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袁世凱的崛起之路(2 / 2)

“為了確保京師安全,清政府在京師設練兵處,統籌新軍編練。”

“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打算一共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

“京師練兵處的總理是慶親王,袁世凱為會辦,也就是部門二把手。”

“不過慶親王不懂練兵,也懶得管事,因此北洋的實際練兵大權仍然掌握在袁世凱的手中。”

袁世凱:我的崛起之路如今聽起來,依舊讓人振奮。

聽到主播講述他當初編練新軍的崛起之路,他的臉上露出無比欣慰的笑容。

他如今能成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在軍營的那段時光功不可沒。

要不是他在編練新軍的過程中,不斷的安插自己的人手,哪裡能牢牢的掌握北洋新軍。

就在他感慨自己的崛起之路時,手下給他帶來了太後的懿旨。

看完太後發來的電報,他微微一笑的同時,也不禁鬆了一口氣。

電報的內容說的是朝廷不會追究還沒有發生的事,讓他不要多想,好好效忠朝廷。

對於這個結果,他也是樂見其成。

雖說憑借手中的北洋新軍,他即便和朝廷鬨翻也不會懼怕。

但不到萬不得已,他也不願意和朝廷翻臉。

既然朝廷願意息事寧人,當做沒有發生這事,他自然也很樂意。

思考一番後,他也讓人給朝廷回了電報,表示依舊會效忠朝廷。

“這個時候,朝廷的政策是允許從原有的舊軍,也就是防軍、練軍、綠營中挑選精兵編入新軍。”

“於是袁世凱便對保陽馬隊各營,元字馬步等營、淮軍、肅毅親軍等部進行裁改歸並,編成一協、二標、六營,開赴馬場訓練。”

“待訓練結業後,這支新軍被冠以常備軍右鎮之名,後更名為常備軍第二鎮,常備軍第二鎮的首任統製是吳長純。”

“吳長純是袁世凱老上司吳長慶的族弟,早在淮軍時期就與袁世凱結識。”

“常備軍第二鎮還在編練期間,日俄戰爭爆發。”

“為了確保京師安全,常備軍第一鎮和第二鎮主力開赴山海關。”

“但兩支主力北調後,後方又出現空虛。”

“為了填補兵力真空,袁世凱從山東、河南、安徽三省征募兵丁11883人,迅速編練出常備軍第三鎮。”

“該鎮的首任統製是段祺瑞,綽號北洋之虎。”

“之後,袁世凱從武衛右軍先鋒隊和常備軍第二鎮中各抽掉一部分兵力。”

“又從青州、德州、滄州、密雲等地抽調駐防八旗軍,合編為常備軍第五鎮,常備軍第五鎮的首任統製是張懷芝。”

“張懷芝與王英楷一樣,1895年加入新建陸軍,也是袁世凱組建北洋軍的早期骨乾。”

“在編練常備軍第五鎮的同時,袁世凱如法炮製,從常備軍第一、第三鎮抽調兵力,又從江南調來南洋自強軍,合編為常備軍第四鎮。”

“常備軍第四鎮的首任統製是王士珍,號稱北洋之龍。”

嬴政:也難怪袁世凱能夠權傾朝野,逼迫清帝退位,編練新軍的時候就瘋狂安插自己的人。

他已經見識到了清政府的愚蠢,但沒想到愚蠢到連練兵權都全權交給袁世凱了。

自古以來,兵權都是重中之重,必須牢牢掌握在統治者手裡。

把所有的新兵交給袁世凱編練,讓袁世凱隨意安排自己的人手,也隻有愚蠢無知的清政府才能做得出來。

這完全就是擺明給袁世凱擁兵自重的機會,最後尾大不掉推翻清政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仔細想想清政府派了皇親國戚壓製袁世凱,隻是那個清朝王爺自己無能完全不管事,這才給了袁世凱掌控兵權的機會。

這麼一看的話,連皇室宗親都這麼無能,清朝滅亡也就不奇怪了。

“隨著北洋常備軍一、二、三、四、五鎮陸續組建,袁世凱的地位扶搖直上。”

“由此,慈禧開始擔心,北洋新軍都是漢人,會動搖國本。”

