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試這個環節進行得很順利,雖然從出卷到改卷都是季知行一個人處理,但經過長時間的學習與鍛煉,這麼大的工作量也隻占用了他一個工作日的時間。
但是麵試這個環節花了他整整兩天,因為能通過筆試環節的就有200多個。
1對216,好不容易結束了麵試工作,季知行久違地感受到了精神上的疲憊。婉拒了校長的宴請,季知行還沒走出校門就被攔住了。
“季先生!我想請教你篩選的標準是什麼!”
“當然是能力。”季知行隻看一眼就想起來了,這是下午第18位麵試者羅棓,被他當場淘汰了的。
“那就奇怪了,我在芝加哥大學深造7年卻落選了,而有些人隻是國內三流985出來的……”羅棓不忿地往旁邊看了一眼,“卻還有等候通知的機會。”
季知行順著他的視線往旁邊看了一眼,站在那裡的是下午最後一位麵試者易言。
“求學經曆確實可以說明一些東西,但並不能代表全部。”季知行說道。
雖然麵試平均時間隻有短短的5分鐘,但他可以肯定易言的科研能力遠在羅棓之上。而羅棓之所以當場落選是因為這個人性格缺陷太明顯了,首先是傲氣十足。其實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罷了,他自認為還有包容的心胸。但最大的問題是羅棓能力平庸而又過分地以“洋博”的身份為傲,一張口三句話裡必有兩句提到在國外留學7年的經曆,順帶著還要踩一腳國內高校。
季知行從以前就深厭國內捧“洋博”踩“土博”的風氣,燕大的土博洋博都不少,他在燕大待了一段時間,越發感受深刻。如俞竹藜,因為土博身份所限,入職燕大時僅擔任助理教授的職位,而與他同期被招聘的一位洋博,其實能力遠不如他,但入職直接就是副教授。
如今輪到他做老板,他自然不可能以土博洋博之分來斷高低。能通過第一輪麵試的有土博也有洋博,他們能過關唯一的原因就是能力符合他的要求,跟他們是土博還是洋博沒有直接關係。
羅棓憤憤不平地離開了,季知行也沒放在心上,他得趕回研究所驗收今天剛到的實驗儀器。
不遠處的易言目送季知行離開,心裡感慨萬千,在職場兜兜轉轉十幾年,他才終於得到了他想要的公平。
他和羅棓其實是高中同學,也正是因此,羅棓才會那麼不滿,畢竟他幾乎每天都要在朋友圈裡全方位炫耀他在國外的一切,視國內的這些同學為loser。
不過跟這種人也沒什麼好計較的,但用人單位的態度與待遇他不能不計較,可又有什麼辦法呢?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種觀點在一些地方根深蒂固。他本來以為自己一生就要這麼一直低洋博一頭,但在聽說知行研究所給俞竹藜開出百萬年薪後,他已經認命的心就動搖了。然後,真的得到了他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公平。
易言覺得,即使最後不能入選,他千裡迢迢跑這一趟也是值得的。
又經過一輪麵試,季知行綜合考慮了專業、科研經曆、個人能力、性情等因素,篩選出10個他認為最適合參與真空能項目的人才,並逐一給他們發送了錄用通知。之後辦理入職、轉移社保醫保公積金之類的瑣事交給辦公室就行了。
入職手續辦得很快,錄取通知發出後的第三天,10位新研究員就正式上崗了,但並不意味著立刻可以開展實驗了。
季知行按照實驗所需細分了幾個領域,按照個人的專業分派下去,要求大家必須全麵研讀各自領域的文獻並做好分析總結,完成理論積累。
一開始,除了鄧迫以外,大家都覺得這項工作任務挺輕鬆的,但漸漸地,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壓力。
“你上周讀了多少?”單岩湊到鄧迫身邊問道。
鄧迫睨了他一眼:“不到十萬字。”現在所有人都愛來他這邊找安慰。
果然,他的話一出,在研討室等待開會的同事們就都隱隱鬆了口氣,還好自己不是墊底的。
其實季知行並沒有強製規定大家一周得讀多少文獻才算達標,但是他自己1天讀3篇論文還能順帶寫出一萬字的解析報告,作為下屬好意思3天讀1篇嗎?
所以,雖然季知行並沒有揮著鞭子催命,但榜樣的力量就像一道無形的鞭子,鞭策著大家絲毫不敢懈怠。
鄧迫也是如此,不過與新同事們相比,他的心態就輕鬆多了,並沒有因為季知行的非人效率而生出太大的壓力。在燕大同組搞科研的經曆讓他深深地明白,他跟季知行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在研究光子芯片時,季知行一個人的數據產出速度全麵吊打所有人,甚至超出了老師分析數據的速度。跟這樣的卷王合作爽是很爽,但累也是真的很累。包括老師在內,所有人的科研閾值都被卷王拔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