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縱橫家之後,雜家、家、農家等等,亦陸續派各自的代表出場。
不過在現場很多人看來,這些小家學派純粹就是來混臉熟的。
要麼是不能符合天子陛下“使國家富強”的要求,要麼就是本身的思想就有問題。
就比如雜家。
號稱「兼儒墨、合名法」將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其他學派的思想一鍋燉。
說得好聽是集合眾說、兼收並蓄,但事實上,這本身就有問題。
就比如說,儒家的「愛」跟墨家的「愛」。
他們兩家一個提倡區分對象、區分階級的仁愛。
而另一個提倡不分對象、不分階級的仁愛。
這本身就是相互對立的,如何談兼收並蓄?
再比如儒家講究以禮治國,仁情高於法律。
而法家提倡依法治國,法律高於一切(實際上還是有保留的),這兩者又如何兼收並蓄?
於是很遺憾地,雜家很快就被淘汰,連候選名單都沒能被列入。
連自己的思想都自相矛盾,如何拿來說服其他各派子弟?
而跟雜家一起被淘汰的,還有家。
家,說白了就是收集名人軼事、民間流傳的。
雖自成一派,但說實話確實對國家沒有什麼裨益,隻是讓民間百姓多了一種娛樂的方式而已。
這個學派被淘汰,諸學派子弟一點也不意外。
至於農家,這個學派被淘汰,就有點戲劇化了。
農家的思想很簡單,就是「重農桑、足衣食」,在這一點上,其實儒家也是支持的。
可壞就壞在,農家思想中有一部分類似墨家思想,提倡讓君主下田耕種,了解百姓疾苦。
這一點,儒家就不能接受了。
傳統儒家對農事的看法是:我知道農耕的重要性,並且堅持認為一個國家想要強大絕對不能疏忽農事。
但我本身不會去務農,因為那是下等人做的事。
於是,農家也被淘汰。
而在此之後,便是儒家與法家,也是這是盛事中最最讓人矚目的。
其實儒家與法家,在某些方麵還是有相同思想的,即維護王權。
而彼此最大的矛盾,則在於“以禮法治國”,還是“以國法治國”。
至於兩者延伸的思想中,儒家認為特權階級享受特權。
而法家則認為,法律之下人人平等。
不過一點上,法家還是有所保留的,即忽略了君主。
也就是所謂的“君王之下、王法人人平等”。
保留這一部分是出於對天子的敬仰,也因為他們需要得到天子的支持。
而這也導致,法家被儒家攻殲這一點時往往都啞口無言。,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