“於是慈禧便要求袁世凱與鐵良共同操辦,擴充先前組建的京旗常備軍。”

“1905年6月,京旗常備軍經過兩輪擴編,由原本的3000人擴編至12494人,達到了一鎮編製。”

“同一年,清政府調整番號,將北洋新軍第一鎮番號授予以旗人為主的京旗常備軍,漢軍旗人鳳山為北洋新軍第一鎮首任統製。”

“由於第一鎮番號被搶走,所以原常備軍第一鎮便更名為北洋新軍第二鎮。”

“原常備軍第二鎮改為北洋新軍第四鎮,原第四鎮改為第六鎮,第三鎮和第五鎮番號不變。”

“就這樣,北洋六鎮全部編練完成。”

劉徹:彆人連五鎮常備軍都組建好了,這會才擔心動搖國本,可惜太晚了。

他隻能說慈禧有點小聰明,但不多。

袁世凱都已經把五鎮常備軍的軍官都換成了自己人,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他要是所料不錯的話,袁世凱最後能夠逼迫清帝退位,肯定就是靠的這五鎮常備軍。

不過話又說回來,他非常好奇另一個時空的慈禧和袁世凱會不會打起來。

畢竟主播已經告知了袁世凱最後滅亡了清王朝,慈禧知道消息八成不會饒了袁世凱。

但袁世凱也不是軟柿子,手上有編練新軍時留下的人脈,不見得會怕了慈禧。

要是慈禧和袁世凱打起來,那怕是熱鬨了,讓本就動蕩不安的清王朝更加混亂。

但他猜測打起來的可能性不大,畢竟兩敗俱傷也隻能便宜了虎視眈眈的列強。

“北洋新軍成軍的同時,地方各省也在陸續編練新軍。”

“截至1911年,全國新軍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由於環境不同,地方新軍和北洋新軍是各有所長。”

“地方新軍,尤其是南方各省在組建新軍期間,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和留學生任軍官。”

“如雲南新軍的蔡鍔,山西新軍的閻錫山,福建新軍的許崇智。”

“這些知識青年讀過書,見識廣,敢於持有不同政見。”

“不同於舊軍官兵,愚昧效忠皇權。”

“由於南方新軍官兵敢於持有不同政見,因此很多人秘密加入了革命黨。”

“北洋新軍沒有這麼高的覺悟,但在戰鬥力方麵要強於地方新軍。”

“而北洋新軍第二鎮作為袁世凱的老班底,成軍時間最早。”

“故而戰鬥力最強,兵員相對較多,裝備也是全國最好。”

光緒:南方新軍暗中勾結革命黨,北洋新軍的袁世凱狼子野心,當真是天要亡我大清!

此刻的他萬念俱灰,仿佛已經看到了大清朝的末日。

之前主播言明袁世凱逼迫他退位,滅亡了大清朝,就已經夠讓他絕望了。

一想到大清朝在他的手中滅亡,他就無顏麵對大清的列祖列宗。

原本他還想著事情沒有到那一步,說不定還會有轉機。

畢竟雖說袁世凱手裡掌握著北洋新軍,但朝廷在地方各省編練的新軍未必不能抗衡袁世凱。

但現在得知連地方新軍都暗中勾結了革命黨,此刻他是徹底的麵如死灰,心中最後一絲希望也徹底破滅了。

他哪怕在深宮中,也素有聽聞過革命黨的事情,知道革命黨無時無刻不想著推翻大清王朝。

現在屬於朝廷的軍事力量少之又少,想要翻盤已經不可能了。

“不過隨著另一隻新軍的組建,第二鎮裝備最好的頭銜很快就旁落了。”

“哪隻新軍呢?這便是禁衛軍。”

“1909年,見袁世凱擁兵自重,而北洋各鎮中高層指揮官又與袁世凱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朝廷看似坐擁北洋六鎮,實則根本無法直接指揮部隊。”

“攝政王載灃便找茬將袁世凱撤職,撤職的理由很扯,足疾。”

“你袁世凱腿腳有毛病,已經不能勝任你所擔任的職務了,所以你老袁還是回家養病去吧。”

“當然,這是明麵上的意思。”

“其實在中國曆史上,如果以足疾的理由來罷免一位重臣。”

