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自學成才的醫生治療方式也很簡單,一些技術不到家的醫生讀醫書之後就按照病人的病症抄著原書之中治療類似病症的藥方給病人開藥,水平高一些的就能分辨藥理藥性,按照君臣佐使的方法自行配伍出新的藥方。
吳有性在其中已經算是佼佼者,他可以自撰藥方,還有自己的醫療理論,說是有名醫的水平也不為過了。
吳有性很喜歡王文龍的《天演論》,他說了半天後王文龍一針見血的指出:“先生其實是對《天演論》中實踐檢驗真理的實驗方法感興趣。”
“實驗方法?”
王文龍解釋道:“比如古代醫書之中寫了一個方子,後世醫生不知道它能否成立,想要驗證其效果並不是靠背《黃帝內經》的條文,而是要真的把藥物使用後仔細觀察病人的症狀能否改善,病情是否減輕。”
“如果這個方子真的治療了相應的病情,那它就可以成為一個專治此病的藥方,若是不行,那就被證偽,無論它再符合醫理都應該棄之不用。這過程就叫做實驗了。”
吳有性聽的連連點頭:“是這個道理,好多古書之中的方子說的頭頭是道,但其實在實踐之中全無作用,有時我自己開出的方子比古方更有用,我也會專門記錄下來,正如先生所說,對於我們做醫生的,實驗比理論更重要。”
真不要嘲笑這時的吳中醫派崇尚遵照前人的醫案來抓藥。
將由大夫主觀判斷的藥方向成藥方向演進其實是所有古代醫學的發展方向。
將藥物組方確定下來,這樣才能對藥方的適應症以及副作用有更多了解。
相反,要是今天這套藥方加一點東西,明天這套藥方減一點東西,每天開的藥都不是同樣的成分,怎麼進行對照實驗?
王文龍說道:“其實吳中醫生研究醫案正是一種積累實驗數據的方法,前輩的醫生反複使用類似藥方,後來人漸漸也就能摸清這種藥方的作用以及副作用。一套藥方用的時間越久,醫生對其的性質了解的越清楚,使用時也能更好地有的放矢。”
王文龍笑道:“正是由此原因,我敢說日後醫藥定然也越來越傾向於開發出成品的丸散膏丹的原因。甚至藥方之中的藥材必須要地道,炮製過程不能出現太大差異。不是因為相應的炮製手法可以如何的發揮藥性,而是為了保證最終的成品成分不會有太大差異。”
吳有性仔細思索,然後便連連點頭,大為同意:“隻有用同樣的藥品才能保證每一次實驗都能作為參照。”
直白說這年代的醫生就是拿人試藥,所有傳到後世真正的老方都是一代一代人試出來的,對於一些藥品配伍的效果也是通過拿人試藥研究清楚,所謂驗方大抵如是。
“不過這回在詔安的瘟疫卻實在沒有前人方法可以參考,”吳有性有些苦惱的說道:“詔安災後起瘟疫,病人手腳冰冷,頭昏欲睡,我初到之時以為是風病,但以相應藥物醫治卻又不見效果,幾日之後轉成傷寒症狀,用古書之中的方子,雖能稍解其表症,但是病人脾胃又更加虛弱。”
吳有性歎氣說道:“我觀此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手中一切藥方全都行之無效,手中藥物全部用完,卻沒能治好一人,這次回莆田想要尋求更多藥品前去治病,卻又被堵於路途。”,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