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投資更大,更有影響力的新項目在向他招手了。
蒸汽火車時代的大幕,正在徐徐的拉開。】
各朝的老百姓看到運動號蒸汽火車第一次試車就取得了圓滿的成功,不由得紛紛露出欣喜的表情。
每小時24公裡的速度雖說和馬車的時速差不了多少,但要知道蒸汽火車可不是馬車需要休息。
蒸汽火車隻要一直添加煤炭,就能一直行駛在鐵軌上,不知道疲累。
而馬車可遠遠不行,一般駕駛十多公裡就需要休息一下,讓馬匹恢複體力。
這樣一對比的話,蒸汽火車的優勢遠比馬車大得多。
就好比從杭州到武漢,乘坐蒸汽火車的話,不用一天半就可以到達。
可要是乘坐馬車來往兩地,算上晚上睡覺休息的時間,怎麼著也需要三五天才能到達。
如此強烈的對比,讓各朝古人對蒸汽火車的前景非常看好。
而且蒸汽火車和馬車相比,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那就是運載量完全不是同一個層次。
運動號蒸汽火車可以運輸90噸的貨物,這得需要上百匹馬車才能完成。
而且更加關鍵的是,蒸汽火車可以一次性運送數百上千名旅客,這才是他們最看重的。
各朝的商人已經從蒸汽火車中看到了極大的商業價值,恨不得想要立馬開通蒸汽火車。
一旦可以開通蒸汽火車,不管是運輸貨物,還是運輸旅客,都可以帶來極大的便利。
【工業革命中,利物浦與曼徹斯特迅速發展,運輸量翻了幾十倍。
美國棉花先到利物浦,再用馬車轉運,成本很高。
運河被私人壟斷,價格長期談不攏。
利物浦最後提出修鐵路,斯蒂芬森受邀成為工程負責人。
這動了運河公司的蛋糕,他們各種造謠,諸如房屋燒毀、孕婦流產、奶牛發瘋等。
很多老百姓阻攔測量隊,他們隻好晚上工作。
在技術報告會上,運河公司雇人挑毛病,發現斯蒂芬森報告中一座橋算錯了標高。
當時兒子不在,斯蒂芬森文化有限,把工作交給了小年輕,結果滿盤皆輸。
報告被否了,斯蒂芬森慘被掃地出門。
斯蒂芬森很鬱悶,寫信讓兒子回來。
好在達林頓鐵路的成功運營慢慢恢複了聲譽,鐵路公司又來請他。
斯蒂芬森父子終於重回項目,項目繼續進行。
一個沼澤地成了斯蒂芬森的心病,差點被逼瘋。
他窮儘辦法,甚至想到浮橋。
最後用原始手段,埋下大量焦油桶、灌木和石塊,總算解決了問題。
現代技術可以抽油換田,但在200年前確實很困難。
一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有大量的技術創新。
經過重重磨難,鐵路終於完工了。】
劉徹若有所思的看著這一切,一個新事物想要發展,就必然會觸動原有的利益團體。
就正如斯蒂芬森所麵對的,想要修建鐵路,可卻遭到運河公司的阻攔。
畢竟鐵路和運河屬於競爭關係,修建鐵路必然會侵犯運河公司的利益,也難怪運河公司會橫加阻攔了。
像這種因為利益衝突爆發的矛盾,他在朝堂見得太多了。
一個新政策的製定,就無可避免的會引起原先利益集團的抵觸,他也見怪不怪了,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不過鐵路修建的事倒是提醒了他,大漢要是修建鐵路的話,恐怕也會引起一部分人的抵觸,這是他需要格外注意的。
畢竟一旦大漢全國聯通鐵路的話,必然會改變原有的運輸格局,得罪一部分人的利益。
但是他倒也沒有太過擔心,相信有自己強勢推廣,沒有哪個不開眼的膽敢橫加阻攔。
他對蒸汽火車異常重視,所以肯定不會允許有人阻攔鐵路的修建。
蒸汽火車不僅可以連接大漢境內各個州郡,極大的增強朝廷對全國各地方的控製。
更重要的一點,他還指望鐵路修到邊境。
如此一來,蒸汽火車就可以運送大量的士兵到邊境去攻打匈奴。
【這時達林頓鐵路通車已經三年了,火車和馬車仍然在拉鋸中。
反對派依舊認為蒸汽機車比不上馬車,快過19公裡時速就會翻車。
為了從根本上扭轉觀念,鐵路公司決定重金比賽征集,地點在已經完工的雨山段,史稱雨山機車競賽。
這是技術的比賽,也是新舊觀念的較量,很多人興奮了,提出各種方案。
有人提出減小摩擦的方法,一根絲線就能拉動汽車。
有的計劃用易爆的氫氣,還有人提出不用燃料就能跑的永動機。
靠譜的少,異想天開的多。
但影響很大,宣傳效果達到了。
斯蒂芬森父子準備好了火箭號機車,老斯沒上過學,但小斯受過正規教育,還能教父親理論。
