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閣中的眾臣聽皇上的口氣含有責備的意思,趕快跪下,俯伏在地,不敢作聲。崇禎今日無意責備眾臣,揮手讓他們站起來。他從幾上撿起兵科給事中張縉彥的書和彰德府知府送來的塘報,翻了一翻,叫張縉彥到他麵前跪下,問道:
“爾書上提到周王一家全部遇難,無一口逃生,可真麼?”
張縉彥叩頭道:“開封失陷後,周王一家被困周王府,此時已經無路可逃。後來總兵陳永福投降敵寇,把周王全家抓住了,作為獻禮……”
崇禎聽到這裡特彆憤恨,罵了一句,“亂臣賊子,百死難贖。”
張縉彥的話被崇禎打斷,頓了一頓才道:“八月中旬,周王全家二十口人,包括周王、世子,妃子、太妃,連同開封各級官員一共五十二人,在開封街上被砍頭,頭顱懸掛在城門上三天示眾。這些事情都有人目睹,千真萬確。”
崇禎長歎一聲,道:“開封周王是皇室重要一個支脈,現在全部遇難,身死社稷,甚為可惜,凡葬祭慰問,俱宜從厚。”
範複粹暫代首輔之事,便拱手道:“葬祭慰問同福王一體待遇,臣子已經做了安排,還有幾位王府的長史官和內臣也一塊殉難,忠義可嘉,臣已經做了妥當安排。”
大學士陳演位次在範複粹之後,但對首輔位置虎視眈眈,此刻插言道:“還有地方道、府、縣官及鄉紳、士民,凡是城破儘節的,皆當查明,一體褒獎。”
崇禎連連點頭,誇獎陳演道:“還是陳演想到周到!”
範複粹立刻感到羞愧,叩首而退,心中也責備自己,怎麼光想著兩個內臣,忘了殉難的大臣了。
科臣李懷心出列跪奏:“凡用兵打仗,勝者,加官封爵,以示鼓勵。敗者,必受懲處,以警示後人。這次開封之戰,連陷大城,損兵折將,臣請追究各級指揮官員之罪,以示賞罰分明。”
殿中大臣都默不作聲,這話顯然意有所指,現在範複粹暫代首輔,陳新甲是兵部尚書,要追究罪名,顯然他們兩個責任最大。
崇禎歎氣道:“還追究誰的責任?賊寇勢大,開封淪陷,乃是天意。”
李懷心道:“開封不敵流寇淪陷,眾多官員也已經死難,無法追究責任。但數路援兵怯敵不進,徘徊觀望,罪責難以退卻。”
左良玉、楊文嶽、汪喬年等人擁兵二十多萬,卻不敢到開封城下與敵人作戰,坐視開封被攻陷。崇禎一想起來這件事,氣就不打一處來。喃喃道:“必須追究,將懦兵驕,莫肯用命。對百姓焚殺淫掠,恣意妄為。對敵寇則消極怠戰,畏敵如虎。對朝廷陽奉陰違,太可恨了!”
隨後嚴厲的對陳新甲道:“卿部司職調遣,賞罰要嚴,須為朕執法,追究諸將罪責,不得模棱。伺候如有姑息誤事,皆卿部之罪。”
陳新甲叩頭說:“臣身為兵部尚書,奉職無狀,致使洛陽、開封先後失陷,親藩遇害,河南形勢大壞,實在罪該萬死。今後自當恪遵聖諭,執法要嚴,賞罰分明,使行伍將帥不敢視國法如兒戲。依臣之見,隻要眾武將同心協力,奮勇向前,河南剿局,還有轉圜的餘地。伏乞陛下寬心等待,不要過於憂慮。”
崇禎歎氣道:“你們總讓朕寬心,可噩耗接連傳來,朕又怎麼寬心得了啊!”隨後又嚴厲的說道:“兵部速速給左良玉發文書,讓他聯合楊文嶽、汪喬年一同進攻開封,趁著闖賊立足未穩,把開封給朕奪回來。如果再像前一次那般逗留不進,一定要讓錦衣衛把他抓捕到京師,嘗嘗詔獄的滋味。”
陳新甲連連叩首,道:“臣尊旨!”
崇禎又問了問河南其他州縣失陷的情況,聽完後,連連歎息。
召見完畢,諸臣魚貫退出,卻見陳演拱手道:“臣有事欲密奏聖上。”
崇禎點點頭,等眾臣退出,隻剩下陳演在殿上,陳演叩首道:“聖上,左良玉用兵十萬,兵強馬壯,他本人又是宿將,能力遠超楊文嶽、汪喬年二人,現在他的兵馬是除了邊軍之外,中原地區唯一可戰之兵。而現在錦州被滿清圍困,八支邊兵都聚集遼東,在洪承疇大人的率領下,正準備與滿清決戰,無法東顧。這樣,更顯出左良玉軍馬的重要性。”
崇禎皺眉道:“愛卿,你到底是什麼意思。”
陳演道:“臣以為,對左良玉不能威逼強迫,隻能懷柔籠絡,左良玉在湖廣經營多年,根基深厚,屬下將領都是他的親信。如果逼迫太甚,指恐怕會造成嘩變,那樣子,中原局勢可就不可收拾了!”
“他敢!”崇禎大怒,重重拍了一下龍椅,不過隨後他又像泄了氣的皮球一般,癱坐在椅子上,因為他知道這幾年天下大亂,各地的武將擁兵自立,形同軍閥割據。左良玉的軍隊在明末官軍中名聲最壞,燒殺搶掠,禍害百姓,無惡不作,但就因為他能戰,所以朝廷對他的所作所為不聞不問,就是希望能對他加以籠絡。
崇禎喃喃道:“將領跋扈,尾大不掉,咱們大明朝的局勢怎就糜爛至此啊!”
陳演又拱手道:“小不忍則亂大謀,聖上可以給左良玉加封爵位,拜為大將軍,讓他統領所有中原大軍,與闖賊決戰,平定河南。”
崇禎微微點頭,“這樣子,他就能戰了麼?”
陳演又道:“臣還推薦一人為總督,去湖廣督促左良玉進軍。”
崇禎道:“左良玉桀驁不馴,十分狂妄,連楊嗣昌掛兵部尚書的職銜,都不被他放在眼中,誰還能管的了他?”
陳演道:“這人就是侯恂,侯恂是原戶部尚書,後來任遼東巡撫,遼東戰事慘敗,他便被下入詔獄。這人在遼東的時候曾救過左良玉,被左良玉當成恩主看待。左良玉年輕時候曾在遼東當一名把總,看守倉庫物資,因為喝酒誤事,倉庫被大火燒光了。左良玉按軍記應當斬首,但侯恂見他相貌堂堂,威武不凡,十分喜愛,就饒過他這一次。後來,左良玉與清軍作戰勇敢,侯恂有意提拔,向朝廷報功,正是在他的幫助下,左良玉才能一步步當上將軍。所以派侯恂,去督促左良玉,必定能讓他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