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家傳戶頌《連城訣》
征稿這麼久之後王文龍算是明白這年代的寫作人才有多缺乏,八股文害人啊,這年頭大多數文人都沒有思維。
出版過的作家哪怕寫的再差對王文龍來說都是合格員工了。
許仲琳思索一番,也是高興點頭:“行呀,我在漳州坐館也沒意思,不如便在福州一邊做編輯一邊寫。”
王文龍高興道:“如此正好,不知先生寫過什麼作品?”
“哦,我姓許,字仲琳,號鐘山逸叟,十幾年前寫過一本《封神演義》。”
許仲琳?
《封神演義》!
王文龍目瞪口呆的看著麵前的許仲琳。
他又問了幾遍,終於確定《封神演義》的作者就站在自己麵前,瞬間有強大的不真實感。
《封神演義》在曆史上的影響深遠,但是在明代的名頭卻遠沒有後世那麼深。
封神演義的初版在萬曆年間就已經印刷了,但是到明末清初,無論是四才子書還是六才子書都沒有收入《封神演義》,可見當事人對於這本書的評價不算太高,大概就是一本普通的暢銷書水平。
《封神演義》真正大火,要隨著清代北方戲曲將《封神》的故事大量改編。
其實也真不怪此時人對於這本書不看好。
封神演義的最大優點是想象力豐富,但除此之外其劇情單一重複、人物形象單薄、思想也沒有什麼精彩之處,跟《西遊記》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作品。
截成一小段的《封神演義》故事往往可以非常精彩,最重要是抹去了原書單一重複的缺點。
戲曲觀眾看上一段封神演義裡的鬥法情節會覺得津津有味,但如果是讀原本的,基本沒有人能夠不跳看的。
比如破十絕陣的情節,許仲琳在封神演義裡真寫了十個大陣,而且每次破陣的劇情一模一樣,先派一個人去送死,然後再派人破陣。
第一個陣是這麼寫,第二個第三個,一直到第十個,過程毫無變化。
同樣劇情給你來十遍,這誰受得了?純純的水字數。
許仲琳這種行為如果放在後世網絡裡隻怕已經被讀者噴死。
這也算是給王文龍解惑了,他來到這個時代就一直想打聽《封神演義》的作者的下落,但是除了許仲琳這個名字,王文龍彆無線索。
而許仲琳在蘇州文壇裡雖然有些名氣但是也不是馮夢龍這種高光人物,王文龍到吳山社時大多數人都隻是聽過《封神演義》這本,卻不知道許仲琳的下落。
事實上,在後世雖然《封神演義》大火,但是很長時間內連封神演義的作者是誰都有不曉得爭論。
還是有人在日本館藏最早的明刻本《封神演義》之上找到了許仲琳的名字,又在文人筆記之中找尋到許仲琳的一些相關信息後,這才拚湊出許仲琳的生平。
說白了許仲琳就是此時一個曇花一現的暢銷作家,一直想著寫第二本書再獲成功,但是在王文龍前世的曆史到死也沒有把第二本給寫出來。
王文龍自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人才,拚命挽留,許仲琳也點頭答應。
王文龍突然覺得極其有趣,也不知道這時空許仲琳來到《旬報》命運能否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