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零點能?”鄧迫念著這個詞語搜腸刮肚地回想。畢竟是物理專業的,這個詞他也略有耳聞,但了解得不多,印象中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
“但還是有理論依據支撐的。”季知行說道。
在大眾的觀念中,“真空”意味著虛無、意味著空無一物。
但是,從量子理論的角度,如果深入到分子、原子、電子和質子的層次之下,進入最微小的亞原子粒子的世界,全世界、整個宇宙其實都不存在“絕對真空”。任何一片空間都充滿了隨機進入和消失的粒子,都在進行著人類觀察不到的“量子漲落”。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揭示了這樣一個設想:與“量子漲落”現象相伴生的能量,就是真空零點能。後來,荷蘭物理學家亨得裡克.卡西米爾(.)通過金屬實驗證明了真空零點能的客觀存在。而從量子場論的角度估算出真空的能量密度可能高達。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找到利用這種真空能的方法!”季知行說著拿起了桌上的馬克杯,“隻要這麼一杯能量,就足夠把地球上所有的海洋煮沸!”
媽呀,聽起來更不靠譜了。朱仁憂心忡忡地望著已經有點科學瘋子氣質的季知行,他不能想象自己身邊隨時隨地圍繞著這麼磅礴而恐怖的能量。
聽起來這個理論那個理論的好像有憑有據的樣子,可是科學理論不就總是被時代的發展推翻嗎?
統治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說”被哥白尼的“日心說”推翻了,物種不變論被達爾文的進化論摧毀了,曼托瓦尼的地球膨脹理論被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駁倒了……這些故事就是小學生都聽過。
退一步說,即使真的存在真空零點能,要找到利用它的方法何其艱難?這樣一種取之不儘的能源簡直就是免費的午餐,要是這麼好利用,那些西方科技強國何必費勁扒拉地打什麼“石油戰爭”?
朱仁心裡那個悔啊,當初就不該叫季知行去高霄那裡遊學。以前多穩重多踏實的小夥子啊,在那什麼“隔空取物”項目組待了一段時間就沾染了高霄不靠譜的氣息。
鄧迫跟朱仁完全相反,他覺得季知行的新課題實在是太對胃口了!
不過,“你是怎麼想到要研究這個的呢?是有什麼新發現嗎?”鄧迫目露希冀。
“那倒不是。”季知行搖搖頭,“光子芯片結題後,我就一直在想接下來應該做什麼。”
尖端芯片一直是西方國家製裁華夏的利器,而“華芯一號”的問世徹底粉碎了這條鉸鏈。然而爭端與對抗是不可能停止的,那麼接下來西方國家會在哪個方麵大做文章呢?
糧食?能源?民族?文化?醫藥……值得較量的領域實在太多了,但他認為能源才是最重要的。
在科技時代,能源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白頭鷹國為了掌控全球能源市場,不斷地在各個產油大國挑起戰火。在與其他國家的競爭中,也常常以能源作為武器。如今風頭正盛的環保大棒其實也隻不過是能源之爭的附加物罷了。
“你記不記得我們以前研究低溫光鑷技術,有段時間一直沒進展,你那時候提出了引入“反引力”技術,我就對“反引力”這個概念有點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