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清政府的滅亡,不僅各朝的統治者心有所感,就連晚清時期的老百姓也有同樣的預感。
要說誰最清楚清政府命不久矣,自然要數他們這些晚清時期的老百姓了。
畢竟他們老百姓身處這個時代,可以非常清楚的感受到清政府就快支撐不住了。
況且這並不是他們老百姓危言聳聽,而是全天下中華兒女都這麼說。
要說討論得最激烈的,對於清政府滅亡的消息言之鑿鑿的,就屬整個社會上的知識分子了。
自從清政府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戰敗簽訂《馬關條約》之後,社會上的知識分子紛紛揚言清政府距離倒台不遠了。
而他們老百姓自然樂意聽到這樣的話,早就受夠了的他們期盼著清政府快一點滅亡,這樣他們老百姓也能擺脫目前悲慘的境遇。
晚清時期的很多知識分子向主播詢問後麵的事,清政府最後是否滅亡了?
他們雖然認為到了如今地步,清政府的滅亡已經不可挽回,但還是希望從主播那裡聽到確切的答案。
蘇晨感受到大家急迫的心情,輕輕點了點頭,給了大家一個放心的眼神。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場景,袁世凱操練北洋新軍時,士兵齊聲呐喊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
“主播之所以介紹袁世凱,隻因為袁世凱是清末到北洋時期最為重要的人物,也是清朝滅亡過程中的關鍵性人物。”
“後來袁世凱能權傾朝野,甚至逼迫清帝退位,憑借的就是他一手培養出來的北洋新軍。”
“想必有人疑惑北洋新軍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也會好奇這支北洋新軍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曆史現實中,士兵們高喊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
“這樣的事情,應該確有其事,是晚清時期確確實實發生的。”
“因為晚清的團練武裝都是這麼練兵的,曾國藩訓練湘軍時是這麼操練的,李鴻章訓練淮軍時也是這麼操練的。”
“朝廷知道這麼練兵才有戰鬥力,所以沒意見。”
“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在這種環境下自然也是一樣的。”
“不過,即便士兵們平時高喊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這樣的口號,也不意味著袁世凱就能操控北洋六鎮。”
“這點隻要看看當時的《大帥練兵歌》就知道了。”
“練兵歌的第一段就是,朝廷欲將太平大局保,大帥統領遵旨練新操。”
“第一立誌要把君恩報,第二功課要靠官長教。”
“很明顯,報效君主排在報效長官的前麵。”
“也就是說,北洋軍平時灌輸的思想首先是忠君,其次才是報效袁世凱。”
“如果袁世凱當時敢把自己放在朝廷的前麵,想必無論他有幾顆腦袋都不夠砍的。”
晚清時期的老百姓聽到清政府滅亡的準確消息,無不歡呼雀躍,恨不得載歌載舞表達內心的喜悅。
以至於主播後麵說的話都沒有聽到,大家此刻陷入驚天好消息的瘋狂歡喜中。
儘管大家已經知道清政府命不久矣,但不敢百分百確定清政府會滅亡。
如今主播給了他們準確的答案,徹底打消了他們的後顧之憂,此刻他們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
整個中華大地陷入一片歡樂的海洋,全國各地洋溢著節日般的喜慶氛圍。
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開始,他們老百姓的就沒有過一天好日子。
從那時起,他們老百姓就時刻盼望著無能的清政府快點滅亡,有人能夠帶領他們老百姓奔向希望的未來。
期盼了數十年,這一天終於被他們等到了。
他們老百姓雖然不知道清政府滅亡後,自己的命運會如何,但想來總不會比現在還差。
一想到清政府滅亡後,他們老百姓的日子也能慢慢好起來,無數人喜極而泣。
“而要說到這支北洋新軍是怎麼來的,我們就要從甲午戰爭說起了。”
“甲午戰爭期間,淮軍、湘軍以及各地練軍糟糕的表現,讓清朝統治者意識到,傳統的團練武裝在近代化的新式陸軍麵前根本就不堪一擊。”
“於是還沒等戰爭結束,聘請洋人教習,完全使用西式軍製訓練以及裝備,進行全方位軍事改革的計劃,便被清政府提上了日程,確定了軍改的目標。”
“那麼具體怎麼改?參照哪國軍隊改革呢?”
