以無創對細胞和生物大分子注入微量物質,從微觀尺度上實現藥物傳遞。”
“再通俗點說,比如可以移走毛細血管中的紅細胞清理血栓,比如可以從RNA層麵清掃病毒細菌或癌細胞,甚至可以捕獲DNA對需要的部分進行基因修飾!”
“哇喔,聽起來好像很牛B的樣子。”
“不過光子芯片技術還是絕對的C位!”
“那光子芯片和量子芯片相比,到底哪個更優越啊?”
“以目前來看,如果物理領域沒有爆炸性的進步,那量子芯片的天花板是顯而易見的,而光子芯片暫時看不到上限。“華芯一號”的性能已經可以進入世界最尖端芯片的行列了,後續的升級進化我更看好光子芯片。”
“當年沃爾夫法案一出,很多人就說中國航天藥丸,可如今我們有天宮空間站、有北鬥係統。當初芯片法案一出,多少人唱衰啊,可如今我們有光子芯片了。華夏萬歲!”
網上觀看直播的很多觀眾心潮澎湃,會場的領導、專家、記者們更是熱淚盈眶。
發布會到了尾聲,台下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起立,掌聲久久不息。
這些年來,華夏在許多領域打破了西方國家的高科技光環,比如航空航天航海領域就有五代機、空間站、載人航天、探月探火、055大驅、航空母艦、電磁彈射等等,然而尖端芯片技術始終是一塊短板。
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在這樣的時代,所謂的製裁,不需要長槍大炮,不需要血流成河,隻需要一枚指甲蓋大小的芯片就足夠了。
一枚小小的芯片就承載了新世紀兩大強國之間的角力!
所有人都深深地凝望著季知行身後大屏幕上轉動著的“華芯一號”,這枚小小的芯片凝聚了太多太漫長的期待。
鄧迫的目光由屏幕上的“華芯一號”移到季知行身上,突然想到,如果那天他把那塊廢棄的矽基材料扔進廢料箱的時候,季知行剛好不在場,那麼他是不是就這麼和華夏芯片發展的轉折點擦身而過了?
一想到自己有這麼一瞬間差點成為民族的罪人,鄧迫就情不自禁地打了個寒噤。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