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傳染病(1 / 2)

在旅館中坐下,王文龍詢問吳有性道:“敢問吳先生的醫術是從哪位大師學來?”

吳有性含胡道:“是我們蘇州本地一位名醫,姓李的。”

王文龍好奇道:“我也常來往吳中和八閩,不知是哪一位李醫生?”

吳有性略略臉紅,小聲說道:“也未曾堂授,不過讀了先生的醫案……”

王文龍看見吳有性有些不好意思的表情這才反應過來——合著這位根本就沒有正經跟人學過醫,多半讀了兩本醫書就跑出來乾活了。

吳有性卻是連忙找補解釋說:“先生不要瞧我年輕,我行醫已有五年,治好的病人也有上千,腹中已有了好幾本醫書做底子,說起湯頭歌訣,上千條也是打不住的。”

王文龍點點頭,要不是吳有性在後世頗有名氣,他聽到這解釋多半會把吳有性當成庸醫看待。

吳有性卻是十分敬仰王文龍,高興說道:“先生的《天演論》我讀了又讀,隻覺其中道理和醫術相似。”

“敢請言之。”王文龍頗為好奇。

吳有性說道:“我吳門醫派醫家眾多,分為雜病學派,傷寒學派,溫病學派,外科學派,往往尋章摘句要拿古書上的法子來治時人之病,但是我在外行醫見了無數病人,卻見到有許多病人並非是照著書上來得病的,這時就要用到先生所寫:適者生存的道理了——斷斷不可以一味去套書上方法,而應該仔細分析,辨證施治。”

王文龍點頭,聽到這見識不錯的話他才終於可以確定眼前人就是曆史上那位寫出《溫疫論》的醫學大家。

他和吳有性一番詢問,這才知道,這年頭的醫生也是水平參差不齊,甚至庸醫居多。

比如此時醫生最聚集的地方就是蘇州,形成了一個吳門醫派。

蘇州能出這麼多醫生,其實主要原因就是蘇州的讀書人多,讀書人能看得懂醫書,起碼也能背下幾條湯頭歌訣,這就已經比不識字的人有了巨大的優勢。

本朝蘇州名醫起於王仲光。

書生王仲光想要找名醫戴原禮學習醫術,戴原禮告訴王仲光學醫需要熟讀《黃帝內經》,王仲光就歸而習之三年,把一本《黃帝內經》讀的滾瓜爛熟,當時王仲光雖習醫書,但從來沒有臨診用藥過。

直到戴原禮把自己一生的行醫經曆寫成《彥修醫案》十卷,秘不示人,王仲光設法取之而歸,再次努力學習,這才有了開藥的能力,外出行醫,名滿吳下,也由此開創吳中醫派。

明朝的吳中醫派開派祖師王仲光自己就是靠讀書學會的醫術,所以像吳有性這樣,雖找了個師父的名頭其實隻是自己讀了兩本書就跑出來行醫的還真不算什麼異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