父子倆大致有分工,老斯修鐵路,小斯造火車。
比起他們以前造的版本,火箭號的改進在這些方麵。
其一是小斯發明了火管鍋爐,高溫煙氣通過25根管子,鍋爐效率很高。
其二是根據老斯的經驗,把廢蒸汽排進煙囪,加高煙囪,促進煤的燃燒。
其三,他們上一個在達林頓鐵路運行的機車,活塞是垂直的,速度快了就劇烈顛簸。
火箭號的活塞成35度斜角,提高了穩定性。
小斯回到英國後,先四處走訪,把所有機車都打探了一遍才回家。
父子倆信心十足,精心準備,等著比賽的到來。
比賽開賽這天,觀眾竟然有一萬多人,熱熱鬨鬨的,像是在開博覽會。
有五輛機車進入決賽,其中有一輛是來搞笑的。
它其實是個遛馬機,裝個跑步機讓馬在上麵跑,帶動車輛前行。
沒跑多遠把馬累壞了,早早就退出了。
真正的比賽在四輛機車中進行,過程沒有懸念。
其他機車在不停的修,不是鍋爐爆了,就是出故障趴窩。
唯有斯蒂芬森父子的火箭號,一如既往的穩定,沒有出故障。
順利以19公裡時速跑完全場,後來跑出了57.6公裡的時速折服了眾人。
父子倆就此成功,登上人生巔峰。
觀眾中有不少外國的鐵路專家,蒸汽火車得到歐洲的青睞,各國都大力發展。
英國20年後,鐵路裡程猛增到上萬公裡,形成新的運輸格局。】
在火箭號蒸汽火車出來的那一刻,朱棣就趕緊示意眼前眾多的工匠把圖紙記錄下來。
這些工匠都是大明目前手藝最高超的大匠,為了讓大明儘早出現蒸汽火車,他特意把這些大匠找來。
和斯蒂芬森父子之前研製的運動號蒸汽火車相比,這次的火箭號蒸汽火車有了很大的改進,各方麵的功能也更完善。
他瞥了一眼那些大匠,見他們正在認認真真的動筆描畫,他這才滿意的微微一笑。
蒸汽火車的重要性絕非一般,他必須讓蒸汽火車行駛在大明兩京十三省每一個角落上。
他已經想好了,大明的第一條鐵路就是北京到南京的兩京鐵路。
一個是大明的都城,一個是大明的陪都,這兩地方是大明最重要的兩個城市。
【1830年,在利物浦到曼徹斯特鐵路開通的第二年頭。
客運量增長極大,火箭號已經不堪重負。
這年6月,由小斯獨立完成的行星號機車開始運行。
這次羅伯特斯蒂芬森將氣缸水平放置,減少上下顛簸,位置轉移到底部,布局更緊湊。
使用臥式火管鍋爐,內外火箱和煙箱製成整體。
在鍋爐頂端增加氣包,使進入氣缸的蒸汽更加乾燥。
在輪軸組合上,調換了動輪與從輪的位置,動輪在後,從輪變為導輪,運行更穩定。
行星號大量出口,在歐洲被廣泛仿製。
直到19世紀末,在歐洲的支線上仍然可以看到行星號。
羅伯特斯蒂芬森不僅能造蒸汽火車,也能建大橋。
他在建設不列顛尼亞鐵路橋中,進行了力學,材料,施工的研討,促進了金屬結構的應用。
鉚接熟鐵,迅速成為橋梁建設的主要材料。
1848年,老喬治斯蒂芬森於67歲去世。
羅伯特斯蒂芬森於11年後去世,時年58歲。
作為偉人葬於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內。
在他們身後,火車帝國正在快速長大,迅速改變著城市和鄉村麵貌。
人類社會像飛行運動的車輪一樣,日新月異。】
各朝古人看到斯蒂芬森最後的埋葬地,多多少少有些觸動。
他們算是發現了,隻要是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死後就能葬入大教堂受到世人的供奉。
之前發明蒸汽機的瓦特就是如此,死後葬入大教堂。
現在創造蒸汽火車的斯蒂芬森也同樣如此,也是葬於大教堂。
生前做出偉大貢獻,死後受到世人的香火供奉,流芳百世,這讓他們羨慕不已。
不過他們也知道,以瓦特和斯蒂芬森的功績,得以名垂千古完全沒問題。
畢竟不管是蒸汽機,還是蒸汽火車,都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巨變。
從這一點來說,瓦特和斯蒂芬森的創造發明造福老百姓,老百姓敬仰他們也是應該的。
視頻最後的畫麵,各朝古人看到蒸汽火車極大的改變了城市和鄉村的麵貌,讓英國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他們也希望朝廷能夠儘快研製出蒸汽火車,他們也想享受到蒸汽火車帶來的便利。
他們相信,在朝廷的努力和主播的幫助下,這一天會很快到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