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漕運海運(2 / 2)

他頗為擔憂的對嶽丈說起此事,李旦思索一陣,問道:“現在正值春季,賢婿若要求快,倒可以試著走海路。”

靠著這位神醫的勸說李旦才終於不再堅持原本的育兒方法。

六一.二二三.一五八.一九

聽了李旦的解說,王文龍思索一番,很快想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漕糧海運固然省錢,但缺點該是無法發展中原沿線……”

中國古代的海運最初也是貼著鹽城,海州,膠州一帶海岸線航行。

李旦笑著對王文龍說:“聽聞朝中年年有人說漕糧海運之事,其實在海主看來,這還真是個辦法,就比如賢婿同那毛文龍做的運糧生意,那什麼黑水洋說是個洋,其實比之咱們福建洋麵、浙江洋麵要平靜的太多了,進入渤海更是穩的如同個小湖一般,從江南出發運糧去往山東遼東,隻要有老船工操船,從來沒聽聞有糧食漂沒的。向北方運輸難點還不在海上,反而是能否打點好關係。若是漕糧真改海運,想來能省不少錢財。也不知朝中大人物如何想的,當年為何要改海為漕……”

對於元朝統治者習慣南方征稅北方花,其他中原大地管不到的地方就丟給漢人世侯去統治,甚至元代連黃河都懶得休整,因為黃河泛濫並不會影響到江南的產糧區與元大都的安定。

他們將船隻駛過吳淞口後就不再向著西北沿海岸線前行,而是尋找信風直接往東北進入黑水洋,之後直接拐個大彎抵達威海成山島一帶。

王文龍和李國仙都鬆了一口氣,兩人出門之時又聽那順產婆跟李旦念叨:

王文龍無處吐槽,隻能捏著鼻子硬把這碗湯給喝了。

“二姑娘先邁的左腳,想來是個男丁……”

李旦一番解釋:大明的海岸線雖然長,但是真正方便行船的地方並不多。

他看書到半下午,就見李國仙端著一碗湯走進書房,把門一關上就求饒說道:“相公,這湯我實在喝不得了,讓我緩緩。”

王文龍忙把這位小神醫帶到李旦麵前,見他風采,李旦才對之產生認同,吳有性按照王文龍請求開列了一些養生的方子以及孕婦的注意事項,表示以李國仙的身體條件不需要太過於緊張的安養,適當走動反而有利。

李旦解釋:“走海路是從福建去往京城最快的路線,若隻用來運人的話,相當方便,但是運貨就差上一些,畢竟隻有春天才有好風。”

但是隨著造船業發展,船隻越來越大,吃水越來越深,這一條海岸線航路的擱淺問題就越來越嚴重。

王文龍皺眉看了一眼那湯:“連薑片都不加?還有這鹽巴,下的也太重了。”

到元代吳淞口至連雲港一線就已經變成妥妥的死亡之路,“路多淺沙”、“其路險惡”,這年代又沒有海上遠程聯係的方式,船隻一旦在海麵上擱淺,船上人員基本九死一生。

整碗湯看起來毫無食欲,飄著幾塊雞肉還有大量藥材,雞湯表麵硬是燉出了一層筷子頭厚的雞油,也不知道這年頭哪去找來這麼肥的雞,真是一吃一個不吱聲。

王文龍奇怪:“就在大明的海域之內航行還要等什麼好風?”

一段時間的折騰倒是讓王家上下都充分意識到家中有個孕婦是多大的事情,沈宜修深受影響,端正態度,自覺把幫李國仙安胎當作家中頭等大事。

轉眼李國仙懷孕也已快四個月,肚子漸漸顯懷,吳有性到府上看診幾次,確定李國仙的胎氣已經安定。

問題就出在吳淞口這裡,在吳淞口到連雲港之間的七百多公裡的海岸線是淮河與長江兩條大河的入海口,這兩個入海口不斷堆積泥沙,形成了連綿的灘塗。

王文龍安慰說:“聽我的,把湯給我吧。”

中原地區一造反,直接就把南北聯係給斷了,所以元朝的國祚也才一百年不到。

去廈門的路上,王文龍經過莆田,跑去找來正在莆田瞧病的吳有性,吳有性雖然才二十多歲,但是這兩年已經在福建聲名鵲起,經常出入於上層人物的府邸,已養成了一代蘇醫的雍容氣度。

這時已經到萬曆三十三年的春天,王文龍沒有時間坐船慢吞吞的從京杭大運河北上了。

在他看來,這年代的育兒方法是有道理的,但那是針對平日裡油水不足勞累過度的大多數人,以李國仙的生活條件,許多育兒方法都不適用。

這樣一想朱元璋定都南京也是有原因的,全國人口六七成集中在江南,定都在北方根本無法統治,一旦中原再次作亂,大明恐怕就要重蹈元朝覆轍。

而朱棣靖難之役從北一路殺到南幾乎暢行無阻的原因也容易理解了,當時北方大片土地都是無人區,朱棣可以很輕易的從京城直接帶兵跑到南京來和朱允文決戰。,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