“由於日本陸軍師承德國,而淮軍中又有許多德國軍事顧問。”
“因而清政府便接受了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的建議,參照德國陸軍編練新軍。”
“1894年年底,長蘆鹽運使在天津馬場用西法編練新軍,稱定武軍。”
“定武軍誕生之初,訓練采用西法,裝備也進行了革新。”
“但編製仍然是舊式的,也就是仍然以營為平時最高編製單位。”
“這種半拉子練兵成果,顯然不能讓人滿意。”
“所以沒過多久,不大熟諳軍事的長蘆鹽運使便被調離崗位,定武軍改由袁世凱接管。”
慈禧:一步錯,步步錯,到底還是讓袁世凱擁兵自重了。
聽到主播說袁世凱後來權傾朝野,甚至逼迫清帝退位,使得大清國滅亡,她的臉色徹底陰沉下來。
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後,她就時刻擔心袁世凱擁兵自重,正想辦法削弱袁世凱的軍權。
可千防萬防,還是沒有防住袁世凱,讓這個逆臣鑽了空子。
不過最糟糕的事情還沒有發生,一切都來得及阻止。
隻要及時除掉袁世凱這個禍害,大清帝國就還可以延續,不至於斷送在她的手裡。
想到這裡,她當機立斷給李鴻章下達旨意。
慈禧:李中堂,哀家要你即刻趕赴山東捉拿袁世凱。
李鴻章麵色猶豫,但麵對暴怒的太後,他儘管不願意,還是硬著頭皮接旨了。
他倒不是想要為袁世凱求情,而是此時此刻想要捉拿袁世凱怕是不太可能。
經過八國聯軍侵華一戰,大清現在能用的兵力不多。
而此刻在山東擔任督撫的袁世凱手上可是握著重兵的,他現在去山東恐怕也無濟於事,一個弄不好怕是要逼反袁世凱。
可太後的懿旨又不能不執行,他此刻是左右為難。
“袁世凱到任後,首先擴編了規模,增募士兵2250名,將定武軍擴充至7000人,並將番號更名為新建陸軍。”
“隨後,袁世凱又完全依照德國營製,大刀闊斧的變革軍製。”
“在營之上設立左右兩翼,每翼1554人,並將馬兵、炮兵、工兵等兵種單位混合編入。”
“經過改編,新建陸軍相當於一個混成旅,下設兩個步兵翼,相當於團,另轄炮營、馬隊營、工程營各一個。”
“這種新編製已經具備了合成軍隊的雛形,較之從前的綠營和湘軍、淮軍有了明顯進步。”
“就這樣,中國的第一支近代陸軍便誕生了。”
“袁世凱編練新建陸軍的同時,署理兩江總督的張之洞也在江南編練了一支2000人的新軍,名為自強軍。”
“自強軍的軍製、訓練和裝備與新建陸軍差不多,也是近代新式合成陸軍。”
“另外,當時的直隸提督聶世成聘請德國顧問對其麾下的武翼軍也進行了改編。”
“改編後的武翼軍官兵合計15000人,分為總部機關和五個戰鬥單位。”
“總部機關下設總理營務處、教習處、糧餉局、軍械局、軍醫局等後勤單位。”
“另有馬隊五營、工程隊兩營,由總部直轄。”
“五個戰鬥單位,其中前、後、左、右四軍,每軍下轄炮隊一營、部隊四營。”
“中軍規模稍大一些,下轄炮隊一營、部隊六營。”
“相比於新建陸軍和自強軍,武毅軍的橫向組織結構采用西法,形成了多兵種和各部門相互配合的完整作戰體係。”
“但縱向組織結構還是淮軍舊製,改革不夠徹底。”
“從確定改革到多支新軍編練完成,清政府的效率並不低。”
袁世凱:誰能想到,朝廷當初讓我編練新軍,卻是給了我崛起的機會。
回想起編練新軍的時期,他不禁感慨萬千,沒想到能一步步走到如今大權在握的地步。
在主播說他袁世凱是清朝滅亡的關鍵性人物時,他不禁愕然,顯然還沒有想到自己後麵能走到這一步。
在此之前,他並沒有二心,依舊忠於慈禧太後,忠於大清王朝,更沒有想過推翻清政府什麼的。
他猜測很有可能是後麵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才讓他權傾朝野逼迫大清皇帝退位。
至於此時此刻,慈禧太後肯定不會放過他的,說不定這會已經派人捉拿他了。
但他絲毫不懼,既然到了如今地步,那他就反了吧!
