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直接回憶那論文上所寫內容道:“我大明開國頭百餘年,八股文都追求‘根底程朱’,文章追求平淡自然。到正德、嘉靖時期,唐宋古文複興,於是八股文章又追求將古文時文相結合。以長遠眼光看來,八股文章明顯是在尋求變通之道,這幾年常有中選的文章是將心學、禪學引入八股的,未來的方向定然是‘諸子入八股’,文風越是多變越會吃香。陳朋友的文章有清麗纖靡之評價,這兩屆科考正當其時呢。”
製藝就是寫八股文,王文龍搖頭說道:“我隻有個監生功名,又是海外歸客,可不敢說有製藝的見地。”
八股文的潮流演變隻有站在後世的全局眼光上才能看清楚。聽陳指南這麼一說,王文龍倒是想起了前世看過的有關八股文風流變的論文。
這也可看出陳子貞做官的本事,從學台到撫台,雖然級彆提升並不明顯,但卻是從清而無權的學台官員直接變成了一省的封疆大吏。雖然陳子貞還要幾年之後才能成為福建巡撫,但王文龍早些結交關係並無壞處。
陳子貞也好奇:“建陽先生以為文風還要向纖靡方向轉變?”
句容本地為了修建督學察院找來了不少人才,比如陳指南這個句容縣教諭就是專門從紹興挖來的,不關於製藝之上有些心得,在管錢穀上也是一把好手。
他知道這是陳指南年紀大了,本就不愛附庸風雅,這兩年又一直忙著督學察院的事情,不知王文龍名氣多高的原故。
其實八股文風的流變在後世看來十分清晰,但此時人身處局中卻如同盲人摸象,聽聞王文龍如此一分析,兩人回想著自己看過的近些年考試文章相對比,發覺他說的一點不差,都覺眼前一亮。
“這卻不敢,”王文龍笑著說道:“我不過一個六品小官,在學台大人麵前上座豈非背了禮數?”
他思索一番,笑著說:“陳教諭不要心急,纖靡之文風再過幾年或許就能流行。”
陳子貞在江南到處巡院,對於王文龍的名氣有所了解,如此才對王文龍尊敬有加。但他看向一旁的陳指南,卻見陳指南雖也是笑臉相迎,卻不如何尊敬王文龍。
陳子貞笑道:“即便如此也勝過多少名家了。”
陳指南請教道:“建陽先生對《尚書》如此在行,想來定有製藝上的見地,可否不吝賜教?”
陳指南聞言這才知道王文龍的學術地位,忍不住問道:“建陽先生對《尚書》有如此見地,想來必是看了不少墨卷吧?”
能寫出《尚書古文疏證》的人說自己從沒看過程文墨卷也不像話,王文龍模棱兩可說道:“也研究過一些。”
“有偌大的名氣還在看墨卷,怪不得建陽能寫出許多新奇議論。”陳子貞稱讚。
陳指南深以為然,點頭道:“經學的確為科舉之本,若想求上進,不學八股是不行的。”
“是啊,以建陽的文采也不必拘泥於八股文章。喝酒喝酒。”陳子貞怕王文龍尷尬,連忙舉杯為王文龍打圓場。
陳子貞主動介紹說道:“陳教諭或許不知,王建陽不光是考據學的大家,還是鑽研《尚書》的宗師,他所寫的經學書甚至上過聖上的經筵呢!”
“建陽這話著實有見地,不愧大家之名!”陳子貞連連點頭,之前他還當王文龍隻是個名士,現在卻覺得王文龍是科舉之道上的大才。
若沒有足夠的八股見識,斷是做不出“諸子入八股”這樣準確有理的文風判斷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