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來到十月末,《蘇州旬報》新一期將民黨的這一倡議全文發出,對於劉成殺雞儆猴般抓了幾個秀才的事情卻一點不提。
這自然可以造成一種輿論,秀才們去跟太監頂著乾,出不了事情……於是自發幫助護送漕糧的秀才們越來越多,甚至有那得閒的跑到常平倉外常駐,看見運糧就搭夥上路。
而更大規模的行動則是伴隨衛所兵一起運糧到受災前線,江南文人對此熱情極高,反正又沒有多少實際危險,還能夠有一種參與國家大事的感覺。
蘇州,範家。
張貞觀坐在花廳之中,和範允臨夫妻聊起南直的情況,連連誇獎文人們正義凜然,護送著一批批糧食趕奔災區,大大緩解了當地百姓的糧荒。
聽他說了一通,徐媛笑道:“惟誠先生應該早幾天來蘇州,民黨誓師北上那日的景象才真正壯觀呢。”
葉晝則為民黨邀請江南名士一起護糧趕奔南直,說是要一直將糧食送到大壩上,應者雲集。王文龍、沈德符等人都參與北上,共襄盛舉。
一起去的名士實在太多,光是他們所帶的仆人都比運糧隊的力工還要多了,王文龍號召這些讀書人自己也不空手,每人都要背一袋糧食,起碼要背上自己的口糧去前線,眾人都同意。
幸虧王文龍有此一言,要不然這群人到那裡反而給人家添麻煩。
張貞觀笑道:“我在沛縣已接待了他們幾次,建陽、虎臣我都是見過的,這次正是專門來蘇州要看他們出發的盛況。”
他是沛縣名士,萬曆十一年進士,因為反對三王並封而被萬曆皇帝除名,當年被罷官之後張貞觀青衣步出都門,天下養望。
張貞觀回到家鄉之後一直賑濟鄉裡,他的沛縣就是這次水災和疏通朱旺口最前線的所在,災情太嚴重,加上之前劉成阻撓賑災糧,眼見要鬨出人命,此時江南士人這股抗擊稅監風潮出現,真是打在關鍵點上,眼見糧食不斷輸去解救家鄉百姓,張貞觀怎能不高興?
喝了口茶,範允臨又問:“惟誠先生從沛縣來,可有帶最近京城邸報?”
因為朱旺河口的施工南北交通都受到影響,雖然不至於全無消息,但是拖延是肯定的,京城邸報到達蘇州城的用時要比沒受災的時候晚上好幾天。
“沒帶在手邊,但我已看過,並無什麼大消息。”張貞觀笑問:“長倩是否擔心京城變動?”
“離開京城這麼久,就怕我們甲骨研究會出問題,”範允臨歎氣說道:“外頭人看甲骨研究會情況光鮮,卻不知道因為黨爭,我們研究會也是走的如履薄冰,要是京中有什麼變動,研究事業肯定會受影響。”
張貞觀道:“甲骨會的紅山考古不是做的不錯嗎?滿天下都聞紅山玉的名聲。”
徐媛笑道:“那都是王建陽的功勞,紅山考古說是甲骨社所為,其實是他發起的。多虧了有這紅山玉的發現,甲骨研究會成立之時,也來了個開門紅,咱們甲骨會做事也有了個大名聲,容易不少。”
“常聽王建陽的名字,原來他如此能為!”張貞觀驚訝,有些後悔在沛縣時和幫助運糧的王文龍點頭而過,沒有多走動交流。,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