原本他從沒有想過造反的,但現在卻是不得不反,徹底和清政府劃清界線。
太後手中的兵力已經全部折損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而他手上握著北洋新軍這張王牌,倒是完全不用懼怕太後的報複。
現如今,他要考慮的是接下來該怎麼走。
“然而,受到戊戌變法和己亥建儲事件的影響,新軍建設在1898到1900年期間陷入停滯狀態。”
“當然,清政府高層間的內鬥並沒有影響袁世凱擴軍的步伐。”
“1899年,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
“在主政山東期間,袁世凱把山東的20營舊式練軍約14000人改編為武衛右軍先鋒隊。”
“武衛右軍先鋒隊成立之初,袁世凱對這支部隊的影響力不大。”
“但隨著不斷摻沙子,先鋒隊漸漸變成了袁世凱的嫡係。”
“1900年5月,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
“大戰期間,承擔拱衛京師任務的武衛軍、甘軍、毅軍和武衛中軍均損失慘重,唯有袁世凱的新建陸軍保存了實力。”
“因而到了戰後,清廷手上唯一有戰鬥力的部隊就隻剩下袁世凱的武衛右軍了。”
“當編練新軍的計劃又一次被提上日程時,袁世凱便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了這個任務。”
“1901年,袁世凱接替死去的李鴻章擔任北洋大臣。”
“上任伊始,袁世凱擬定了新軍的番號和營製,並獲得朝廷批準。”
李鴻章:老夫的死期快到了嗎?想來應該是病逝的吧!
算算時間,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也就隻有幾個月而已。
驟然得知自己的死訊,他心中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波瀾。
自己的身體狀況怎麼樣,他再清楚不過,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所以這才能平淡的麵對。
如今大清王朝是多難之秋,他還有太多的放不下。
就比如袁世凱這件事,一旦處理不好,很有可能會加速清王朝的滅亡,讓原先曆史上清王朝滅亡的時間提前到來。
李鴻章:太後,依老臣之見,最好是下道懿旨安撫袁世凱,千萬不能把袁世凱逼反了。
他這也是無奈之舉,對於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這件事隻能冷處理。
畢竟現在清政府唯一有戰鬥力的部隊就隻剩下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了,唯有安撫袁世凱才是上上之策。
逼反袁世凱的後果,清政府難以承受。
慈禧此刻也冷靜下來了,知道李鴻章說的沒錯,現在朝廷的實力不足以和袁世凱翻臉。
想到此處,她當即讓人給袁世凱發送電報進行安。
“根據章程,新建陸軍兵力增加,更名為常備軍左鎮,後又更名為常備軍第一鎮,常備軍第一鎮的首任統製為王英楷。”
“王英楷是袁世凱組建北洋軍的早期骨乾,早在1895年就加入了新建陸軍。”
“由於兵力增加,新建陸軍原有的五級指揮體係隨之增加至七級。”
“即14人為一班,三班為一排,三排為一隊,四隊為一營,三營為一標,兩標為一旅,兩旅為一鎮,一鎮下轄步兵兩旅。”
“另有直屬炮隊一標,馬隊一標,一個錙重營、一個工程營。”
“全鎮官長及司書人等748名,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計12512人。”
“常備軍左鎮編練期間,清政府從京營八旗中選出三千人交給袁世凱訓練,袁世凱以此創練京旗常備軍。”
“1903年10月,日本和沙俄在東北發生嚴重衝突,戰爭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