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建陽固名士也(1 / 2)

聽到王文龍的話,在場的商人臉上都露出失望神色。

江浙對日貿易量非常龐大,在場的絲綢、藥材商人,幾乎都在和日本做些走私生意,海禁如果真的如王文龍所說在未來十多年都不能開放,他們的生意就難做了。

至於錢謙益這類名士,他們已然深入江南士紳階級的利益關係網,他們結交的大人物不少都是可以在朝廷眼皮底下做著對日貿易的,對於這些走私商所受到的困境自然沒有什麼同感。隻不過這種氣氛下他們也不會多說話就是。

趙子明的憂鬱神色沒有旁人那麼深,他在杭州海商之中是頂級人物,自覺禁海對他的影響不會太大,但海禁畢竟增加了運輸成本,他繼續問道:“建陽先生可有相關建議?”

“如今福建海上正在開發台灣島……”王文龍的話似乎答非所問。

趙子明追問:“先生的意思是浙江商人也去參與台灣開發?”

王文龍笑著說道:“浙江商人若是願意參與台灣開發,是為中華文明拓展土地添磚加瓦,想來福建海商也是歡迎的。”

在場眾人都能聽懂王文龍的意思,海禁對抗不了,應該早做準備,王文龍推薦的辦法就是在台灣準備一個走私基地。

趙子明雖然對王文龍的建議不完全相信,但也決定過一陣子派人去台灣島考察一下。

而在場的許多商人也都生出同樣想法。

王文龍知道接下來的十幾年東林黨上台,為了表示自己明正典刑,大明對於日本的貿易嚴禁程度會遠超趙子明等人的想象。

趙子明覺得自己在杭州的人脈很廣,但是按原曆史沒過幾年他就會被抓,他的案子還會被做成通蕃的案件典型,對趙子明的審問和調查由浙江巡撫高舉親自督辦,最後直接把他這杭州第一號的紡織商搞死,連帶為趙子明跑船的大海主周學詩也被流放。

在此之後朝廷黨爭越發劇烈,參與黨政的人物誰都怕被對方說是通敵賣國,日本又沒有遊說大明朝廷政策的能力,對日本的海禁幾乎沒有解除的可能。

曆史上此後日本人所需的生絲越來越難從中國商人手裡獲得,於是轉道尋找歐洲人幫忙,第一條路徑是中國的生絲出口到南洋,日本人再從澳門、馬尼拉等地找西班牙商人購買,第二條路徑則是從台灣等荷蘭人處中轉走私。

大明明明可以直接把出口利益權掙到口袋裡,卻自己搞了個製度,有錢不掙,反而讓海主找歐洲人做中間商,讓荷蘭人和西班牙人掙得盆滿缽滿,幫助他們殖民台灣。

能弄出這麼奇葩的貿易政策,也無怪乎在歐洲人的記載中大明朝廷是一個神經刀一般喜怒無常的形象。

眾人已經談到建立走私基地的事情,錢謙益也怕他們說的太多,牽扯到在場的文人,打斷笑道:“放著這麼一位大家在,何不說些更有趣的內容?我建議咱們繼續談論詩文,今日會上誰再說銅臭之事便自罰一杯。”

李如椿點頭道:“我今年所看詩文之中最喜歡的就是建陽先生的兩首,《讀荒政考《佛堂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寫的實在太有氣力了,振奮人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