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實驗的後半程,完全是他在push老師彆偷懶認真搞科研了。鄧迫都敢摸著良心說,季知行走後,老師絕對是鬆了一口氣的——他那把老骨頭吃不消啊。
他們實驗室的傳統,每一個學生畢業的時候都要把自己幾年的實驗數據、文獻輸入、論文輸出等學習資料整理刻盤,以便存檔。一般來說,碩士一張光盤足以容納,博士普遍得要兩三張,而季知行一個人足足刻了18張……
所以,當外界疑惑於為什麼季知行年紀輕輕就能有此成就時,鄧迫覺得簡直太理所當然了——驚人的量引起的是質的改變。
也正是因此,鄧迫看得很開,隻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了,以季知行為標杆純粹是自討苦吃。
不過,經曆不同,其他人沒法像鄧迫那樣坦然,都在抓緊時間爭取在每周一次的研討會開始前多讀進幾個字。
季知行推門而入的時候就看到這麼個埋頭苦讀的群像,他欣慰地一笑:“開會吧。”
研討會議程仍然是每個人輪流發言,總結自己上周的收獲,包括心得與靈感。
第一個發言的是易言。
“主要方向是尋求“冷核聚變”的核解釋,但大多數理論認為“冷核聚變”沒有分析電極微觀結構的作用,僅僅是一種體效應,所以我在理論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季知行不假思索地說道:“關於“冷核聚變”研究應該更側重於撓場機製,以電極的尖端效應為突破口去分析電化學異常現象……”
他一邊說一邊掏出筆唰唰寫下幾行文獻名稱:“這些你下周可以讀讀看。”
易言接過那張紙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心下暗歎:又是這樣。研討會開了五六次了,大家研讀的領域都各不相同。但不論輪到誰發言,季知行都能給出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易言看向前方,季知行正在點撥單岩。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真空因為絕對壓強接近於0,所以會試圖填補空白區域,這是我們可以乾涉和收集真空能的地方……”
其實,一開始多少有幾個人還在觀望這個項目的前景,試探季知行的能力。但一次次研討會開下來,所有人都對他心服口服,對真空能這個項目也從一開始的不以為然、信不由衷到現在的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說到底,動物的本能注定了人類天然慕強。而在學術界,科研能力高於一切,是最能引人膜拜的要素。
會議結束的時候,所有研究員對季知行的向心力又增強了好幾分。如今哪怕有人開出更高的薪水挖角,恐怕也未必能撬動他們追隨季知行的心。
一向不怎麼關注人事關係的季知行也感受到了這股凝聚力,他心想,“民心”可用,是時候開展實驗了。
其實,理論積累與實驗研究是相輔相成的兩麵,之所以這一個多月來更側重於理論積累,是因為他必須保證參與實驗研究的每個人都對這個項目有信心。
在入職會議上,當他宣布科研項目為真空能時,所有人的反應他都看在眼裡。說實話,並不樂觀。
很多時候,心態決定一切。如果連研究人員自己都不相信真空能的存在,都不認為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找到利用真空能的方法,那做再多的實驗都是枉然。
如今,經過一個多月的研讀活動,所有人的精神麵貌都完全不一樣了。那麼,實驗就可以開始了。
季知行吸取了以往在閻教授實驗室和高霄教授實驗室的經驗,分小組開展工作。他自己帶著俞竹藜和鄧迫一組,新來的10人分作兩組。一組由易言負責,一組由林逾靜負責。
這兩組的人員構成他也是仔細考慮過的,小組5個人,有人動手能力強,有人理論基礎紮實,有人思辨靈活,有人穩中有度,有人活潑樂觀可以活躍小組氛圍。這樣的5個人形成一個小組,構成的整體就是相對穩定的五邊形,不至於出現太明顯的短板。
分組之後,季知行給每組布置了具體的實驗任務,真空能實驗就正式開始了。
作者有話說:
本章關於“冷核聚變”的描述參考《天然氧核冷裂變與冷核聚變形成能源新潛力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