“其真實的理由就是,我實在是找不出你的毛病了,但我就是要你退休回家,就這麼著吧。”

“隨後,為了加強旗人的軍事力量,攝政王載灃從健銳營、圓明園護軍營、內外火器營、蒙古騎兵中選拔精銳士卒組建禁衛軍。”

“禁衛軍籌辦期間,由於符合新軍標準的旗人兵丁不夠,因此禁衛軍最晚組建的部隊第四標是由直隸山東的漢人壯丁組成。”

“1911年7月,禁衛軍成軍,編製與北洋六鎮基本一樣。”

“唯一的差異就是禁衛軍沒有鎮級指揮機構,不設統製,負責人為三個訓練大臣和六個軍資官。”

朱棣:禁衛軍不過也是垂死掙紮罷了,依舊擺脫不了滿清滅亡的命運。

得知袁世凱滅亡了清王朝,他就笑得合不攏嘴,有一種大仇得報的快感。

滿清滅了他的大明,他和滿清有不共戴天的大仇。

隻可惜他影響不了滿清,不能親自報仇雪恨,洗刷大明朝的恥辱。

但現在袁世凱是漢人,滅亡了滿清王朝,也算是幫他一雪前恥。

袁世凱擁兵自重的那一刻開始,清王朝的滅亡就已經無法避免。

即便清政府忌憚袁世凱,把袁世凱罷免打發會老家,但這並不能阻止袁世凱對北洋六鎮的掌控力。

畢竟袁世凱和北洋各鎮中高層指揮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就使得袁世凱能夠隨時獲得北洋六鎮的指揮權。

“禁衛軍的裝備有多好呢?北洋六鎮都是三個炮兵營,編製54門各種火炮。”

“比如第一鎮配置18門明治31式75毫米野炮,18門格魯森57毫米野炮,18門格魯森57毫米山炮。”

“第二鎮配置36門明治31式75毫米野炮,18門明治31式75毫米山炮。”

“禁衛軍也是三個炮營,54門火炮,但卻配置了當時全國僅有的18門克虜伯150毫米重炮,另有36門克虜伯伯75毫米野炮。”

“此外,禁衛軍還裝備了一個機槍營,擁有30挺馬克沁慶重機槍,這也是全國僅有的。”

“然而禁衛軍的裝備雖然冠絕三軍,但軍官的素質卻很一般。”

“尤其是合適優秀的中層軍官極度稀缺,旗人無法勝任。”

“當時清政府也不是沒想過培養旗人軍官,隻是這些旗人實在沒用,愣是培養不出來。”

“無奈之下,攝政王載灃隻好從第一、第二、第四鎮抽調軍官調往禁衛軍。”

“如此一來來,原本用來防漢的禁衛軍。”

“雖然兵丁大多是旗人,但中高級軍官卻全是北洋係出身的漢人。”

“所以儘管袁世凱被撤了職賦閒在家,儘管北洋軍的指揮權落到了攝政王載灃的手上,儘管北洋軍中大量的高層軍官都換成了旗人。”

“但由於北洋軍的中堅力量仍以漢人為主,這就為後來袁世凱能重新掌控北洋軍埋了個大坑。”

晚清時期的老百姓聽到袁世凱能夠隨時掌控北洋新軍,一個個不禁鬆了口氣。

袁世凱最後能夠推翻清政府,他們老百姓自然是要擁護袁世凱的。

原本他們還擔心慈禧太後會對袁世凱不利,但現在大家絲毫不擔心了。

畢竟袁世凱能夠牢牢掌控北洋新軍的話,朝廷也就不敢對袁世凱怎麼樣。

哪怕慈禧再怎麼想迫害袁世凱,也不得不忌憚袁世凱手中的兵權。

袁世凱的安全得以保障,他們老百姓的希望就不會斷。

此時此刻,全天下的老百姓盼望著袁世凱推翻清王朝那一天的到來。

他們老百姓已經受夠了屈辱和淒苦的日子,唯有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清政府,他們才能過上好日子。

而如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袁世凱身上。

此刻全天下很多有名的知識分子向著山東趕去,他們要去投奔袁世凱。

一旦袁世凱推翻了清政府,中華大地將迎來共和的時代,他們也有舞台施展心中的抱負。,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